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設立國家公祭日?】
【1937年12月,日軍佔領南京,在接下來的6周時間裡,日軍在南京無差別屠殺了軍人,平民,男性,女性,成人,小孩共計30多萬人
1994年起,每年12月南京城拉響防空警報,用淒厲的鳴輪聲聯絡在這片土地上繁衍的倖存者們,一起哀悼停留在過去的同胞
2014年12月,南京人民走出家門,聚集於紀念館和葬地,以南京大屠殺30萬無辜死難者的名義舉行了首個我國國家公祭日
為什麼要設立國家公祭日呢?
公祭日的第一個意義,是讓真相是真相,我們知道,人性很複雜,思想分左右,這個世界上的很多問題,其實沒有對錯,只是看你從那個角度去看
但是,歷史問題不一樣,後人對一份歷史事件的還原,它要麼是真的,要麼就是假的,那麼我們應該追求歷史事件記載的絕對真實嗎
這又不可能,因為絕對真實的標準過於苛刻,我們無法把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的人數精確到個位,我們無法叫出他們的名字,我們無法調查清楚每一位日軍具體做出什麼行為,我們無法給每一聲同胞的呼嚎回應,甚至很多時候,我們只能在美國傳教士的攝影機和日本軍方的解密檔案中苦苦追尋,才能弄清當時究竟發生了什麼
對於這場事件,我們每次只要把還原的座標向絕對真實的原點推進一點點,所揭露出的證據碎片就足夠震撼人心
但是,也因為真相與絕對真相之間的絕對值足夠大
所以,可供各方博弈,自由發揮的空間也足夠大
那麼,以誰為準?
你可以不聽名單以我們為準
我國國防部審判戰犯軍事法庭對谷壽夫的判決書是這樣寫的:南京中華門外花神廟,寶塔橋,石觀音,下關草鞋峽等處,我被俘軍民遭日軍用機槍集體射殺並焚屍滅跡者,有十九萬餘人,此外,零星屠殺,其屍體經慈善機關收埋者十五萬餘具,被害總數達三十萬人以上
我們設立公祭日,讓所有人每年都想起這件事,是為了讓真相是真相,不隨時間流逝而轉移的真相
設立公祭日,不是仇恨的銘記,而是良善者的聚集
2014年,南京舉行第一次公祭日時,網上有一些反對觀點,認為公祭日的那些遊行,那些宣傳,是在宣揚仇恨,是在給我們的下一代做仇恨教育,因為現在是和平年代,不一樣了,應該包容開放才對,現在的日本年輕人不需要為過去負責,所以我們也不要揪著不放
對於這種觀點,我覺得有點偏波
比如,南京遇難者同胞紀念館從來都只是一個簡稱,它的全名是: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
同樣,我國國家公祭日的全名是: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
我們沒有宣揚仇恨,我們只是在做生人應該做的事,紀念遇難同胞啊
你應該知道,二戰是全人類的災難,針對這場浩劫,很多國家都設立了以各種形式存在的紀念日
設立公祭日的第三個意義,是讓人類相信美好
美國小孩最喜歡的節日是聖誕節,因為在前夜,他們可以滿懷期望的睡著,期待著第二天醒來,聖誕樹下堆滿禮物,我國小孩最喜歡的節日是春節,同樣因為在除夕,他們可以興奮地在守夜中逐漸迷糊,期待著第二天醒來,收到一疊壓歲錢,吃一場豐盛的團圓飯
不管是哪個國家,不管是哪個民族都有這種類似的節日,而身處這些時刻中的小孩,篤信這個世界擁有美好的明天,太陽一定會照常升起,父母將永遠陪伴在自已身邊不會老去,人性中的真善美是唯一的答案
但我們大人知道,現實生活不是這樣,這個世界的明天不一定美好,它可能一夜之間就變得很糟糕
我們大人知道,太陽的光芒會被炮彈的塵埃掩蓋
我們大人知道,父母會吵架,離婚,或是一天天變老並永遠離去
我們大人知道,人性中的慾望和殘忍才是這個世界的主旋律
所以大人沒有辦法像小孩那麼開心,光是平凡的生活都已經需要竭盡全力
他們在孩子面前擠出的笑容大多是生活的偽裝,大人缺少孩子那種充滿希望的時刻,而大人,也需要這樣的時刻
這樣的時刻是什麼呢?
我覺得,在大人的語境中,這個世界真正美好的時刻是塵埃即將散去,是破曉前的黎明,是正義即將被執行
因為在那一刻,我們清楚的知道,屬於未來的火焰一定會被點燃,新生活的希望一定會到來,和平終於降臨
我們需要時常回味,感受這樣的時刻,才能更好的珍惜現在
作為大人,我們可以養成在公祭日送給小孩一件禮物的習慣,並告訴他們,這是我們先輩的英靈昨晚讓我代送你的禮物哦
如果小孩問你,那他們送了你什麼呢?
我們可以回答說,是現在的生活啊
為什麼要設立國家公祭日
因為我們正在享受和平。】
(抱歉,我記仇,忘不了真忘不了,30多萬人呢!)
(張純如女士說過“遺忘就是第二次殺戮”)
(我國其他城市也遭到過大屠殺,死在他們手上的同胞上千萬,不僅我要記,我的後代也必須記住。)
古人呼吸一滯,如果說二戰中他國的傷亡無法讓他們共情,只能感受到震撼的話。
那麼當這個傷亡落在自已後代身上,他們卻是和後世人一樣感同身受。
一個南京城就是30多萬同胞遇害,全國更是上千萬,在一些朝代那就已經是亡國滅種了!
那個數次出現的國家,讓所有朝代在這一刻思想達到了同步。
嬴政下令在全國徵召士兵,同時讓人先行出海去尋找那海外國家的具體位置,他不知道海外是否只有一個國家,但是無所謂,他會一路打過去,就算是自已死了,大秦的後代君王也會繼承他的遺志。
六國反叛分子罕見的沒有對這次秦朝的政令進行搗亂。
大秦這輛馬車的速度不降反升,但對此大家並無任何怨言,因為在後世遇害的人裡或許就有他們的後代,他們穿了千年的血脈就這樣斷掉了,別說是讓他們出海打仗了,如果現在戰船建好,他們可以現在就去!
其他朝代只要不是正處於分裂和戰亂中的,都行動了起來。
而在這些朝代中,最為快速的就是朱元璋,當天朱標,朱棣,戶部尚書,兵部尚書,以及工部尚書就被喊進宮了,不知道朱元璋究竟對他們說了什麼,但是在出宮那天,朱棣連府都沒有回,直奔軍營而去。
緊接著大量軍隊被調動,沿海中除朝廷船隻外,私人的中型船隻也被徵調。
戶部,工部,兵部在回去後,也立馬行動了起來。
朱棣站在海邊 ,這次朱元璋給的命令很簡單。
大殿之中。
朱元璋:“天幕說你在未來五次親征漠北,被稱為馬背上的皇帝,現在朕有意為我後世子孫報仇....”
“兒臣願意!”朱棣一口應答下來。
“那麼這件事就由太子負責”朱元璋想到天幕結束後,城內的哭嚎聲,“標兒,南京城的百姓都看著你呢。”
說完後,朱元璋就坐在大殿之上,不再言語,將現場交給了朱標,自已只是在一邊旁聽。
——————————
up主:吟遊詩人基德
這個章節獨立於小說整體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