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52章 在松江

廠房選址:松江的算盤

嚴小敏把三份租約拍在會議桌上時,李東海正對著上海地圖畫圈。

紅筆在市區閔行、浦東和松江三個點上重重標記,其中松江那個圈,被他描了三遍,墨跡幾乎要透紙背。

“市區這兩處,層高夠,離港口近,房東說能免三個月租金。”

嚴小敏推了推眼鏡,指尖點在閔行的地址上,“我算過賬,這裡的物流成本比松江低12%,工人通勤也方便。”

李東海沒抬頭,忽然問:“小敏,你記不記得去年我們租紫塘別墅,租金多少?”

“當然記得,每月八千。”嚴小敏皺眉,“可這是工廠,不是住宅——”

“五年後呢?”李東海筆尖劃過松江老城的輪廓,“現在市區的地,像坐火箭似的漲。

你去問問,1992年外灘的廠房租金多少?現在翻了幾倍?”他忽然把地圖轉向眾人,“松江現在是老區,物價低,工人房租每月能省兩百;更重要的是,往西北走,靠近G60高速,十年後這裡要是通了地鐵——”

“十年後的事誰能保證?”嚴小敏翻開松江的租約,“這裡的廠房是舊紡織廠改造的,得重新換電路,光改造費就得多花五十萬!”

李東海從抽屜裡拿出本厚厚的臺賬,是張自河交給他的老賬本,裡面記著1988年到1996年上海各區的物價變動。

他指著1990年的松江條目:“那時候這裡的雞蛋五毛一斤,市區七毛。現在呢?差一塊二。製造業拼到最後,拼的就是成本。我們現在省的每一分錢,將來都是跟國外品牌打價格戰的底氣。”

司馬長風突然笑了:“我懂東海的意思。就像寫報道,不能只看眼前的新聞點,得埋長線。

松江這地方,我前幾天去拍素材,看到不少老廠房在翻新,說是政府想搞產業園區——”

“不止。”李東海站起身,走到窗邊指著西北方向,“那邊有大片農田,將來想擴建,徵地比市區容易,市區要是拆遷房,一套沒有幾百萬,將來你是搞不定的。

等我們做手機、做晶片,廠區至少要現在三倍大。”他把紅筆往松江圈裡一戳,“就這兒。改造費從裝置預算裡勻,先租五年,籤補充協議,十年後續租價不能超現在的兩倍。

郊區這些沒有土地的人,慢慢的可以成為我們的員工,也可以買車買房,我們公司面積大了,甚至可以提供職工房便宜點,至少比市場價要便宜一半,至少便宜2/3,對!”

嚴小敏盯著賬本算了五分鐘,終於鬆口:“行,但改造得讓張自河派工程隊來,他那幫人搞裝修是老手,能省點。”

工人招募:整班“打包”計劃

廠房的事定了,司馬長風第二天就揣著介紹信去了市人事廳。

他當年在《申滬晚報》跑社會新聞時,跟廳裡的老周打過交道,此刻遞上的搪瓷缸裡,泡著的正是老周愛喝的龍井。

“小司馬,你這是從宣傳口跳進資本家隊伍了?”老周呷了口茶,看著他遞來的用工需求表,“電子廠?要兩百個初中以上文化,還得能看懂電路圖?現在職業技校的畢業生,搶手得很。”

司馬長風掏出相機,翻出幾張研究室的照片:“周哥你看,我們搞的是中文傳呼機,給咱自己人用的。

就是缺人手——您也知道,剛起步,比不了國營大廠,可我們能保證,絕不拖欠工資。”他話鋒一轉,“我聽說,有些技校的電子班,因為沒門路,畢業生分配得不好?”

老周放下茶杯,從抽屜裡抽出份名單:“還真有。浦西的東風技校,有個電子裝配班,三十五個學生,技術學得紮實,就是學校名氣小,去年的畢業生還有一半沒找到對口工作。他們校長上週還來訴苦。”

“整班要!”司馬長風眼睛一亮,“我們包培訓,包食宿,培訓期工資照發,只要他們肯學。”

老周愣了愣:“你就不怕砸手裡?這些孩子大多是郊區的,家裡條件一般,能吃苦,但——”

“就是要能吃苦的。”司馬長風拿出李東海擬的培訓計劃,“頭三個月,上午學理論,下午跟著工程師練裝機,合格的留用,不合格的我們也給推薦工作。

您想啊,將來他們成了技術骨幹,出去說‘我是東方電子出來的’,這不就是活廣告?”

三天後,東風技校的操場上,三十五個穿著藍布校服的年輕人站得筆直。校長握著李東海的手反覆叮囑:

“這些孩子裡,有六個是貧困生,您多擔待。”李東海看著隊伍裡那個個子最矮的姑娘,她手裡攥著本磨破的《電子元件手冊》,封面上寫著“林小梅”。

“培訓基地就設在松江廠房的倉庫區。”李東海對帶隊的王雪峰說,“先把倉庫隔出兩塊,一邊放裝置,一邊搭臨時宿舍。

床用上下鋪,食堂讓張自河從服裝城調兩個師傅過來,頓頓得有肉,孩子們正是長身體的時候。”

嚴小敏拿著預算表跟在後面,一邊劃掉“市區酒店臨時培訓點”的條目,一邊嘟囔:

“租倉庫省了三萬,買上下鋪花了八千,食堂師傅工資……還好,比市區省一半。”

當第一批裝置從粵省運到松江倉庫時,林小梅和同學們正蹲在地上拆舊收音機。李東海踩著滿地的零件走過去,看到她手裡的烙鐵用得極穩,焊點圓得像顆小珠子。

“以前在家修過收音機?”他蹲下來問。

姑娘臉一紅:“俺爹是修農機的,看他弄過。”

李東海笑了,從口袋裡掏出塊剛到的晶片:“這個,能看懂嗎?”

林小梅盯著晶片上的電路紋路,忽然抬頭:“師傅,您要是教,俺就能學會。”

倉庫外,司馬長風舉著相機,把這一幕拍了下來。

鏡頭裡,三十五個年輕人圍著工程師問東問西,倉庫的白熾燈映在他們眼裡,亮得像星星。他忽然覺得,這張照片,比任何宣傳海報都更有力量。

嚴小敏的計算器在一旁噼啪作響,最後她抬頭報數:“裝置安裝費十七萬,倉庫改造九萬,第一批工人培訓費……加上食宿,這個月總支出控制在三十萬以內。”

李東海望著倉庫裡忙碌的身影,忽然想起選廠房時說的話。或許十年後的地鐵還很遠,但此刻這些年輕的手,已經開始搭建通往未來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