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0章 三藏現世

白鳳用幸運石頭摩擦了一下雙魚玉佩,同時嘴裡唸叨著我要看唐僧,即刻玉佩就投射出來西遊的場景。

在貞觀十三年,也就是歲次己巳的那一年,九月甲戌初三日的癸卯良辰,我們的主角陳玄奘法師可就牛逼啦!

他竟然聚集了一千二百名高僧,都在長安城化生寺開演諸品妙經。

那時候的皇帝,早上剛開完會,就帶著一群文武官員,坐上鳳輦龍車,直接離開了金鑾寶殿,直奔寺廟而來。

你說他怎麼這麼著急呢?原來是為了來拈香啊!

你看到那鑾駕嗎?可真是天大的瑞氣,萬道的祥光啊!那時候的風兒輕飄飄的,彷彿在給皇帝扇風;太陽也特別明亮,彷彿在給皇帝照亮。

這一路上,皇帝的隊伍浩浩蕩蕩,吸引了無數路人的目光。

有人感嘆:“哇,這排場可真不小啊!”

也有人調侃:“看來這皇帝是來聽經求保佑,保佑他的江山穩固,保佑他的錢包鼓鼓啊!”

不過,不管別人怎麼想,皇帝還是順利地拈了香,聽完了經,收穫了不少“善果”,甚至還超過了沉沒的境界。

看來這貞觀十三年,可真是充滿了戲劇性啊!

千官環佩叮噹作響,五衛旌旗迎風飄揚。

瞧那氣氛,嘖嘖嘖,真是莊嚴堂皇!皇帝沐浴虔誠尊敬佛,和大臣們一樣,都是忠義的好樣!

千年福氣超過舜禹,萬代昇平媲美堯湯。

再瞧那曲柄傘,滾龍袍,輝光四射;玉連環,綵鳳扇,瑞靄飄飄。

珠冠玉帶,紫綬金章。護駕軍千隊,扶輿將兩行。

這皇帝的車輦真是個寶貝,一堆官員跟在後面,好不威風!

到了寺前,皇帝吩咐停了音樂響器,帶著多官拜佛拈香。

三拜之後,抬頭一看,果然是好座道場!

幢幡飄舞,寶蓋飛輝,紅電徹透日,彩霞搖凝空,看著真讓人眼花繚亂。

大闡都綱陳玄奘法師引眾僧羅拜唐王。

禮畢後,大家各安禪位,法師獻上濟孤榜文。

唐王接過來一看,差點沒笑出聲,榜上寫著:“至德渺茫,禪宗寂滅。清淨靈通,周流三界。千變萬化,統攝陰陽。體用真常,無窮極矣。”

看著這些玄乎的詞兒,唐王心想:“這都啥跟啥呀?”

接著往下看:“觀彼孤魂,深宜哀愍。此奉太宗聖命:選集諸僧,參禪講法。”

唐王心裡犯了嘀咕:“這又是唱哪出?”

再往下看:“大開方便門庭,廣運慈悲舟楫,普濟苦海群生,脫免沉痾六趣。”

唐王忍不住嘀咕出聲:“這方便門庭是要鬧哪樣?”

看著看著,又看到:“仗此良因,邀賞清都絳闕;乘吾勝會,脫離地獄凡籠。早登極樂任逍遙,來往西方隨自在。”

唐王直接噴了:“這都啥跟啥啊!”

詩裡寫著:“一爐永壽香,幾卷超生籙。無邊妙法宣,無際天恩沐。”

唐王看了直翻白眼:“這都是些啥!”

最後看到:“冤孽盡消除,孤魂皆出獄。願保我邦家,清平萬年福。”

唐王終於忍不住了:“鬧了半天原來是超度亡魂啊!”

於是唐王大聲宣佈:“為了不辜負這一千二百僧的心意,我決定今晚親自燒香拜佛,請大家務必陪我一起去。”

眾僧齊聲歡呼:“遵命!皇上英明!”

當天晚上,唐王帶著多官來到寺廟大殿,準備燒香拜佛。

大殿裡燭光閃爍,香霧繚繞,氣氛莊嚴肅穆。

唐王虔誠地上香,合十禱告:“佛祖啊,弟子唐王李世民拜請您保佑我邦家清平,百姓安樂。弟子也會努力修行,做好自己的本分。”

一旁的官員們看到唐王這麼虔誠,也都跟著跪拜祈禱。

就在這時,一陣大風吹來,大殿的門突然砰的一聲關上,殿內的燭火瞬間熄滅。

眾人驚呼聲中,突然聽到一聲貓叫。

唐王大驚:“這是何方妖孽?”

片刻後,殿內的燭火再次點燃,眾人定睛一看,發現一隻大貓正蹲在香案上,兩隻綠眼睛閃閃發光。

唐王鬆了口氣:“原來是貓啊,嚇我一跳。”

這時,眾僧之一的玄奘法師開口道:“皇上勿驚,此貓乃廟中神貓也。”

唐王好奇問道:“神貓?它有何神通?”

玄奘法師答道:“此貓能驅邪祟,保寺院安寧。每逢廟會,必有神貓出現,守護廟會秩序。”

唐王點頭讚歎:“此等神貓,實在可敬。今晚就讓它陪我們一起守廟會吧。”

於是,在這場廟會中,神貓與一千二百僧和唐王一起守護著廟會的安全。

從此以後,每逢廟會,神貓都會出現在寺院中,保佑廟會安寧祥和。

這也是這個寺廟的一個傳統,流傳至今。

當日三齋已畢,唐王就像趕場子一樣忙碌了一整天,終於駕回了。

沒想到七日正會那天,他又要請拈香。

這時天色已經漸晚,各官都紛紛告退。

那場景真是讓人忍不住想感慨一下:“天色已晚,各位都下班吧,我們下次再見。”

此時的天空,彷彿也被這忙碌的一天給累垮了,萬里長空變得黯淡無光。

歸鴉數點緩慢而疲憊地下飛,彷彿它們也在抱怨天色已晚。

滿城燈火閃爍,襯托出城市的寧靜,這也意味著禪僧們即將進入禪定狀態。

一晚上的美景就這樣被描繪出來,讓人不禁有些陶醉。

第二天早上,法師又得升座聚眾誦經,這個節奏可真是跟打雞血似的,法師也得早早起床,忙得不亦樂乎。

嘿,話說在南海普陀山的那位觀世音菩薩,領瞭如來佛的旨意後,就一直在長安城裡尋找那個善人,你知道嗎?

就是那種品德高尚,能取經的好人。

但是呢,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就是沒碰上啥靠譜的。

有一天,她突然聽說了太宗皇帝宣揚善果,選舉高僧,還要開大會。

菩薩眼睛一亮,看到那個法師,就是江流兒和尚,心裡可樂了。

為啥呢?因為這小和尚就是從極樂世界來的佛子,還是他引送投胎的長老呢!

菩薩可高興了,就把佛賜的寶貝捧到大街上,跟木叉一起賣。

你們猜猜那是啥寶貝?哎呀,說出來嚇你們一跳,有一個錦斕異寶袈裟、一個九環錫杖,還有那金緊禁三個箍兒。

菩薩把它們藏得緊緊的,留待以後有用。

現在就把袈裟和錫杖拿出來賣。

在長安城裡,有些選不上的愚僧,口袋裡倒有幾貫村鈔。

他們看見菩薩穿得破破爛爛的,就嘲笑他說:“這兩個癩和尚是瘋子!是傻子!這兩件粗東西,就賣得七千兩銀子?除非穿上它能長生不老,一念成佛作祖,也值不得這許多!拿走拿走!”

菩薩也不跟他們爭,就跟木叉往前走了。

走了一段路,到了東華門前,正撞著宰相蕭瑀散朝回家。

他那氣勢,就像一頭獅子回到獅群一樣。

眾頭踏喝開街道,就像獅子的咆哮,讓所有人都讓開。

然後那菩薩,他就敢當街擋道,拿著袈裟迎著宰相。

宰相勒馬觀看,看見袈裟豔豔生光,就問這賣袈裟的他要多少錢。

菩薩說:“袈裟要五千兩,錫杖要二千兩。”蕭瑀聽了,覺得這也太貴了吧!

菩薩就開始解釋了:“這袈裟有好有壞,有要錢的地方,也有不要錢的地方。”

蕭瑀就好奇地問:“何為好?何為不好?”

菩薩說:“只要穿上我這袈裟,就不會沉淪,不會下地獄,不會遭受惡毒之難,不會遇到虎狼之穴,這就是好處;要是你是個貪淫樂禍的愚僧,不齋不戒的和尚,毀經謗佛的凡夫,就別想見到我這袈裟之面,這就是不好處。”

蕭瑀問:“何為要錢,不要錢?”

菩薩回答說:“這就是個搞笑的例子啊!如果不遵守佛法,不尊敬三寶,強行買走袈裟、錫杖,還一定要求賣七千兩,那這就是要錢;要是尊敬三寶,看到善事就隨喜,皈依我佛,能承受得起,我把袈裟、錫杖送他,和我結個善緣,那這就是不要錢。”

蕭瑀聽了之後,臉上的表情變得更加春光明媚,知道他是個好人。

於是他下馬,跟菩薩以禮相見,口裡還稱呼:“大法長老,請原諒我這個蕭瑀的罪過吧!

我們大唐皇帝十分喜歡做好事,滿朝的文武大臣都跟著奉行。

現在我們正要建水陸大會,這袈裟正好可以給大都闡陳玄奘法師穿。我們一起去朝見皇帝吧!”

菩薩的解釋既有趣又幽默,讓人聽了就忍不住想笑。

而且這個蕭瑀也真是個好人,連菩薩都願意和他結緣。

這個大唐皇帝更是好得離譜,連文武大臣都跟著他一起做好事,這樣的朝廷真是讓人羨慕不已啊!

菩薩欣然答應了,拽著蕭瑀的胳膊,直接走向了東華門。

黃門官轉告了皇帝,皇帝下令宣他們到寶殿。

蕭瑀領著兩個疥癩僧人,站在階下,唐王問:“蕭瑀,你們來幹什麼?”

蕭瑀低頭伏在階前說:“我在東華門前遇到了這兩個和尚,他們正賣袈裟和錫杖。我想法師玄奘可以穿上這件衣服,所以我把他們帶過來給您啟奏。”

太宗聽了非常高興,就問那袈裟值多少錢。

菩薩和木叉站在階下,連禮都不行,就直接回答:“袈裟五千兩,錫杖二千兩。”

這兩個疥癩僧人看起來很隨便,連禮都不行,直接就報價了。

他們可能覺得自己很酷,但實際上看起來卻有點傻乎乎的。

不過,他們的袈裟和錫杖確實很貴,這也讓我想起了“不貴不貴,下次再來”的笑話。

唐太宗問菩薩:“那袈裟有什麼好處,就值這麼多錢?”

菩薩開始吹起了牛:“這袈裟啊,龍披一縷,就可以免大鵬蠶噬之災;鶴掛一絲,就能得超凡入聖之妙。

只要你坐下來,有萬神朝禮;你隨便舉動,都有七佛隨身。

這袈裟是冰蠶造練抽絲,巧匠翻騰為線,仙娥織就,神女機成。

方方簇幅繡花縫,片片相幫堆錦簆。

玲瓏散碎鬥妝花,色亮飄光噴寶豔。

穿上滿身紅霧繞,脫來一段彩雲飛。

三天門外透玄光,五嶽山前生寶氣。

重重嵌就西番蓮,灼灼懸珠星斗象。

四角上有夜明珠,攢頂間一顆祖母綠。

雖然不能完全照亮原本體,也有生光八寶攢。

這袈裟,閒時折迭,遇聖才穿。

閒時折迭,千層包裹透虹霓;遇聖才穿,驚動諸天神鬼怕。

上邊有如意珠、摩尼珠、闢塵珠、定風珠;又有那紅瑪瑙、紫珊瑚、夜明珠、舍利子。

偷月沁白,與日爭紅。

條條仙氣盈空,朵朵祥光捧聖。

照山川,驚虎豹;影海島,動魚龍。

沿邊兩道銷金鎖,叩領連環白玉琮。”

然後菩薩開始朗誦了一首詩:

“三寶巍巍道可尊,四生六道盡評論。

明心解養人天法,見效能傳智慧燈。

護體莊嚴金世界,身心清淨玉壺冰。

自從佛制袈裟後,萬劫誰能敢斷僧?”

哎呀,這菩薩可真是會吹牛啊!

不過他的詩倒是挺有趣的,形容得天花亂墜,把個袈裟形容得無比神聖,感覺穿上就能成佛一樣。

唐王在寶殿上聽聞菩薩的九環杖好處,十分歡喜,又問:“那和尚,這九環杖有什麼好處呢?”

菩薩就開始吹了:

“我這錫杖啊,是那銅鑲鐵造九連環,九節仙藤永駐顏。

入手厭看青骨瘦,下山輕帶白雲還。

摩呵五祖遊天闕,羅卜尋娘破地關。

不染紅塵些子穢,喜伴神僧上玉山。”

唐王聽了之後,即命展開袈裟,從頭細看,果然是好東西,於是說道:“大法長老,實不相瞞,我現在正在廣種福田,在那化生寺聚集了眾多僧人,敷演經法。

其中有一個大有德行者,法名玄奘。我想買你這兩件寶物,賜給他受用。你說說看,你真的要多少錢?”

菩薩聞言後,與木叉合掌皈依,說聲佛號,躬身上前啟奏道:“既然他有德行,貧僧情願送給他,不要錢。”

說完,抽身便走。

唐王急著叫蕭瑀扯住他,自己站在殿上,問道:“你剛才說袈裟五千兩,錫杖二千兩,你現在不要錢了,難道是因為你覺得我倚仗君位,強行要你的物件?

這可沒道理。

我會按照原價賠償的,你不能推辭。”

菩薩起手說道:“貧僧之前就說過,如果有敬重三寶、見善隨喜、皈依我佛的人,就不要錢,願意送給他。

現在見陛下明德止善,敬我佛門,何況又是高僧有德有行,宣揚大法,理當奉上,不要錢。

貧僧願留下此物告回。”

唐王見他這麼熱情很高興,便命光祿寺大排素宴酬謝。

可是菩薩又堅決不受,然後快快樂樂地走了,依舊回到都土地廟中隱避不提。

話說太宗搞了個午朝大會,叫魏徵帶著聖旨去宣召玄奘法師入朝。

法師正在臺上給眾人講經,聽到旨意後,趕緊下臺整衣,跟魏徵一起去見皇帝。

太宗見到玄奘後,說道:“為了求證善事,有勞法師你了,沒什麼可以酬謝的。

早上蕭瑀迎接了兩個僧人,願意送個錦襴異寶袈裟和九環錫杖,今天特地召你來領走這兩樣東西。”

玄奘聽了叩頭謝恩。

太宗說:“法師你要是不嫌棄的話,可以穿上給朕看看。”

於是玄奘就把袈裟抖開,穿在身上,手裡拿著錫杖,站在臺階前。

君臣個個看著他都很高興。

真是如來佛祖的好弟子啊!

你看他:

凜凜威顏多雅秀,

佛衣可體如裁就。

輝光豔豔滿乾坤,

結綵紛紛凝宇宙。

朗朗明珠上下排,

層層金線穿前後。

兜羅四面錦沿邊,

萬樣稀奇鋪綺繡。

八寶妝花縛鈕絲,

金環束領攀絨扣。

佛天大小列高低,

星象尊卑分左右。

玄奘法師真是佛光萬丈,穿上了袈裟後更是威風凜凜,雅秀之氣逼人。

這袈裟如同量身定做,輝光豔豔照亮了整個乾坤,結綵紛飛凝結了整個宇宙。

身上的珠子如同朗朗明珠般上下排列,金線層層穿過前後,四面錦沿邊,萬樣稀奇鋪滿了綺繡。

八寶妝花縛鈕絲,金環束領攀絨扣,整件袈裟在他身上顯得尊貴無比。

太宗看著他,心裡不禁讚歎:“這法師真是如來佛子!你看他穿上這件袈裟,威顏多雅秀,真是凜凜然的氣勢。

這袈裟裁剪得如此合適,輝光豔豔照滿乾坤,結綵紛紛凝結宇宙,真是無比莊嚴。

法師穿著這身袈裟,佛天大小列高低,星象尊卑分左右,真是佛光萬丈啊!”

玄奘法師真是有緣,現在這東西他能接受。

他就像極樂世界的活羅漢,比西方真覺秀還要賽過。

錫杖叮噹鬥九環,毗盧帽映著他多豐厚。

他真是誠為佛子不虛傳,勝過菩提也沒有詐謬。

當時文武階前喝彩,太宗喜之不勝,即著法師穿了袈裟,持了寶杖,又賜兩隊儀從,著多官送出朝門,教他上大街行道,就像中狀元誇官的一般。

這位玄奘再拜謝恩,在那大街上,烈烈轟轟,搖搖擺擺。

看那長安城裡,行商坐賈、公子王孫、墨客文人、大男小女,無不爭看誇獎,都說:“好個法師!真是個活羅漢下降,活菩薩臨凡。”

玄奘直至寺裡,僧人下榻來迎。

一見他披此袈裟,執此錫杖,都道是地藏王來了,各各歸依,侍於左右。

玄奘上殿,炷香禮佛,又對眾感述聖恩已畢,各歸禪座。

他不覺紅輪西墜,正是那:

日落煙迷草樹,帝都鐘鼓初鳴。

叮叮三響斷人行,前後御前寂靜。

上剎輝煌燈火,孤村冷落無聲。

禪僧入定理殘經,正好煉魔養性。

光陰如指尖流過,恰好趕上了七日正會。玄奘又一次準備好了表章,請唐王來拈香。

此刻,善心的聲音如同春雷,傳遍了天下。

唐王即刻排駕,帶著文武百官、后妃國戚,早早地來到了寺裡。

全城的人,無論大小尊卑,都來寺裡聽講。

正好遇到了老朋友菩薩和木叉,他們看著人群,開玩笑地說:“今天可是水陸正會的日子,一七繼七七,真是巧啊。

我和你混在人群中,一是看看這個會怎麼樣,二是看看金蟬子有沒有福氣穿上我的寶貝,三是也聽聽他講的是哪門經法。”

他們兩人隨著人群走進了寺裡。

真是有緣,他們遇到了舊相識——明智金蟬。

他們來到多寶臺邊,玄奘法師果然在那裡高坐。

聽著那仙音陣陣,佛號喧譁,菩薩和木叉在人群中,看著臺上那明智金蟬,心裡想:“哇,真是天朝大國的模樣,比裟婆還勝,比只園舍衛也不差,甚至比上剎招提還要好。”

臺上的玄奘法師唸了一會兒《受生度亡經》,談了一會兒《安邦天寶篆》,又宣了一會兒《勸修功卷》。

這時,菩薩靠近臺前,拍著寶臺大聲喊道:“那和尚,你只會談小乘教法,可會談大乘嗎?”

玄奘聽到這問題,心中大喜,一翻就跳下臺來,對菩薩鞠躬道:“老師父,弟子失敬,多有得罪。看前面的眾僧人,都講的是小乘教法,卻不知大乘教法如何。”

菩薩慢悠悠地說:“你這小乘教法啊,度不得亡者超升,只能混個普通和光而已。我有大乘佛法三藏,能超亡者昇天,能度難人脫苦,能修無量壽身,能作無來無去。”

那正講著經文的時刻,有個負責香料巡堂的官員急急忙忙向唐王報告說:“法師正講得精彩,被兩個渾身髒兮兮的遊僧扯下來亂說胡話。”

唐王命令立刻抓來這兩個僧人。

只見許多人把這兩個僧人推擁著帶到了後法堂。

他們見了唐王,那僧人手上也不起身,拜也不拜,仰著臉說道:“陛下問我什麼事?”

唐王認出他是前日送袈裟的和尚。

這個僧人一本正經地說:“你那法師講的是小乘教法,度不得亡者昇天。我有大乘佛法三藏,可以度亡脫苦,壽身無壞。”

唐王聽後,臉色一變,喜滋滋地問道:“你那大乘佛法,放在哪裡呢?”

這個僧人一臉淡定地回答:“在大西天天竺國大雷音寺我佛如來那裡,能解百冤之結,能消無妄之災。”

唐王聽了,興奮地說道:“你可記得嗎?”

這個僧人胸有成竹地說:“我記得。”唐王大喜過望,急忙吩咐:“快叫法師引路,請他上臺開講。”

於是這個菩薩帶著木叉,飛上了高臺,踏著祥雲,直上九霄。

他現出救苦的原身,託著淨瓶楊柳。

左邊是木叉惠岸,手裡執著棍子,精神抖擻。

看著這位菩薩的表演,唐王心想:“這可真是天降奇才,能解百冤之結,消無妄之災,我要好好聽聽這大乘佛法到底有多神奇。”

唐太宗開心得幾乎忘了自己是皇帝,文武百官也忘記了自己的職責,所有人都跪在地上焚香,向著菩薩祈禱,口中高喊:“好菩薩!好菩薩!”

看著這一幕,我心想:“嘿,這個菩薩可真是厲害,讓所有人都失去了理智。”

只見那菩薩,頭上戴著金色的花環,臉上帶著微笑,身上穿著華麗的袍子,胸前掛著一串漂亮的珠寶,腰間繫著一條豪華的絲帶,手裡託著一個寶瓶,瓶裡插著一根楊柳枝。

這身打扮真是讓人目不暇接,我心想:“哇,這個菩薩真是夠時髦的。”

唐太宗看著菩薩,簡直是愛不釋手,完全忘記了自己的江山社稷。

文武百官也都沉迷其中,失卻了朝禮。

這一幕真是讓人哭笑不得,我心想:“這個菩薩真是有魔力,能讓所有人都失去理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