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當下有一種提法叫做工匠精神。這個所謂的工匠精神要表達的核心不能說不對,但是顯然不足以支撐和囊括這個舶來詞彙背後隱含的意義。
在這裡這麼較真的摳字眼,是為什麼?很簡單,因為趙缺日覺得有必要追本朔源後,對目前當下出現的種種思潮,方能有理解上的深刻性。
那麼問題來了,既然趙缺日認為的工匠精神這個提法不夠精準,那又用什麼詞彙來替代這個工匠精神,從而更加準確的把趙缺日想要表達的思想,精準的闡述出來呢?傳統文化範圍之中,有這樣眾人都熟知且認同的詞彙嗎?有的,替代工匠精神這個詞彙,在傳統文化裡,屬於一個大類,這個大類是“藝”。
藝者,道也。
與藝本身相關聯的有很多片語,藝術、技藝、才藝、手藝、文藝、武藝等等等等,藝的種類很多,因此相關聯的片語就很多。把這些片語分類開來,就是一個文明對藝這一大類分類之後,對藝本身的一種隱含標準的評價或者衡量。傳統文化中也因此就有了一句古語,古語有云:“學得文武藝,賣與帝王家。”就是上述觀點的最好註釋。
可見這個“藝”是一個人的立身之本。自人類文明誕生以來,一個人修行種種的、不同的“藝”,這是一種文化上通透之後的理解。一個人假如沒有“藝”字傍身,那還真是人生中的根本性失敗。拋開人生追求的其它,就說其人之本身,如果生而為人卻又一無所長的話,又將如何理解其人所標榜的人生圓滿?
然後我們把與藝組成的種種詞彙,來和工匠精神這個詞彙所要表達的核心來比較,之後就會發現,這個所謂的工匠精神的提法,本身就屬於一個邯鄲學步式的表達。傳統文化裡面是決然不可能有這樣習慣的,這是一種文化上的不自信的借用,拋開詞彙本身再看,這其實也是一種意識形態領域較量後導致的妥協結果。
蘇軾,在趙缺日繼位之後,便被任命為大宋王朝文化部部長。
今天趙缺日希望好好和這個歷史名人簡單的聊一聊,聊什麼呢?只要是要聊一聊個人對修養本身的理解,以及社會範疇的一些現狀現象,因為意識形態領域無小事。從這個角度先簡單的聊聊,趙缺日準備在後面制定相關政策之前,聽一聽文人士大夫的代表性人物的一些觀點。
歷史上的蘇東坡,在文學、書畫方面的造詣均到達巔峰境界少有的精英人才。
傳統的教育對於蘇軾的意義,在於完善了蘇軾本人的整個人生之藝的修行方向和基礎,並在這個教育的方向和基礎上,達到了極高的水準。
而且在傳統歷史之中,名臣型別的人才很多,但是能臣型別的人就太不多見,蘇軾應該能算得上是其中一個既是名臣、又是能臣的傳統文人。蘇軾的官場仕途,政治上的建樹雖然不高,但在地方民政留下三處蘇堤,算是作為能臣之註腳。至於名臣,就是往後千年的時代,蘇軾其人,也是後人聞名遐邇的。
扯遠了,趙缺日剛收回思緒,蘇軾就到了。
趙缺日照例的開門見山,直接就問道:“子瞻!目前大宋王朝的社會現狀,改革推行到如今之地步,你有什麼觀感和看法?”
蘇軾上來就被趙缺日按住問這麼深,一時之間吃不準趙缺日的意思,也就相當圓滑的作答道:“官家!在我看來,所有目前所實施的改革方針大政都很好,民富國強,實乃超宗越祖,實乃繁華盛世也!”蘇軾的馬屁拍的太淺了,趙缺日聞言皺了皺眉頭。
遞過一杯茶,趙缺日搖了搖頭,又認真地說道:“子瞻無需緊張,我今天專門找你,主要是你個人在文化上的修養,很少有人能到此境界。再一個是因為你擔任了文化部的一把手,現如今的社會意識形態方面,大宋王朝需要做出些政策上的調整。這也是你的分管領域,事先和你通通氣,很有必要。今天就咱倆,湊在一起簡單聊聊,有一說一才好!”
趙缺日的話依然還是太寬泛,蘇軾很不好作答,只得邊喝茶邊聆聽趙缺日的下文。趙缺日見狀,也就繼續說道:“子瞻啊!話說你如今無論文學,抑或書畫,都是讓人讚賞有加的。我記得你是二十一歲上進士及第,回想一下,你粗略的估計估計,自你開始受教育以來,無論是受教育的過程,還是你自己的自我提高,總共用了多長時間?方才到達如今之地步!?”
見到官家直接問自己的個人文藝修行之歷程,蘇軾心中大定,放下茶杯說道:“官家!要說我本人,自蒙學開始,前十年打的是根基,中十年大約完成了整個受教育之過程,後十年才開始立足於自身,能發一己之見地,並且有針對性的繼續往前學習和提高。這麼多年以來,大體上是分這麼三個階段。”
趙缺日聞言點了點頭,然後有些感概的說道:“是啊!天才如你也需要花費大約三十多年的時間,才能達到個別領域裡相對滿意的高度。並且這在你之今後,還有著進一步的可能性。這就說明,我們的文化對於人的藝之本身,是有著極高要求的。”
趙缺日反過來大讚蘇軾,一時之間讓蘇軾有些手足無措,嘴上也趕緊連連謙虛道:“何敢當此!官家謬讚了!”
趙缺日此可卻用一種非常認真地口吻說道:“非也!是既是!無需自謙,這個自謙也不是時候,當仁不讓和捨我其誰同樣也是我們傳統文化中的一種性格。我們現如今有一種普遍現象,就是自謙過度造成的,自謙的行為在旁人看來,總是會有誤讀。這個誤讀就是認為今不如古,我不如人!這個旁人誤讀後的認知的害處很可怕,因為旁人的誤讀甚至會反過頭來誤導你,然後就會造成一種普遍性心理認知,再然後就會導致整個民族形成一種缺失了自信的群體性格。”
也許是一口氣說的話有些長,稍作停頓,趙缺日喝了口茶,這才繼續說道:“子瞻!文化修養到了如今的境界,你還有何追求?”
蘇軾稍作沉默理了理思路,這才答道:“官家的問題很不好作答啊!我雖說在詩詞書畫方面小有成就,但我總是忍不住想著,要是哪天隨著靈光閃現,機緣巧合,也許還能寫出、畫出、作出更好的作品來。要說追求,這應該勉強能算得上是一種吧!”
趙缺日理解蘇軾,這種自謙的性格很難一下子就完全改變。蘇軾雖然在自己的文化作品上的形成的風格,屬於豪放派。但是作為傳統文人士大夫,本人性格和詩詞文章風格之間是有割裂的。
趙缺日因而也同時感嘆著說道:“當前現下,大宋王朝有一種提法,叫做追求工匠精神。我個人不甚認同這個提法,蓋因在我理解之中,你個人對於自身文化上的追求,就不能用工匠精神來囊括之。用文學成就、藝術成就都能很精準的闡述你的詩詞文章書畫方面的境界,但是工匠精神......”趙缺日的話沒說完,只是隨之輕輕的搖了搖頭。
兩人之間的話聊到了這裡,蘇軾也完全明白了趙缺日的談話核心了。因此隨之也說道:“官家會不會太過於較真了,在我的理解之中,這個所謂的工匠精神,只不過是泛指在企業和匠人之間的一種提法,官家把這一提法直接拔高到如此之地步,會不會是過於擔心了?!”
趙缺日沒有正面回答,只是笑著說道:“是麼?你且回去細細想想!真的是我擔憂過度麼?”
聊完之後,蘇軾告辭了。
蘇軾的歷史成就,更多的是文學上的成就而非為官者的成就。在蘇軾的年代,整個東亞文化圈,都是屬於蘇軾的。蘇軾在文學和藝術上風靡了大宋的同時,也把遼國、高麗和日本帶入了其中。這也是有史可查的,同一時代的遼國、高麗和日本,都會為蘇軾的詩詞文章而瘋狂。......
以至於這一時間跨度蔓延了好多好多個世紀,一直到如今。除蘇軾本身的文學造詣之外,還有著整個文化同源族群的集體崇拜。這是一個文人相當了不起的成就,是後人們仰望大師的理由。
就是作為一個靈魂上的後來者的趙缺日,同樣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