秦嶺北面的秦、鳳、成、階四州,原本是岐王李茂貞的地盤,李茂貞被朱溫擊敗後,蜀主王建趁機奪取了四州,將之建設成為對抗朱溫的橋頭堡。朱溫篡唐後,王建一直以唐朝忠臣自居,他曾經派使者聯絡吳王楊行密、晉王李克用,準備三面進攻,擊敗朱溫,恢復唐朝天下。只可惜李克用慘敗,楊行密滿足於割據江淮之地,王建孤掌難鳴。他只好把四州建設成為對抗朱溫的前線,防止朱溫趁機奪取蜀中。好在朱溫忙於應付來自河東李克用的威脅,一時沒有抽出時間和精力來對付割據一方的王建。
大唐天子繼位之後,打敗了偽梁,重新恢復了唐朝。此時王建已經逝世,其子王衍繼位。王衍只顧貪圖享受,戰略眼光比王建差了很多,對於四州的戰略地位沒有重視起來,只把他們當做尋常的州縣來看待。孟知祥和董璋在進軍關中的過程中,意識到四州對於進攻蜀國的作用,於是趁著蜀軍群龍無首之際,奪取了四州,使之成為南下攻伐蜀地的後方。
這一天,郭崇韜、魏王李繼笈率領六萬唐軍齊聚秦州,距離上一次大軍聚集已經過去二十年了,城裡的老人們看著年輕的將士們從此而過,不禁搖搖頭道:“戰死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在這裡,他們將按原計劃兵分兩路,奪取漢中。
秦州元帥府。郭崇韜、魏王、孟知祥、董璋、郭廷信、郭廷誨幾人正圍著一巨大沙盤前,商議分軍方案。
郭崇韜首先開口道:“今我大軍已到秦州,箭在弦上不得不發,開弓已經沒有回頭箭。先前我等在藍田大營商議了兩路進軍的方案,現在我們具體商議一下下一步的作戰方案。請諸位暢所欲言。”
魏王對軍旅之事本就不太熟悉,他只好說道:“兩路進軍甚好,只是兩路兵馬由誰指揮?從何處進軍才好?”
孟知祥早有準備,他指著地圖道:“元帥、殿下請看,從關中到漢中有四條斜谷,分別是子午道、儻駱道、褒斜道、陳倉道,子午道最近、陳倉道最遠,蜀軍的佈防重點必在子午道;褒斜道、儻駱道直達漢中城下,防備也不太可能鬆懈。所以,以我軍六萬之眾,若採取靈活的運動戰,必可使蜀軍分不清我軍主攻方向,而處處防備。而處處防備則可能導致處處有漏洞。所以,以末將之見,我軍分成兩軍,一軍以小部分兵力襲擾子午道、儻駱道,待蜀軍師老兵疲,不知我軍主攻方向。另一軍主力則全軍壓進,從褒斜道直撲漢中,蜀軍慌亂之下,漢中必失!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從金牛道直撲成都,王衍必定肉坦出降!”說罷退向一側,待眾人發言。
郭廷信介面說道:“大帥、殿下,末將以為孟將軍言之有理。不過末將以為:在進軍蜀中之時,也應當分兵兩路,除了出金牛道直取成都外,還可以以另一軍出米倉道直取巴中,進而攻取渝州。如此,既可以防止王衍逃出蜀中,又能形成關門打狗之勢,使得王衍插翅難飛。”
魏王發問道:“若王衍逃向雲南,該如何處理?”
這雲南乃是當今大理國,想當年南詔國王一統六詔,大唐皇帝大筆一揮,封其做雲南王,後來南詔國衰落,大理段氏趁機而起,控制了整個南詔國,改名大理國。所以魏王口中的雲南指的是當今大理國。
郭廷信答道:“如若王衍逃向雲南,只會自取其辱。”
魏王奇道:“這是為何?”
孟知祥介面道:“此事末將有所耳聞。前蜀主王建曾與大理因金沙江畔土地歸屬而發生戰爭,至今兩國還心存芥蒂,若是王衍投奔段氏,大理國豈會接納?說不定還要讓他受皮肉之苦。”
董璋道:“就是就是,此事我也有所耳聞。就算那王衍逃到雲南,我們逼迫那段氏交人,段氏敢不交?”
郭廷通道:“末將以為,王衍必定不會逃到雲南。一則兩方仇恨未解;二則段氏畏我兵威,將王衍引渡,他是二次受辱;三則雲南瘴氣甚重,不毛之地,難以作為根據之地。末將推斷,王衍只會在成都束手就擒!”
郭崇韜見眾人商議已定,便開口說道:“如此看來,我等此戰必定大勝。孟將軍、董將軍,你們誰願走金牛道、誰願走米倉道?”
孟知祥退向一旁,對著董璋說道:“董將軍願走哪條道?”董璋也有樣學樣,請孟知祥先選。
郭崇韜見狀,知道一時無法決斷,於是讓人取來四張白紙,上面寫上幾個大字,揉成一團。對著眾人說道:“孟將軍、董將軍、廷信、廷誨,本帥手中有四個紙團,分別寫了金牛道和米倉道,你們各取一個,拿到什麼紙團就走什麼道!如何?”
董璋道:“如此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