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數人都無法站在別人的立場思考問題,只能做事,無法謀事。
一旦謀事,就只會基於自身意願去抉擇——如果只基於自己的意願,往往就只有一個選擇。
就像董太后或何進那樣,明明有很多機會,但他們只能看到自己眼前那個唯一的選項。
哪怕是許多現代人,即便是站在上帝視角,也只會按自己的角度考慮問題,既不會換位思考,也不會考慮其它任何因素——甚至連時間地點環境等客觀因素都不考慮,只考慮自身的意願。
這不是因為愚昧,而是因為私心。
實際上,任何事都有很多種選擇。
但可選項的數量,取決於能站在多少個角度去思考問題。
既要考慮自己,又要考慮敵人,還要考慮雙方盟友,更要考慮其它所有看似無關的人和勢力。
有人能考慮到敵我兩方,這得付出雙倍腦力,也會多得到一種選擇。
有人能考慮到雙方以及雙方的盟友,這要付出四倍以上的腦力,能有這水平的已經足以做謀事之臣,得到的選項也會更多。
如賈詡這樣,能站在幾乎所有不同立場考慮問題的人,那是鳳毛麟角,要付出十倍以上的腦力,而可選的方案就會特別多。
賈詡這樣的人,會讓人覺得,他似乎總是能輕描淡寫的給出好主意。
但實際上,是因為他用盡了全力去思考問題,所以才能毫不費力的解決問題。
不過,並不是腦子聰明就可以解決問題的。
有些人能考慮到大多數立場,但其自身卻陷於局中——自己就是立場之一,那麼即便原本有多個選擇,現在也頂多只能二選一。
就像當初的盧植,他身在局中,辭官其實是當時最好的抉擇。
哪怕是賈詡,當初陷在雒陽受其師牽連得不到助力的時候,也無從選擇。
善謀者可以躬身入局,但必須先在局外給自己佈置好選項,不能陷於局中才被迫抉擇。
一旦被迫抉擇,那就是敵人出題。
這時候,有十倍的腦力也無濟於事,因為敵人有可能出的是道生死題。
這就是陷敵於兩難。
許攸現在就是如此。
他能看出劉備的意圖,但他給袁紹的建議,卻是身陷局內的被迫選擇。
袁紹面對的是利益抉擇,而許攸面對的卻是生死局,他不想死。
弄死劉備和劉協,當然能解決袁紹的問題,但這是在賭博,而且後遺症非常多。
實際上袁紹還有很多別的選擇。
但所有其它的選擇,都對許攸不利。
因為行刺劉協的事就是許攸安排的,刺殺劉虞導致劉備母親去世也是許攸安排的,李移子等流寇也是許攸安排的。
許攸與劉備和劉協都有仇——戴著面具出現在劉備面前,就是因為心虛……
牽招直接以手戟扔許攸,也是因為牽招明白,許攸脫不了干係。
同時,許攸現在受了重傷,背上插著手戟,無法移動。
如果袁紹快速離開,重傷的許攸肯定跑不掉,馬車都能顛死他。
如果袁紹放棄名聲搞血親復仇,兩邊不擇手段的互相仇殺,許攸大機率也是第一個死的。
如果袁紹選擇拖字訣,推個臨時工當替死鬼——那許攸就是最有說服力的那個替死鬼,反正都已經重傷了……
也就是說,只要劉備與劉協活著,許攸大機率是沒活路的。
就是因為許攸考慮到了這些,所以他排除了其它對袁紹更有利的選項,只給了一個對他自身更有利的選擇——讓袁紹留在這裡,除掉劉備和劉協。
即便弄不死劉備,至少袁紹不會拋下他不管。
一旦袁紹做了這樣的抉擇,那就無法回頭了,且必須保住許攸。
自私麼?
當然,可許攸是為了保命。
而且幹掉劉備確實也能解決問題。
這就是為什麼站在上帝視角看,會看到精明的謀士也會做出看似不智的抉擇——因為這不是基於最有利原則,而是基於保全自身,保命才是第一原則。
(注:後續不再解釋類似情況。)
“本初,此刻劉備只有不到千騎,且皆耗損馬力難以久戰,眼下是最好的破敵機會……若是等其援軍追上來,便難以對付了。”
許攸說道:“速將劉備殺之,帶走或除去董侯,不可多等……”
許攸的心態當然會影響袁紹。
尤其是許攸現在奄奄一息的樣子,更能影響袁紹的決斷。
而且許攸說得沒錯,現在是弄死劉備最好的機會。
七千打一千,劉備剛經過了好幾十裡的奔走,人和馬都沒得到休息。
而袁紹的部隊是以逸待勞的。
“大兄,若如此攻擊儲君,豈非落定了謀逆?那之前種種忍讓,豈不都白費了嗎?”
淳于瓊卻是有些擔憂的。
“主君,劉備就是在故意引誘我等停留,我等當反其道而行……”
逢紀正準備從旁勸說,但看了看重傷的許攸,卻又閉上了口。
如果這時候直接退走,許攸就會被留在這裡,必死無疑。
袁紹緊皺著眉頭,難以決斷。
他現在也不知道如何抉擇才是最好的。
如果追來的人只有劉備,袁紹會毫不猶豫的開打。
但劉協的麾蓋在對面……
暗中刺殺儲君可以是懸案,但當面去攻殺那可就不是懸案了,手底下七千人馬,難保沒幾個二五仔,幹了這事可就沒法辯了。
就算袁紹自己願意這麼幹,手下也願意幹這事麼?
淳于瓊就明顯不願意啊……
擊敗劉備是有可能的,但即便滅殺劉備,自己能有好下場嗎?
“主君!敵軍開始進攻了!”
就在袁紹還在糾結的時候,劉備那邊開始徐徐向前了。
按理說,兩邊相距三百步,這是騎兵最佳的衝鋒距離。
但劉備那邊沒有衝鋒,而是緩慢的向前逼近,前進得很慢,但很堅定。
袁紹沒有思考的時間了,只能快速決定。
“仲簡,出兵……擊破劉備!”
看著劉備的部隊逐漸逼近,但己方部隊卻不敢放箭阻擊,袁紹忍不住了,轉頭看向淳于瓊。
“大兄……這……”
淳于瓊明顯不樂意。
“你若不願……便去成皋接應我吧!”
袁紹咬了咬牙,拔劍而出:“全軍列陣,向前!”
袁紹喊得挺有氣勢,但部隊卻沒多少氣勢,淳于瓊和吳匡的部隊都沒有立刻出戰。
淳于瓊部剛撤回來,現在猶猶豫豫的沒有陣列。
而吳匡部有些磨蹭,顯然也沒下定決心。
眼見佇列鬆散,袁紹不得不親自來到陣中,舉劍領軍,聚攏部隊向前。
可是,見袁紹部隊出來……劉備卻開始退了。
退得比較慢,看起來似乎不想與袁紹正面作戰。
但袁紹回頭看了一眼,很輕易的就瞭解了劉備的意圖——淳于瓊和吳匡的部隊都沒怎麼動,佇列被拖得有點亂。
這是要把原本的以逸待勞變成遭遇戰。
劉備的部隊依然在後退。
不是放風箏,而是整體慢慢向後,就像之前緩慢向前的時候一樣,完全沒打算殺傷。
“止步!”
袁紹咬著牙,讓近衛傳令兵揮舞起了令旗,停下了軍陣。
但這一停,劉備那邊也停了……
隨後張飛衝出陣列,帶了三百騎兵來了一趟騎射。
劉備手下的騎兵騎射功夫仍然很差……沒造成太大的殺傷,但相當煩人。
袁紹指揮騎軍上前截擊張飛。
見袁紹側翼騎軍出動,趙雲領著四百甲騎出陣,正面迎擊,只一個照面就把袁軍騎督何茂刺於馬下。
袁紹的騎兵大概有七百騎,但與甲騎完全沒法相提並論,剛一接觸便倒了一片。
不過,劉備身邊此時已經只有兩三百人了。
袁紹再度揮軍向前衝鋒,數千部隊向橫幅下的劉備衝去。
可劉備調轉馬頭,帶著衛隊轉身就跑……
橫幅依然立著,但已插在了地上。
劉協的麾蓋同樣被插在了地上。
劉備帶著衛隊跑得賊快。
袁紹渾身發抖,舉劍大罵:“劉備!你個小賊!你不是要報仇嗎?來呀!”
劉備當然不會上前作戰,劉協真的在他懷裡……
劉協的旗幟儀仗可不是假冒的,是真貨,袁紹也看到與劉備同乘一馬的劉協了。
可袁紹的騎兵被趙雲截住了,即便劉備耗損的馬力並未恢復,步兵想在短距離內追上劉備也是不可能的。
袁紹眼見劉備又一次跑到三百步之外,而且又停下了……
張飛也不再襲擾,而是衝出了袁紹因追擊劉備而略顯混亂的軍陣,從戰場邊緣退向劉備方向。
趙雲則在另一側,也領著甲騎繞開,袁紹側翼的騎兵有些畏懼,不敢追擊趙雲。
戰場變得有些亂,但劉備部隊的意圖很明顯,就是拖綴。
戰馬確實疲乏,但並不需要一直維持高消耗運動,這也不是游擊戰。
袁紹若退,那就慢慢跟著,騎兵輪流騷擾。
袁紹若進,那就阻截其騎軍,慢慢後退,但只退到三百步外……只要保持在敵軍射程外,且短時間內不會被幹掉就行。
不打正面戰,也不追求殺傷,就是純粹讓袁紹難以脫身。
趙雲其實也沒有刻意追求殺傷,只是為了阻截袁紹的騎兵。
若袁紹不想打了,想快速退走,那至少得丟下袁氏族人的屍體,還得留下部分兵力斷後。
但如果袁紹真的不打,丟下屍體快速跑路,劉備是有騎兵優勢的……
待關羽援軍趕到,戰馬也休息好了,就真的會大舉追殺了。
袁紹能想到這些。
但也正是因為能想到,所以他很糾結——他領著優勢兵力,卻難以抉擇,這太憋屈了。
而更讓他憋屈的還在後面。
董卓的前軍輕騎斥候來到了此處,只有一隊,五個騎兵——真的就是斥候。
但斥候來了,就說明董卓的大部隊很快就會來了。
劉備也完全放下了心。
這地方開闊,袁紹也看到了董卓的斥候騎,涼州騎兵的裝扮在白天看起來是很明顯的。
袁紹恨恨的看了劉備一眼,傳令全軍後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