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協一聽這話,目光不由在曹操和孔融之間來回遊蕩,顯得格外猶豫不定,一時之間竟不知如何是好。
劉協知道,這魏武是曹操的女婿,動他就是動曹操的利益。如今那二袁相互攻伐,日後定被曹操所滅。等到那時候,曹操勢力就會空前強大,到時候誰才能遏制他?他會不會成為第二個董卓?
而孔融作為朝中老臣,其言行舉止皆代表老士族的觀念。他們也是為數不多的能夠支援自已的人了,我還需要他們在朝廷上制衡曹操。
但這私自遷民本來就是大罪,若站在孔融一邊,雖然能彰顯皇權,維護朝廷法紀,但又恐得罪曹操,引發動盪。若支援曹操,無疑會助長其權勢,但……很有可能讓那些支援自已的老士族心涼……哎……難辦啊!
就在劉協思考之時,孔融行禮道:“陛下,臣之所以斗膽上此奏表,實乃出於維護朝廷綱紀,保全國家法度之考慮。
度遼將軍魏武,雖為朝廷重臣,功勳卓著,然其行事愈發跋扈,此次未經州刺史許可,擅自遷移百姓,實乃無視朝廷律法,輕視地方官權之舉。此風若長,恐將來無人再將朝廷法令放在眼中,國家將陷入混亂,百姓定將苦不堪言。”
曹操聽聞此言不由哈哈大笑,然後看向劉協行禮道:“哈哈哈!陛下!孔少府之言,實則片面之詞,未能洞察全域性。魏武遷民之舉,實乃深思熟慮,為國為民之大計也。
河套四郡,乃是大漢北疆之要地,其地肥沃,水草豐茂,然因戰亂頻仍,百姓流離失所,致使該地荒廢,人煙稀少,邊防薄弱,實為心腹大患。
魏武深知邊疆穩固乃國家安寧之基石,故毅然決然,將百姓遷往河套,此舉乃是保國安民之大義。
河套地區若得以開發,不僅能增加國家賦稅,充實國庫,更能有效抵禦北方遊牧民族之侵擾,鞏固邊防,確保京師及中原腹地之安全。百姓遷居於此,既能得以安居樂業,又能保衛邊疆,實乃一舉兩得,何樂而不為?
陛下,值此多事之秋,國家正值用人之際,魏將軍忠心耿耿,才能出眾,其功不可沒。臣懇請陛下明辨是非,勿讓忠臣寒心,勿使國家失去一員棟樑。同時,也請孔少府及諸位大臣,以國家大局為重,勿因私見而誤國誤民。”
孔融聞言,臉色愈發難看,他大聲回應道:“陛下,曹司空此言差矣!臣自入仕以來,始終秉持公心,何曾因私而對魏將軍有所偏見?臣所堅持者,乃是朝廷之法度,國家之綱紀!
按照《漢律》,‘擅興徭役,遷徙百姓,皆論如法’,此乃明文規定,不容置疑。魏武雖功勳卓著,但不能因為其身份特殊便網開一面。
若今日因個人功績而忽略其違法行為,那麼明日又將有何人能約束其他權臣,不使其效仿此等行徑?國家之所以能夠有序執行,全靠法律之威嚴,綱紀之嚴明。一旦此等原則被打破,朝廷將威信掃地,百姓將無所適從,國家必將陷入混亂。
臣斗膽直言,此乃臣作為朝廷命官,對陛下、對大漢應盡之責,絕非因私廢公之舉!”
曹操神情嚴肅道:“陛下,魏武將軍遷民之舉,實非擅自行動,而是經過臣之同意。臣在決定支援之前,亦曾反覆思量,權衡利弊,並上報尚書檯,求得正式批覆。
若孔少府堅持認為魏武將軍此舉違法,那麼臣願承擔一切責任。若陛下真要懲罰魏武,請陛下罷免臣之司空之職,以正視聽。”
話音剛落,荀彧行禮道:“陛下,臣身為尚書令確實收到曹司空遞交的奏表,並且認為可行。如果陛下執意懲罰魏將軍,請陛下罷免臣的官職!”
緊接著,朝堂之上所有支援曹操的官員,紛紛站了出來,請求辭去職務。
劉協見曹操如此動怒,百官又如此一致地表達支援,他深知這背後定有深意,絕非簡單的法紀之爭。
於是,他輕咳一聲,緩緩開口道:“二位,切勿動怒。朕深知,爾等都是我大漢的忠臣,一舉一行皆為百姓,大家同朝為官,應以和為貴,何必如此?或許孔少府不知尚書令已經正式批覆。看來這不過是一時的誤會,切勿傷了和氣。
既然魏武已經跟曹司空說明遷民之事,那麼便不再追究。同時,朕也希望孔少府與曹司空等人,能夠加強溝通,相互理解,共同為朝廷分憂,為百姓謀福。至於今日之事,朕希望就此作罷。”
眾人聞言齊齊行禮道:“陛下英明!”
這時曹操行禮道:“陛下!臣有本奏!”
劉協連忙說道:“司空請講!”
曹操義正言辭道:“陛下,臣以為,當前朝廷與地方,尚有諸多官職空缺,此乃朝廷政務之大忌。為充實官員,臣認為,應允許公卿、六百石以上官吏及將校之子弟,皆可詣博士處受業學習。能通一經以上,由太常分等授官。
此舉既能解決官員空缺之問題,又能促進學識與仕途的結合,激勵更多士人勤學不輟,為國家培養更多有用之才。”
荀彧行禮道:“陛下,曹司空已經奏明尚書檯,尚書檯一致認為可以在朝堂之上討論此事!”
劉協點頭道:“不知諸位意下如何?”
朝堂之上,百官們聽後,紛紛交頭接耳,議論紛紛。
孔融聞言,眉頭緊鎖,看向劉協行禮道:“陛下,曹司空所言在下實難苟同。自古以來,天下萬物,各有其位,販夫走卒、農夫工匠,皆有其命,安位守已,方能令社會有序,國富民安。若使百業之人皆欲為官,豈不是亂了綱常,壞了秩序?
《春秋》有云,‘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意指人應各守其位,方能行正道。孔子亦曾言,‘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強調各司其職的重要性。
試想,若讓未曾受過聖人教化,不懂為官之道之人驟然得勢,其後果不堪設想。彼等未經學問薰陶,心胸狹隘,易生奸邪之念,一旦手握權勢,必然為所欲為,道德淪喪,於國於民,皆為大害。
再者,為官之道,非一朝一夕可成,需經年累月,耳濡目染,方能領悟其中真諦。官員子女,自幼受家庭薰陶,耳聽目染,自然更易理解何為仁政,何為愛民。
若驟然開啟此門,讓未經選拔之人湧入官場,恐將朝堂變為市井,國家大事,豈可兒戲?因此,臣懇請陛下三思,莫讓此等短視之舉,壞了大漢千年基業,傷了百姓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