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初。
一處辦公樓前。
掛著個新牌子——吉省民間藝術團。
噼裡啪啦。
鞭炮聲響起。
原二隊成員們臉上掛著燦爛的笑容,被許靜用手中的相機給記錄了下來。
而其中,尤以中間的顧明笑容最為明亮。
“呵呵,恭喜啊,你們這是飛上枝頭變鳳凰了。”許靜笑呵呵道。
她今天也不算白來,吉劇團二隊隨著《曲苑雜壇》的播出,在整個東三省名氣都不小。
如今升格的訊息,釋出在報刊上,是個不錯的新聞素材。
“比起你,我們進步的速度差遠了。”顧明調侃道。
對方已然從實習記者變成了資深記者。
在春城媒體界,也是響噹噹一號人物。
“託您老人家的福,話說你夠可以的,副隊變副團,關係夠硬啊。”許靜笑道。
也就兩人的關係,才能開這般玩笑。
顧明搖頭,解釋道:“就是掛個名頭,馬上就調走了。”
說白了,這個副團就是給他鍍個金。
好名正言順調到外務部下的小組,給他個同級的級別。
如此過個一年兩年,他的升遷速度就沒人詬病了。
許靜對這裡面的彎彎繞繞顯然並不陌生,立刻明白過來,眉頭挑動:“行,你這關係比我想象中還硬,這回應該是往京城調吧?苟富貴勿相忘啊。”
除了京城,她也想不到什麼地方能容得下顧明這條蛟龍了。
“富貴?能安安穩穩就是我最大的願望了。”
顧明語氣感慨,越往高處走,就越如走鋼絲,走得快不重要,走得穩才重要。
拉著許靜進了辦公樓內,又拍了幾張照片,就將對方給送走。
人家還有本職工作。
能來幫忙拍個照片,就是打著採訪的旗號摸魚了。
“咱們以後總算不是寄人籬下了。”
金士奇看著嶄新的辦公室,一臉滿意之色。
以二隊的名聲,這次辦公樓安排的倒是符合他的預想。
畢竟各個單位爭相請二隊演出,這裡面都是人情。
所謂效益好的單位,各有各的好處。
效益差的單位,那才是一樣的淒涼。
而二隊今天的一切,在金士奇看來,與身邊的顧明脫離不開關係。
他不無惋惜道:“可惜咱這新辦公地,你待不了多長時間就該走了,少了你,以後咱們團的發展,我心裡沒底啊。“
“那你是妄自菲薄了,二隊能起來,是厚積薄發的緣故,沒有厚積,哪來的薄發,說明你帶著大家在那段艱苦日子裡也積攢了底蘊。”
顧明卻是鼓勵著金士奇,“以二人轉的發展趨勢,咱們團只需要做好兩方面,想發展不好都難。”
“哪兩方面?”金士奇趕忙問道。
在他看來,這就是對方留給他的錦囊妙計。
自己則是如同後蜀的劉禪,失去了諸葛武侯,只能把希望寄託在錦囊上。
“一,劇場演出不能斷,這是任何一家曲藝劇團的基礎,包括節目的推陳出新,也只有根據現場的反響才能達到最佳。”
“二,跟吉臺深度捆綁,像《曲苑雜壇》,對雙方是互惠互利,但問題是吉臺那邊請吉劇團或者歌舞隊也一樣能達到效果,怎麼跟那面相處就是你要考慮的問題了。”
顧明自問自己已經給二隊留下了足夠的東西。
劇場演出方面,《相親》《主角與配角》都是經典節目,還有趙苯山這個頂樑柱。
而吉臺那邊,有自己的情面,民間藝術團跟吉臺也算是有一柱香火情。
剩下的路,如果金士奇帶著大家還走不好,他也沒辦法。
“我明白了。”
金士奇點點頭,然後深深嘆了口氣,“一想到咱們今後不在一起做事,我這心裡,唉……”
說到一半,他說不下去,已然有些哽住。
與對方相處時間,相比起隊裡其他隊員,其實不算長。
甚至在他長久的工作生涯中,不過是其中一個片段。
但處出來的感情,卻早在他心裡留下深深的烙印。
“事物總是要向前發展,就像二隊升格成民間藝術團,這是大勢,個人命運在我們手裡掌握,也不在掌握。”
顧明頓了下,拍拍對方肩膀:“大多時候,我們只能接受。”
就像曾經的他,只想做個富家翁,走到今天這個地步,隨波逐流罷了。
而此時,團裡成員都擠在門口。
一個個眼裡滿是不捨。
“擦,你們是不是大老爺們兒?搬家的第一天,大喜日子,讓你們整這麼喪。”
“我是調去京城,又不是不回來了,再說還沒走呢,就給我來這麼一出,不是跟你們交代過,幹喜劇最忌諱的就是強行煽情。”
顧明說著抿了下眼角,看著一張張熟悉的面孔,他眼裡好像進了石頭。
從文藝隊到縣劇團,再到如今的民間藝術團。
他一路走來,得到了許多,也失去了太多。
……
十一月底。
百花衚衕。
一幫年歲不大的青年正在巷子裡踱步。
“這地兒就是顧明先生所寫文章《百花深處》所在了,果然有種大隱隱於市的感覺。”捲髮男生感慨道。
“可惜聽說顧明先生回了春城,不然咱們在這兒說不定還能偶遇一把。”另一位女生幽怨道。
這年頭什麼影視偶像,都不如文學偶像來的受追捧。
而顧明恰恰是一眾文學偶像中,年紀最小且長相最出眾的。
他粉絲組建的明社,遍佈全國各地,已經有古早飯圈的趨勢了。
這幫青年正高談闊論著。
一個拎著大包小包,面部用絲巾裹得嚴嚴實實的人走過來。
“哎,您好,請問顧明先生的家在哪?”男生喊住問道。
“不認識。”路人搖頭。
“不認識?”
女生睜大眼睛,這麼出名的大作家居然不認識?
她都打算拉住對方,好好幫對方認識認識自己的偶像了。
被同伴喊住。
“不認識多正常,文學若是人人都懂,反而落入俗套。”捲髮男生不無傲氣道。
路人拖著包裹的腳步頓了下,也沒回頭,只是輕輕地嘆了口氣。
走到一處院子口,開啟門,進去後,才摘下口罩。
赫然便是青年們討論的那位顧明先生。
他嘆氣的原因也很簡單。
自己有這麼一幫人推崇,也是件挺鬧心的事情。
這都找到他住所來了,跟後世私生飯有啥區別?
關鍵一個個一瓶子不滿半瓶子晃盪的樣子,很容易給自己招黑啊。
至於為什麼特意戴上絲巾。
倒不是擔心被認出來,純粹是京城沙塵有點重,這會兒內蒙那邊還沒種上樹。
西伯利亞的風一刮,京城這邊就得滿街沾土。
他把家裡簡單收拾了一下,將父母給他塞滿的大包小包分類擺好。
就騎著腳踏車,準備去京電忽悠點人過來幫自己打掃衛生。
當然,也不白使喚,一頓銅鍋涮肉是要請的。
到了京電。
沒等他溜達進導演系的教室,就碰見了副校長申伸。
“小顧,這是從春城調回來了?”
申伸顯然知道的內情不少。
“剛調回來,還沒去報道,先來母校看看。”顧明腆著臉道。
換作別的進修班學生,以京電為母校。
說不定申伸還覺得太輕浮,但顧明的話,這麼說吧,京電以他為榮。
“呵呵,以後有時間常過來轉轉,其實你只上一年,我感覺可惜得很吶。”
申伸說完,意識到對方的才華只侷限在導演,反而是種浪費,就放下了執念,轉而道:“你的那部《調音師》我們看過了,很棒,過段時間打算讓全校師生進行觀摩,你有沒有時間來一趟發表下拍攝經驗?”
“對了,還有你那個補貼金和扶持金,到時候正好籤個字一塊領了。”
嘖,薑還是老的辣。
這他想拒絕都沒借口了。
“好,到時候我一定來。”顧明應下。
“不過你這部短片價值觀放在國內很容易遭人詬病,公開放映很難,你得做好這個心理準備。”申伸提醒道。
哪怕是個短片,在她看來創作者也會希望能公之於眾。
畢竟文藝創作不是自嗨,絕大部分創作者還是希望得到受眾認同。
所謂小眾,沒有哪個創作者是真正希望的。
“嗯,我心裡有這個預期。”
顧明點點頭,他對《調音師》受眾群體,一開始就不是對準國內。
這部作品在剪好後,他就著手篩選海外電影節投遞了。
倒不是指望牆外開花牆內香。
他在牆內本來就夠香了。
也不是崇洋媚外,純粹就是想幫國內文藝作品蹚出更多條路來。
他不崇洋,但他媚外幣。
不光他媚,華夏上下都媚,哪哪都缺外匯啊。
沒辦法,先進的儀器、技術都得靠外匯引進,落後就得被剝削。
撐過這段時期,後面便是海闊天空。
他自問自己能力不算大,就在文藝方面儘量為國家多做點貢獻。
與申伸分別,他見了班主任司空趙墩。
然後拉著一眾同學浩浩蕩蕩往百花衚衕去。
反正一聽請吃涮肉,一個兩個壓根不帶猶豫的。
連陳凱哥都腆著臉跟了上來。
不用顧明招呼,這幫傢伙自己就幫忙拾掇了起來。
沒一會兒功夫,不光院子整潔起來,連銅鍋和電視機都架好了。
“一邊涮肉一邊看電視,這日子給神仙換都不換。”張藝某樂呵道。
“《我愛我家》那邊拍得怎麼樣?”
顧明隨口問道,他知道對方現在還時不時往《我愛我家》劇組跑。
有他的面子,央視那邊對京電的同學還是很寬容。
有時間來幫忙,都會按照兼職給發點補貼。
“挺好的,梁佐雖然不如您,但做好續集還是沒問題。”張藝某捧道。
當然他內心也的確是這麼想的。
梁佐才華是橫溢不錯,那得分跟誰比,至少在他看來在顧明面前還不算個個兒。
“這話你在我這兒扯兩句就算了,在人家面前注意點。”
顧明對張藝某早就當成了心腹嫡系,也不計較對方的心直口快,說道:“得閒了,把劇組大家給叫到我這兒,好久沒見,聯絡聯絡感情。”
“他們是想跟您聯絡,沒那機會,您這一開口,保準都趕著來。”張藝某笑道。
說著,那邊李邵紅調著電視的頻道。
“顧老師,你這怎麼能收那麼多臺?”李邵紅驚訝道。
“安了衛星鍋。”
顧明隨口解釋一句,也不過多說什麼。
要是告訴對方,這玩意兒還能接收到海外節目,恐怕得一直守在他這兒。
這玩意兒暫時沒有明確法律條文說違法,問題是海外節目屬於違禁內容。
“好東西。”
李邵紅對這黑科技嘖嘖稱奇一陣,便把注意力轉移到調臺上。
硬是把魔都臺給調了出來。
“看魔都臺幹嗎?我還想看京臺的《包青天》呢,還是這劇好看,感覺比央視的《我愛我家》更有看頭。”
“老氣,《我愛我家》多時興。”
兩方各執一詞,兩部劇各有各的受眾。
當然,他們中沒有一個人不是兩部劇都看的主兒。
小孩才做選擇,成年人都要。
“你們懂什麼,顧老師在魔都臺攢了個電視劇,這會兒應該剛播出,我看看有沒有重播。”李邵紅沒好氣道。
聽到這話,大傢伙瞬間精神了起來。
顧老師的新作品?
有《包青天》《我愛我家》《小龍人》珠玉在前,每一部都能引領起風潮,他們對對方的新作抱有很大的期待。
不過很快肉香把他們的注意力又給轉移走。
涮鍋可算是能吃了。
一雙雙筷子伸過去,剛大快朵頤起來。
就見李邵紅喊了一聲:“出來了。”
眾人扭頭看去,電視上赫然出現《像霧像雨又像風》第二集的字樣。
連顧明都一愣,沒想到真能在京城看到這劇。
沒有片頭曲,沒有雜七雜八的介紹,上來鏡頭一轉就來到了三十年代的上海灘。
富麗堂皇的別墅,穿著時尚的主演團。
一幫不講主義,不講教條,滿腦子都是愛情的男男女女,把在場眾人給看懵了。
這服裝、這妝容、這節奏,無一不透露著質感。
就像是從城鄉結合部,來到了大都市,在場眾人受到了極大的衝擊。
這特麼是電視劇?
這特麼能拍成電視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