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8章 番外04:孟姜女

“孟姜女哭長城”是民間流傳的著名故事,與“牛郎織女”、“梁山伯與祝英臺”、“白蛇傳”並稱“中國民間四大愛情故事”之一。

孟姜女哭長城的傳說,發生在河北北部的萬里長城腳下,千百年來,一直在民間流傳著。

起源年代:秦始皇(距今約2200餘年)。

發生地點:河北

核心故事:孟姜女哭倒800里長城、望夫石

故事梗概: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徵集了數十萬民夫,於公元前214年將秦、燕、趙三國北邊的城牆連通、修繕合一,這便是舉世聞名的萬里長城。

孟姜女萬里尋夫送寒衣,哭倒長城八百里的傳說就發生在那個時候。

古時候,孟老漢和姜老漢互為鄰居,僅一牆之隔。

一年春天,孟老漢在自己院中種了一顆葫蘆籽,經過澆水、施肥精心培育,葫蘆秧長得肥壯、高大,從牆頭爬過去,到姜老漢的院裡結了個很大的葫蘆,有幾十斤重。

等葫蘆熟後,姜老漢拿刀把它切開,突然見裡邊躺著個又白又胖、非常可愛的女娃娃,姜老漢喜出望外,奔走相告,村裡人聽說後,紛紛前來觀看這新鮮事,可是孟、姜兩老漢卻因此產生了矛盾,吵得不可開交。

孟老漢非常堅定地說:“這葫蘆是我親自種下的,胖女孩該歸我。“

姜老漢卻固執地說:“這葫蘆結在我的院子裡,這女娃該是我的。“

吵了三天三夜,難解難分,毫無結果,後經村裡人調解為:女娃娃屬於兩家共同的,輪流居住,共同扶養,並取了個“孟姜女“的名字。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轉眼間十多年過去了,孟、姜兩家老人為現已長大成人的孟姜女選了個女婿叫範杞梁,選定良辰吉日,準備成親。

天有不測風雲,成親之日,新郎、新娘正要拜堂,突然從門外闖進幾個衙役,一擁而上把新郎範杞梁當民夫抓走了。

原來,當時由於秦始皇在全國各地抽調大批民夫修築長城,日日夜夜拼命幹,民夫們被累死、餓死的不計其數,為了加快工程速度,他們又到處抓民夫補充,範杞梁也被髮配去充當修長城的民夫了。

轉眼一年過去了,範札梁杳無音信,急得孟姜女飯吃不下,覺睡不著,不知如何是好,跟兩家老人商量後,決定去找丈夫,發誓找不到丈夫絕不回家。

她帶上乾糧和給丈夫特製的禦寒衣服上路了。一路上,風吹雨淋、日曬風寒、飢寒交迫、步履艱難,經過千難萬險的萬里跋涉,終於找到了修長城的地方,一打聽才知道,為修長城死了許多人,丈夫範杞梁早就累死了,並被埋在長城下,屍骨都找不到了。

這一訊息如同晴天霹靂,孟姜女頓時就傷心地慟哭起來,淚如泉,聲如雷,哭得驚天動地,天昏地暗,眼看著長城一段段的倒塌,哭到哪裡塌到哪裡,足有八百里長。

這下可急壞了工程總管,急忙去報告正來此巡查工程進展的秦始皇。

秦始皇趕忙去見孟姜女詢問根由。一見之後,便被她的美貌迷住了,非要封她為“正宮娘娘“。

孟姜女雖然怒火滿腔,但還是壓住心頭仇恨,靈機一動,將計就計地非要秦始皇答應她三個條件,才能當“正宮娘娘“。一要找到丈夫範札梁的屍體;二要為其丈夫舉行國葬;三要秦始皇為範杞梁披麻戴孝、打幡送葬。

秦始皇聽罷孟姜女提的三個條件,思索片刻,為了得到美貌的孟姜女,便硬著頭皮答應下來,孟姜女戴著孝拜了為築城而死的範札梁墳墓後,夙願已償,面對滾滾的渤海,縱身一躍,投海自盡了。

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很快就被人們所傳頌,人們為紀念她,在山海關附近的一個山頭上,給她修了墳、建了廟,取名為“姜女廟“。“

孟姜女萬里尋夫送寒衣,哭倒長城八百里“的故事家喻戶曉,流傳至今。

據說廟東南4公里處兩塊露出海面的礁石便是孟姜女的墳與碑,而廟後巨石上的小坑,為孟姜女望夫所踏足跡。所以石上刻有“望夫石”3個大字。

廟內殿門兩側還有一副非常有名的對聯“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浮雲長長長長長長長消。”“朝”、“長”兩字按漢字不同讀音才能讀出有幾種不同的意義。

實際上,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原型,與秦始皇和秦國均無關係。

“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原型,乃是“杞梁之妻”,這段故事比秦始皇早了300年。

據《左傳》、劉向的《列女傳》記載,孟姜女的丈夫杞梁,名殖,是齊莊公姜光的大夫。他為人忠義,英勇善戰。

春秋時期,齊莊公四年(前550年),齊國大夫杞梁率軍討伐衛、晉兩國,回師之後,又於次年率軍跟隨齊莊公攻打莒國。

身為先鋒的杞梁,與華還率少數甲士夜出隧險,突擊至城郊,莒君以重賂約和,杞梁拒不接受,後在交戰中被俘身亡,屍體運回臨淄。。

杞梁妻得到訊息後,哭著到臨淄城郊外迎柩,悲痛欲絕。

齊莊公率兵歸國途中,於郊外遇到杞梁的妻子,便向其弔唁。

而杞梁的妻子卻拒絕道,“如果杞梁有罪,就不必為他弔唁,如果有功,國君理應到我家中弔唁”。

齊莊公於是便前往杞梁家中,正式舉行了哀悼儀式。

雖然《左傳》並未記載“杞梁之妻”的真實姓名,但從其所作所為來看,顯然是個知禮、知節的烈性女子。

這個故事在流傳過程中,歷代群眾和文人墨客都不斷加工和演繹,早已經被改得面目全非。

到西晉時,杞梁妻的故事已經走出了史實的範圍,演變成了三分實七分虛的文學作品。

唐代的時候,人們把春秋時期的事挪到了秦代,把臨淄的事搬到了長城內外,把臨淄城嫁接到了秦長城上,杞梁妻的故事開始向“孟姜女哭長城”的傳說靠近。

明政府為了防止瓦剌入侵,大修長城,招致民怨沸騰,老百姓為了發洩對封建統治者的不滿,又改杞梁妻為“孟姜女”,改杞梁為“萬喜梁”(或範喜梁),加了諸如招親、夫妻恩愛、千里送寒衣等情節,創造出全新的“孟姜女哭長城”傳說。

從開始的杞梁妻故事到最後的孟姜女傳說,經歷了2000多年。

杞梁妻為丈夫做棉衣、哭倒城牆的故事,還衍生出一個重要的民俗節日——寒衣節。

因為杞梁妻為丈夫做棉衣發生在農曆十月初一,所以,人們怕在冥間的祖先缺衣少穿,祭祀時除了食物、香燭、紙錢等一般供物外,還要焚燒用紙做成的寒衣。

據說在這一天,冥界放大假,一些品行良好的鬼就可以來到人間,一方面探望親人,另一方面順便拿走自己冬天穿的衣服。

至今俗諺仍說:“十月初一燒寒衣。”或曰:“十月一,送寒衣。”

除此之外,婦女們要在這一天親手縫製寒衣,送給遠方的親人。

這一天,同樣也是為逝去的父母或長輩及親人合葬、遷墳、祭奠等的日子,俗稱“十月一”,又叫“臘冥陰節”“送寒衣”“燒衣節”“祭祖節”“冬祭”“遷墳節”等。

這一節日與清明節、中元節(即七月十五)並稱為中國民俗節日中的三大鬼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