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18章 賜死〔1〕

言路壅蔽,導諛日聞,恩幸持權,貪饕得志。搢紳賢能,陷於黨籍;政事興廢,拘於紀年。賦斂竭生民之財,戍役困軍伍之力;多作無益,侈靡成風。利源酤榷已盡,而謀利者尚肆誅求;諸軍衣糧不時,而冗食者坐享富貴。災異時見而朕不悟,眾庶怨懟而朕不知,追惟己愆,悔之何及!

——宋徽宗•趙佶

一、燕京

童貫騎在馬上,挺背昂頭,由新曹門緩緩進城。

他頭戴貂蟬籠巾、金塗銀稜、犀簪銀筆七梁冠,方心曲領朱裳,緋白羅大帶,金塗銀革帶,金塗銀裝玉佩,天下樂暈錦綬。身後軍仗綿延一里,最前頭,則是一輛囚車,車中枷著方臘。

童貫正月率大軍前去東南鎮亂,先還有些失利。到三月,奪回杭州後,那方臘亂軍便現出敗象。畢竟是一個漆工,雖蝟集二十萬眾,大都是粗蠢村漢,連像樣兵器都沒幾件,更莫論行軍陣法。而自己所率這十五萬大軍,大多是秦晉兩地戍軍,經見過西夏戰陣。這些兵將遇到西夏軍隊,固然膽怯畏戰,見了方臘這群草莽,膽氣卻頓時足了許多。童貫極力催督,那些將領哪裡敢怠慢,各自揮軍盡力攻殺。一個多月來,方臘亂軍節節敗退,歙州、睦州、衢州一一奪了回來。

四月底,方臘從富陽、新城、桐廬一路退逃,手下亂氓也亡散大半。童貫親自率軍追到青溪縣,方臘逃進了深山。大山連綿、草木深茂,無從去尋。

幸而那個裨將韓世忠從汴京趕來稟報,方肥捉了紫衣客李銀槍,快馬急奔到青溪,已進了山中。童貫急命韓世忠先行追蹤,隨後又派了幾個將領帶大軍進山。韓世忠果然沿李銀槍所留蹤跡,追到了幫源洞,格殺十數人,生擒了方臘。這功勞卻被隨後趕到的上級將官奪佔,李銀槍也被方臘手下殺死。這些瑣事,童貫懶得理會。

他平定了東南,押解方臘回到京城,滿城人都來爭看。童貫瞅著街兩邊無數人伸頭探腦、聒噪不休,不由得抬手摸了摸頷下鬍鬚,心中升起無限傲情:這大宋安寧,盡仰仗於我。你們這些蠢民,該全都跪下謝恩才是。

他已年過六旬,這鬍鬚盡都變白,如今只剩三十七根,仍在不斷掉落。他極為珍惜,只敢小心輕撫。被閹之人,仍能有鬍鬚的,自古及今,恐怕只有他一人,他將這鬍鬚暗自稱為“福須”。後宮之中,能有鬍鬚的男子,除去官家,便只有他。加之他年輕時身材魁偉、樣貌雄健,不論宮女還是嬪妃,都極稀罕他。他便藉著這稀罕,處處收譽,一步步走到今天這地步。

擒俘方臘,官家也極歡喜,加封他為太師。只是,方臘作亂之初,以“誅朱勔”為名,起因在朱勔所管領應奉局四處搜刮財物,花石綱尤其苦民至極。童貫率軍到兩浙,為安撫民心,叫幕僚董耘代筆寫了一紙詔書,罷朱勔官職,停應奉局及花石綱。

賊亂平定後,宰相王黼卻進言於帝:“方臘之起,由茶鹽法也,而童貫入奸言,歸過陛下。”官家大怒,立即下詔,恢復應奉局,命王黼及梁師成督管,朱勔也重又起復。童貫忙去勸諫官家:“東南人家飯鍋子未穩,復作此邪?”官家越發惱怒,雖未責罰童貫,卻降罪於董耘。

童貫不敢再言,他早已聽聞汴京市井間將自己嘲作“媼相”。對此,他至今惱憤不已。自己雖被閹割,卻一生未喪男兒氣格,這些年能一路高升,憑的是軍功。想當年,他出任監軍,西征羌地,兵到湟州,官家因宮中失火,急令驛馬兩千裡急諭,詔令童貫禁止出兵。童貫讀過後,卻說:“陛下望出兵速勝。”隨即出兵,連復四州,河湟一帶由此得以平定。

他想,我之過,只在為求功成、矯旨專斷。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此乃古之通理。到我大宋,天子怕將帥專權,每逢出征,如何行軍佈陣,都是令從中出。官家在京城決策,而後派急遞發往邊關。將帥在外,只等皇命,事事不敢自專。這般呆板,如何臨機應變?如何應對緊急?你們笑我似老媼,千百將官中,唯有我這老媼才敢不惜抗旨違命,只求利國利邦。誰人才是愚懦老媼?

回京後,他的鬍鬚又落了兩根。想起“媼相”之辱,他越發記掛心中那樁更大功業——收復燕京。

那真紫衣客金使名叫赫魯,官家命李師師迷纏了他兩個多月。接到生擒方臘喜報後,官家再無憂慮,才召見了赫魯,款留月餘,約定與金人一同攻打燕京。眼下只等金人出兵之信。

金帝阿骨打自從遼將耶律伊都叛降,越發知悉遼人內情。年底,以耶律伊都為先鋒,大舉進攻。次年春,攻陷大遼中京,進逼行宮。遼天祚帝只帶了五千人,倉促逃往西京,沿途仍遊獵不止,又被金人追擊,倉皇逃往漠北。

童貫派去燕京的間諜傳書回報,那個阿翠帶了紫衣客何奮,偷越國界,將何奮交給了秦晉王耶律淳。童貫大喜,那耶律淳鎮守燕京,新近又被官民共擁為遼帝。他見了紫衣客,自然已知宋金聯盟之事,只等他心懼,獻還燕京。

然而,耶律淳並未有拱手送還之意,他一面與金人請和,一面又遣使來汴京,告即位,並言免去歲幣,以結前好。還不若西夏,西夏自從擄去紫衣客馮寶後,再不敢輕易動兵,反倒遣使來入貢。

官家見耶律淳不肯獻燕京,便命童貫出任宣撫使,蔡攸為副使,勒兵十五萬,與金夾攻燕京。

童貫終於等到此日,雖不滿蔡攸未經戰陣、徒知巧媚,卻也不好多言,便率大軍浩浩蕩蕩來到高陽關,張貼黃榜宣諭,獻城者封節度使。

他原以為燕京大多是漢人,自會出城納降,歡迎王師。誰知燕人竟嚴陣固守,毫無降意。童貫大怒,下令兵分兩道,攻打燕京。不想遼兵鼓譟奮勇,兩路迅即都被擊敗。

童貫大為驚詫,耶律淳又遣使來求和:“棄百年之好,結新起之鄰,基他日之禍,謂為得計,可乎?”童貫一時不知該如何應對,老將种師道勸他許和。童貫進退不得,為掩住兵敗之羞,便上書密劾种師道助賊。宰相王黼得報,立即將种師道貶官,責令致仕。官家也下詔班師,童貫只得沮喪罷兵,鬍鬚又落了幾根。

誰知耶律淳旋即病死,眾人立德妃蕭氏為皇太后,主軍國事。王黼又命童貫、蔡攸治兵,以劉延慶為都統制。兵馬未動,駐守涿州的遼將郭藥師來獻城歸降。遼蕭妃大懼,忙遣使奉表稱臣,乞念前好:“女真蠶食諸國,若大遼不存,必為南朝憂。唇亡齒寒,不可不慮。”

童貫此次志在必得,將遼使叱出,遣劉延慶將兵十萬,以郭藥師為嚮導,渡過白溝,攻打燕京,卻又遭遼軍迎擊,大敗。郭藥師帶五千人半夜攻進燕京南門巷戰,卻因後援不至,死傷大半,只能逃回。劉延慶便在盧溝南紮營,閉壘不出。遼人又放回漢兵,詐稱舉火為信,三路偷襲。劉延慶凌晨見到火起,忙燒營遁逃,士卒蹂踐而死者,綿延百餘里,糧草輜重損耗一空。

童貫生平從未如此敗過,聽到遼人編歌謠嘲罵宋軍,更是羞惱無比,卻又無他計可施,忙密遣使者去與金人商議夾攻。

十一月,金主親自率兵伐燕京,遼人以勁兵守居庸關。金兵至關,崖石自崩,遼人不戰而潰,奉表稱降,金兵直入燕京。

官家忙命趙良嗣為使,去與金人交涉,據海上盟約,索討燕雲。金人不肯,百般索討,雙方往復數月。這往來和談,都是由王黼主持。童貫只能坐守雄州等候召命。他從未這般無能為力過,焦急難耐中,竟將鬍鬚捻落了十數根。

直到次年四月,宋金雙方才議定:原約燕雲十六州中,只將燕京及涿、易、檀、順、景、薊六州歸還予宋。大宋則將舊遼四十萬貫歲幣,轉納予金,每年更加燕京代稅一百萬貫,犒軍費再加二十萬貫。

童貫等到約定銀絹全都運至雄州,依數交納給金人,這才與蔡攸率軍進入燕京。到了城中一看,他頓時呆住,四處殘垣頹壁,街上破敗荒涼,往來見不到幾個人影。金人將燕京所有金帛、子女、職官、民戶,全都席捲而去,只留了這一座空城。

童貫勒馬街頭,環視四周,說不出一句話,手不由得又去捻那鬍鬚。蔡攸卻在一旁驚喜至極:“自太祖皇帝以來,歷朝官家最大之願,便是奪回這燕京。空不空有什麼打緊?百五十年來,竟是我與童太師兩個先踏到這燕京地界!”童貫聽了,這才轉驚為喜。

班師回京後,他雖被進封徐、豫國公,卻發覺官家對他頗為冷淡,自然是兵敗燕京之過。這兩年,童貫焦心勞碌,鬍鬚只剩了十幾根,再過一年,便至古稀。又見同僚鄭居中病卒,他越發灰心。沒過一個月,官家下詔,命他致仕,由譚稹替任。他想,自己也該退居靜養了。

然而,真的退到西郊那莊園後,他才發覺靜字如此難耐。身邊服侍之人,雖仍不敢不恭敬,看他時,眼裡那光亮卻沒了。原先,何止這些卑賤之人,便是朝中眾臣見了他,眼中都有這光亮。這光亮比畏更畏,比敬更敬,是去寺廟裡拜神佛時才有的光亮。他正是為了這光亮,才盡力爭、盡力攀,直至除了官家和那幾個同列之人,所到之處,天下人望他時,眼裡盡是這光亮。然而,這光亮卻一朝散去,他頓時如從雲間墜入凡間,人也頓時沒了氣力。每日只剩一樁事能叫他上心,對著鏡子數下巴上那十來根鬍鬚。

這官家,他瞧著生、瞧著長,心性慈和,極念舊,他便盼著官家能念起自己。

靜居一年後,鬍鬚只剩了六根,如同殘秋簷頭最後幾根枯草。他的心氣也如這鬍鬚一般,幾至枯盡。終於,官家又召他復領樞密院,宣撫河北、燕山。他聽到詔書,涕淚俱下,忙抖著手,換了朝服,狂喜赴任。從太原、真定、瀛州、莫州一路巡察到燕山,犒賞諸軍。

只是,前徵方臘,損折大半;後伐燕京,更是死傷無數,三十萬精良禁軍已經耗損殆盡,這山西、河北一線,兵防極弱。他忙上書奏請,在河北置四總管,鎮守中山、真定、河中、大名,招逃卒、遊手人為軍。

大宋命數恐怕真是到了殘秋,再經不得一點寒風。有個降金遼將,名叫張覺,叛金歸宋,以平、營、灤三州來歸降。官家大喜,親寫御筆詔書接納。此事卻被金人得知,怨宋背盟,遂大舉南下,連破檀州、蘄州。

童貫那時才回到太原,聽到這訊息,熱身猛捱了一陣寒風一般,自己前年十五萬大軍,遇殘剩遼軍,卻一敗再敗。而遼軍遇金兵,則又如枯葉遭秋風,不戰而潰,金兵此來,自然更似洪水衝蟻穴。

慌亂中,他又去捻鬍鬚,卻發覺,最後一根也應手脫落。望著指間那根枯白鬍須,他不由得老淚滾落,自己一生拼力堅執男兒氣概,如今終於斷絕。還拼什麼?他忙叫人備馬,不顧守將勸阻,冒著臘月大雪,急急逃離了太原。

他不知,自己這一回,竟真是踏上歸途,回京後竟被貶官賜死⋯⋯

二、生財

王黼忙命妻兒收拾要緊財物,又叫僕人備好三輛車。

妻兒卻都站在那裡,盡都慌瞪著眼。這大宅之內,數百間房中,處處皆精貴寶貨,不知哪些才是要緊財物。王黼急得跺腳,嘶聲喊道:“金塊!那幾箱金塊!”妻兒這才慌忙去後頭搬,去了才發覺搬不動,又慌慌出來喚僕人。

那上百姬妾聽到動靜,全都圍了過來,爭著拽扯住他,滿屋之中盡是哭叫之聲。這臥房極高闊,中間那張敞榻,金玉為屏,翠綺為帳,四周圍了數十張小榻。王黼常日睡在中間,小榻上則擇美姬圍侍,他將此稱為“擁帳”。這時,那些姬妾竟將整間臥房擠滿,他掙了半晌,都未能朝門邊挪半步,只得瞅空鑽爬上身邊小榻,那些姬妾也立即圍追過來。王黼只得奔跳到中間敞榻,站到那張雕花木几上,嘶聲喊道:“我只帶十個走,你們自家選出十個來!”

那些姬妾聽了,頓時互相爭嚷抓扯起來,王黼這才乘亂逃出了臥房。奔出府門一瞧,三輛車全都塞滿,妻兒仍在不住催喊僕人往外搬運金寶。王黼只得又喚了一輛車,扯住妻兒,一起上了車,急催車伕啟程。

上了車,妻兒才連聲問:“為何要逃?逃去哪裡?”

他跺著腳嘶聲答道:“金兵來了!”

王黼自家明白,金兵原本恐怕不會來得如此快。百餘年間,遼使來汴京,館伴隨行引路時,不得走直路,要迂迴繞行,以防遼使熟知地理遠近。前年與金人往還商談燕京事宜時,王黼為儘快促成,極力催促館伴,陪同金使從燕京到汴京,只走直道,七日之內便趕到。金兵前驅快馬,恐怕三五日便能到得汴京。

王黼抹著額頭的汗,不住問:“為何到得這地步?”

想當初,他金髮金眼,風姿絕美,又生就一張能吞拳、能美言之巧口,人見人喜,處處得宜。他又最善攀龍之術,一生只瞄中三人,先是宰相何執中,後是正逢冷落之蔡京,最後則是隱相梁師成。借這三人之力,自己飛昇八階,四十歲便位至宰相。開國以來,何人能及?

他也比歷任宰相瞧得更透徹,天下事,無非一個“財”字。而財如田間之苗、山間之木,冬盡春生,取之不盡,何必如王安石、蔡京等輩,費盡心力謀劃各般生財之法,召得天怒人怨,卻未見得有何成效。譬如牛羊吃草,飢時便低頭去吃,吃盡再等它自生,這才是天地至簡至久之道。

而且孟子早已言明:“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治於人者食人,治人者食於人,天下之通義也。”天子百官,乃治人者,本該食於人。天下萬民,本該竭力供養天子百官。

因此,他為相之後,廢除蔡京一切施為,只求至簡之道。天子愛奇珍異寶,便設立供奉局,叫臣民上供;天子起造艮嶽,便設花石綱,從四方搬運;自家缺錢,便賣官缺,通判三百貫,館閣五百貫;北伐燕京,國庫空乏,糧餉不濟,官家都為此慌急,他卻巧借楊戩括田之法,推出括丁法,檢括天下丁夫,計口出錢,輕輕巧巧,便得錢六千二百萬貫。

這便是天下之財,隨需隨括,隨括隨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