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張英玉早早起床,在床上盤坐修習內功,暗自想著如何把所修《太玄真經》六層心法融會貫通,達到更高一層的境界。
這次和七派高手大戰,尤其是最後一戰尤為兇險,假如不是那把神兵利劍,躺在地上的很可能就是自己了,還連帶了長陰教諸女。想到這裡,心下不由得有些惶恐,深感自己所悟畢竟有限,又沒有絕世高人指點,短時間內武功境界實難有所突破。
片刻後,聽見有人敲門,叫他前去用早飯,張英玉應了一聲,洗漱過後便去飯廳用飯,見張君全和李香玉等人已在桌前等他。張英玉向眾人道歉道:“各位不好意思,來得有些晚了,大家趕緊吃吧。”
李香玉說道:“這位張少俠對我說他吃過飯便要下山了,不知張公子有何打算?”張英玉說道:“那我和君全兄一同下山好了,我想著先去趟大都處理些事情,之後想著再找找林婉兒。”
李香玉說道:“張公子的事我們瞭解不多,本來想著多留兩位在宮中多住幾日,好讓我們儘儘地主之誼,沒想到你們都這麼快離去。倘若兩位有什麼需要幫忙的儘管開口,如果能幫忙的話我們一定相幫。”
張英玉笑道:“若不是有事在身,小弟倒真想在這裡多住幾日,可惜大仇未報,實不敢獨享安樂,先謝過李......李宮主的美意。”張君全也對李香玉表示感謝。
李香玉和張君全便問起張英玉要報什麼大仇,張英玉見眾人都是光明磊落、俠肝義膽的英豪,便如實將自己的身世、父母以及當日同殉難眾人的含冤深仇向眾人說明。
李香玉、張君全、玉花柔等眾人聽了均大為憤慨,又十分同情張英玉的不幸身世,再次問他是否需要眾人相助。張英玉想到這是自己私仇,她們這些人本來就自身難保,若是跟著自己前去報仇,豈不是更加得罪朝廷?自己萬不能牽連她們,於是便深表謝意,婉言拒絕。
李香玉見張英玉主意已定、去意已決,也就不再挽留,吃過早飯後,便同無名宮眾女出來相送二人,張英玉和張君全同眾女告別後便從山上飄然而下。
一路上張君全和張英玉探討當前江湖現狀、各派武功特點,說著說著便說道張英玉在場上所用的拳法。張君全頗為疑惑的問道:“張兄,當初我在場中觀察你們爭鬥,看你出拳明明瞧著飄然無力,為什麼威力卻那麼大?”
張英玉微笑著說道:“這一來是我本身內力渾厚,即便招式輕飄,威力依然不小;二來則是通明拳本身講究的是巧勁,以意行氣,和外家拳腳使力法門全然不同。往往從外表看起來像是花拳繡腿,其實主要是為了全身放鬆,使得真氣行運全身經脈更加通暢,當需發勁時,也更加順遂,看似不經意間輕輕一擊,出拳之力道可達千斤。當然若練此拳,也需先具較為深厚的內功為基礎,否則的話可能並不顯多大威力。”
張君全聽了若有所思道:“原來如此啊,真是妙啊!”張英玉續道:“其實依小弟猜測,當年創這套拳法的前輩高人,一開始多半是出於好看好玩的念頭,其後沒想到竟無意間創出一套如此巧妙拳法,這位高人若不是一位極風流俊雅的聰慧人物,便是一位性如小孩般愛玩鬧的出世老頑童。”
張君全說道:“英玉兄真是聰慧過人,光是從拳招中就能推斷出創始人的心性相貌,小弟實在佩服的很。”張英玉笑道:“君實兄如此誇我,莫不是想從我這兒套些通明拳的拳招?”
張君全笑道:“君實兄若能能讓小弟開開眼界,小弟自然感激不盡,也不枉和君實兄相識一場。”張英玉笑道:“你都這樣講了,我豈有不讓你看之理。”說罷便將七十二路通明拳一一演示了一遍,又向張君全講了其中的拳法要義。
張君全記憶力極好,看過之後基本上已全記住了,聽了拳法要義更是如同深得名師指點一般豁然開朗,身上武功不自覺間已有大進,心中大喜,向張英玉再三拜謝。張英玉阻道:“君全兄不必太過多禮,你如此俠義心腸,與我又是一見如故,這通明拳也原本算不上什麼,我見君全兄悟性極高,估計將來成就不可限量。”
張君全哈哈一笑,說道:“那就借英玉兄吉言了!小弟自知武功低微,即便到了大都也幫不了英玉兄什麼,不如找個地方清修苦練一番。英玉兄武功奇高,倘若開宗立派,絕對能成為江湖上響噹噹的一正義大派。”
張英玉略一沉吟,說道:“元朝目前勢大,連長陰教也容不下,試問我又能有多大本事?況且我的性子又極喜自由逍遙,做掌門人怕是不大習慣,哈哈。對了,君全兄準備到哪個地方?”
張君全說道:“先雲遊四方一番,待看到哪個地方合適,就在哪個地方落腳。”張英玉道:“那倒也隨性逍遙,君全兄保重。”張君全道:“保重!”二人道別後一個便往西北方向、一個往西南方向分別行去。
張君全後在河南湖北一帶雲遊自修,一日來到武當山群山,深覺山川俊秀,風水甚佳,於是在一僻靜處找了一個巖穴,渴飲山泉,飢餐野物,孜孜不歇得修習偶然所得得神妙內功和從張英玉哪裡悟到的拳法拳理。
二十餘年後內力更為精進深厚,其後又多研讀教藏,將武功和道家練氣修道逐漸融合,在某一日,突然見到天上浮雲飄散,他猛然腦海中靈光一閃,所習內功、拳法、道家玄理豁然貫通,陡然間領會了武學中的另一制勝原理“以柔克剛”,不禁暢意大笑。
其後他根據自己心中所悟武學心得,創出了與當時江湖上武功路數風格迥異、威力驚人的一派武學,在江湖上行俠仗義,闖出了極大的名聲,吸引眾多人前來來向他學藝。後來在武當山修建道觀,創立了名震江湖的武當一派。
後來他武學上更進一層,在江湖上幾乎無人能敵,名氣更盛,人們給他起了個道號叫做“三豐”,張三丰這個名字便在官方民間中叫了開來,從此千古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