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57章 岳家將(中)

岳家將第四位,牛皋。

牛皋(公元1087年--公元1147年),是汝州魯山(河南魯山)人,比岳飛大二十六歲。最早為朝廷弓箭手,金軍剛入侵時,牛皋組織義軍抗戰,多次獲勝,朝廷封牛皋為“保義郎”(正九品)。公元1128年,牛皋也在東京留守杜充手下,這時候牛皋應該和岳飛已有交集。

在此期間,牛皋因征討楊進三戰三捷,被陸續升為“武翼大夫”(正七品),榮州刺史(從五品),公元1129年,金軍攻京西,牛皋連勝十多場,加果州團練使,杜充撤離開封后,上官悟為東京留守,上官悟任命牛皋為留守司同統制兼京西南路提點刑獄,幾乎和岳飛同時進步。後來東京失守,牛皋往南撤退,多次擊敗金軍,因功升防禦使、觀察使、鎮撫使。

公元1133年,岳飛統管江西、湖北軍務,決定由襄漢進軍中原,收復失地。牛皋奔赴臨安面見趙構,力陳劉豫必敗,中原可復。趙構將牛皋所部劃歸岳飛指揮,牛皋加入岳家軍。

牛皋加入岳家軍後,隨州擒王嵩,廬州嚇退金軍,洞庭活捉楊么,戰功赫赫。

公元1147年三月初三日,都統制田師中大宴群將,牛皋吃完後覺得中毒,回去後對親屬道:“牛皋年已六十一歲,官至侍從,已經足夠了,所恨的南北講和,使我不能馬革裹屍,卻死在屋簷下而已!”

有人說是秦檜命田師中對牛皋下毒的,就事論事,這事似乎經不起推敲,此時,南宋和金國講和已經過了五年,主戰的岳飛已經冤死,牛皋年過六十,要下毒何必等到五年以後?而且牛皋的官職一直在五品上下浮動,在宰相秦檜跟前,牛皋還不在其眼裡。

第五位,王貴

王貴應該是岳家將中最早的加入者,可惜的是王貴背叛了岳飛,不管是出於什麼原因,王貴的背叛行為都應該受到譴責。同樣是被秦檜選定為誣告者,張憲就寧死不從,所以張憲人品比王貴高了幾個檔次,這大概也是《宋史》沒有將王貴列入傳記的原因之一。

說王貴是最早的岳家將,有這麼幾個間接證據。一是王貴和岳飛同鄉,都是相州湯陰人,兩人應該很早就相識,岳飛從軍,王貴有沒有跟隨,很難說;二是,《宋史.岳飛傳》記述岳飛事蹟時,作為岳家將,王貴和傅慶是最早出現的人物。“(建炎)四年…盜郭吉聞飛來,遁入湖,飛遣王貴、傅慶追破之,又遣辯士馬皋、林聚盡降其眾。”

建炎四年是公元1130年,具體哪一月,沒記載,但《三朝北盟會編》有記載,岳飛平郭吉是公元1130年正月,所以說,王貴肯定於公元1130年以前就加入了岳家軍。

王貴在岳飛手下一直為中軍統制,與前軍統制張憲成為岳飛的左膀右臂,牛皋加入後,三人是岳飛的三駕馬車!

王貴在岳家將中的份量,還可以從一個細節分析,《岳飛傳》中,但凡王貴和其他將領出現,王貴始終擺在第一位,平郭吉,王貴和傅慶,王貴在前面;復襄陽,王貴和牛皋,王貴也在前面;收鄧州,王貴和張憲,王貴仍然在前面!王貴也幾乎參與了岳家軍所有的重大戰役。所以說,王貴確實是嶽將軍的主要支柱。

遺憾的是王貴沒有善始善終,秦檜要陷害岳飛,聽聞以前岳飛曾經動用軍法要斬王貴,還杖責過王貴,慫恿王貴誣告岳飛謀反,王貴先還很堅持原則道:“做大將應該適應軍中的賞罰,如果受到處罰就怨恨,那怨恨將永遠沒有窮盡!”

可後來張俊以王貴的隱私相威脅,王貴卻“懼而從”!成了陷害岳飛的幫兇。岳飛遇害後,王貴自知處境危困,遂引咎辭職。後來擔任了一些軍中閒官,公元1153年病逝,享年不詳!

第六位,董先

董先的經歷比較曲折奇特。董先字覺民,洛陽人。跟隨翟興從軍與金人戰,多有戰功,公元1130年五月,翟興任河南孟、汝、唐州鎮撫使,董先為前軍統制,人如其名,“每戰,冒矢石為諸軍先”,是戰場上勇冠三軍的急先鋒。

公元1131年,金兵大將高瓊率領攻取商州(陝西商縣),董先出戰禦敵,董先在成州刺史張玘輔佐下,九戰九捷,追擊金兵直至試劍關。第二年1132年春,董先、張玘領兵渡過渭水,與金軍惡戰於興平、咸陽、渭河、石鱉谷等地。

此時,偽齊劉豫配合金軍斷絕了董先軍隊的糧道,董先為儲存實力,將兵權暫交張玘執掌,自己前往偽齊投降。劉豫接納董先後,派使者到張玘軍營接董先家屬,想以董先妻兒為人質。董先早已防備,密信張玘,留住自己妻兒在宋營!並表示自己日後必定迴歸大宋。張玘嚴詞拒絕偽齊使者,善待董先妻兒。

劉豫素聞董先英勇善戰,封其為大總管府先鋒將。公元1133年正月,襄陽鎮撫使李橫率軍攻偽齊,劉豫派董先支援潁昌(河南許昌),董先抓住這個大好機會,率軍出城後,忽然宣佈反正,帶領數百親隨軍士回到張玘部。

董先回到大宋,張玘立即歸還兵柄,繼續輔佐董先。張玘成就了董先的智、忠,董先成就了張玘的信、義!兩人配合默契,演繹了大宋軍中佳話!

董先隨後和張玘歸附李橫,同年秋,朝廷將董先、李橫、牛皋劃歸岳飛節制。

佐料:《三朝北盟會編》卷一百六十四記載了牛皋在廬州嚇退金軍的故事,值得玩味。

公元1134年十月,金軍與偽齊犯淮西(淮南西路,治所在廬州),淮西安撫使仇悆的一千多守城軍士全部戰死,仇悆向湖北嶽飛求援,岳飛派牛皋、徐慶救援。牛皋、徐慶率十三騎先到廬州城下,入城尚未安坐,偵查報告有五千金軍騎兵逼城下,仇悆不安變色,牛皋道:“怕什麼?我替仇公將他們趕走!”

牛皋說完,翻身上馬和徐慶出城,迎著敵軍,遠遠的喝道:“牛皋在此,你們也敢來嗎?”

金軍領頭者道:“我曉得牛皋在湖北,廬州哪裡來的牛皋?”

牛皋大笑,將盔甲脫下,開啟軍旗,金軍大驚。牛皋看他們有懼色,揮舞手中雙鞭,縱馬向前,金軍奔潰,牛皋和徐慶十三騎追襲了五十里而回,當時金軍有十萬人屯軍在廬州百里之外,當晚逃的一乾二淨!仇悆獲悉後,既駭又喜,親自寫書信向岳飛致謝,並極力推崇牛皋威武神勇!

岳飛不高興,將這件功勞記在徐慶頭上,牛皋也不在意,而淮西人覺得很遺憾!

這件故事值得玩味的地方在於:牛皋破敵,岳飛為什麼不高興,又為什麼將功勞記在徐慶頭上,淮西人又為何覺得遺憾呢?

但是,《宋史.牛皋傳》還是明白無誤的將廬州嚇退金軍的功勞算在牛皋頭上的,而且是岳飛命牛皋追擊三十里的。誰記載的是歷史的真相呢?恐怕無從得知真相,況且,歷史本來就沒有什麼真相!歷史真相在統治者的意志中,在歷史記載者的筆墨中,也在滾滾逝去的時間長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