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聖文聖孔丘,孔子。
至理名言警句: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己……
其實學生覺得,前人評論足夠多了,再去敘論,無疑是狗尾續貂,也難出神評。
一句話脂批評章:三人行,必有我師!”
“半步聖人孟軻,孟子。
金句一:仁者無敵。
金句二: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金句三: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生,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也。
學生釋意:孔曰成仁,孟曰取義。”
“述聖:孔伋,子思子。
子思創中庸思想。
以不偏不倚、過猶不及的為人處世態度,主張中和、中正。
萬物皆有“度”。
“中”是天下萬事萬物的中心根本。
“和”是天下共行的至簡大道。
學生釋意:《中庸》合乎陰陽平衡邏輯……”
“宗聖:曾參,曾子。
金句1: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金句2:言必有主,行必有法,親人必有方。
金句3: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學生釋意:有即改過,無即加勉。”
“復聖:顏回,顏子。
金句1:鳥窮則啄,獸窮則攫,人窮則詐,馬窮則佚。
金句2:達於情性之理,通於物類之變,知幽明之故,睹遊氣之原,若此可謂成人矣。
金句3:念茲在茲,順事恕施。
學生釋意:「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後聖:孫卿卿,荀子。
金句1:知之而不行,雖敦必困。
金句2:肉腐出蟲,魚枯生蠹。
金句3:樂易者常壽長,憂險者常夭折。
學生釋意:集儒家大成者知而好問,然後能才。
貴在一個字:學。”
“【儒家眾聖】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噢耶¥”
之後還有正反論題,賈弘玉寫的內容上的特點是虛實並存,貶敵與揚己互相結合;特點是運用對比、誇張、引經用典等等多種藝術增色手法。
塑造了典型人物豐滿形象,風格十分奇葩。
時而雄壯,時而痿娓不振,時而癟了吧幹,時而情感濃郁強烈,行文極富有個人很酷酷的感染力。
特徵實用功利性,輿論,造勢與政治攻心上又隱而不發,似乎說了怎麼,又似乎什麼也沒有說。
一句話:雞賊,讓你意猶未盡,又投入其中,加以自己論政思想與賈弘玉的解釋一一印證對比吐槽。
……
夜幕降臨,華燈初上。
一眾學子懸發自股,挑燈夜戰。
他們可不敢象賈弘玉這樣子作死的節奏寫法。
他們行文措辭必須要一一仔細斟酌,才敢下筆。
而且賈弘玉作弊用的是鵝毛筆,寫起來那叫一個速度與激情。
不過,他好像犯了一個超級常識性錯誤,使用橫寫法,把字句從左到右寫了。
我國古代漢字是書寫方式是豎行的,一開始人們拿來紀事的書寫材料是甲骨,呈狹長條片形,
豎著幾十公分刻字當然比橫著三指大小刻字要方便得多。
之後用毛筆在一冊冊狹長的小竹簡,小木簡上書寫文字,同樣是從上往下書寫較為方便。
紙張發明之後,一代代人傳承因此形成了從上到下、從右到左的古代書寫方式,這種習慣,也沒有人去想方不方便,去改變。
直到1909年,提倡文字改革的劉世恩寫的《音韻記號》一書。
我國才用“橫行”排版。
1919年3月第3期《新青年》上,我國文化先驅者,雜誌編輯錢玄同,刊載致陳獨秀的公開信,對漢字“豎改橫”的創新法,發表了見解。
他說了:“人目系左右相併,而非上下相重,
試立室中,橫視左右,甚為省力,
若縱觀上下,則一仰一俯,頗為費力。
以此例頗,知看橫行較易於豎行。
且右手寫字,必自左至右,均無論漢字、西方,一筆一勢,罕有自右至左者。
漢寫右行,其法實拙。
若從西方寫法,自左至右橫迤而出,則無一不便。”
還沒有完,標點符號也是一樣,習慣性刷刷刷寫下來。這個問題也嚴重。
其餘的學生他們都是用毛筆正楷繁體字寫到三更半夜不睡覺,賈弘玉卻睡的安穩。
他也用繁體字。
可是,不是用正揩,而是用行書。又是一個犯錯誤。
早上,吃完了早餐。
他開始看題目。
“抨擊時弊,針砭政事,月旦社會?我社會你大哥!我又不是三國第一脫口秀:汝南名士許劭,
月旦評大老倌,他的豪橫我賈弘玉甘掰下風。
袁紹悚它,曹操愛它,袁術求它,劉鼻喜它,劉表討厭它,孫權拒絕它。
【朝廷需要改善建議】
“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
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
耕者有其田,織者有其杼,居者有其廬,黔首商賈,高十布衣,各盡其才,承古接今,我民之安將如日月之恆,國之泰定綻放星光千華……”
“最後一題:詩詞歌賦一首。鄭燮先生,現在也在當官了吧?
您老人家才華橫溢,我借幾首詩詞歌賦用一下,有機會再向你賠罪哈……”
“沁園春·恨
花亦無知,月亦無聊,酒亦無靈。把夭桃斫斷,煞他風景;鸚哥煮熟,佐我杯羹。焚硯燒書,椎琴裂畫,
毀盡文章抹盡名。滎陽鄭,有慕歌家世,乞食風情。
單寒骨相難更,笑席帽青衫太瘦生。看蓬門秋草,年年破巷,疏窗細雨,夜夜孤燈。難道天公,還籍恨口,不許長吁一兩聲?癲狂甚,取烏絲百
幅,細寫悽清。”
吹乾墨跡。
賈弘玉右手邊一側,寫上考牌號碼和姓名以及住址。
並且用紙小心翼翼糊了名。
古代閱前程式:糊名易書。
考試收卷,由彌封官們把考卷上的考生姓名、籍貫摺疊掩蓋起來,用空白紙彌封後,再加一個蓋騎縫章。
此乃所謂“糊名”,為了防止考生留下特殊的記號,筆跡而作弊,謄錄人員將彌封後的試卷如實用紅筆重抄一遍。
此謂“易書”,也叫“硃卷”。
為了防止謄錄有誤,謄錄人員每天的工作量均有限定。
且是異地抽人過來謄錄,杜絕了識認字畫之弊。
【當然,你有過牆梯,我有張良計,槍手作弊,你滅不了。】
到了清代,康皇十八年金榜題名時,推出了:發領落卷。
開榜之後,順天府於十日內,令本生領取原卷閱,自己看一下,如果有被考官誤判、或點竄破句、或被錯改等等問題可以投訴。
三天時間,很艱難過去了。
不少人到了收卷子的時候,眼睛紅紅,還有不少白髮蒼蒼老者淚流滿面:“嗚嗚~我還沒有寫完哇……”
開門,學童一窩蜂一樣,衝出去考場。
各家的家長,妻子,奴婢早就侍候一邊。
遞上去熱毛巾,熱點心,熱飯菜。
噓寒問暖,十分熱鬧。
“少爺,少爺出來了……”
“二爺,二爺,怎麼樣,怎麼樣,圈圈圈還是叉叉叉?”
“二爺,寶二爺,可以評得八圈了吧?有沒有信心?”
“乖乖、心肝寶貝兒,過來給我瞧瞧……”
“哎呦喂,我的兒呀,人都累成這樣子的,心疼死我了……”
“寶玉,喲,可憐喲,整個人都瘦了十斤,,臉蛋肉肉也沒有了唷……”
“表哥……”
“寶兄弟……”
“寶哥哥……”
“愛哥哎,愛哥哥,考的好不好吖……”
“心塞塞塞塞……”
愛什麼矣?傻白甜,氣死我了!
賈弘玉孤零零的一個人,站在一邊,如風中孤樹。
不,旁邊還有一條老狗。
“哇,來福,你怎麼來了?你來接我的嗎?”
“汪汪汪……”來福呲牙咧嘴兇它。
“雜草的,連你也小看我?是我今天晚上把你燉了?”
來福嗚咽一下,可憐兮兮的轉頭看著主人。
“噗嗤!咯咯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