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熹微,京城製造局門前已經站滿了人。軍委會和科學院的大臣們個個神色肅穆,靜候多時。寒風呼嘯,吹得眾人衣袍獵獵作響。
“陛下怎麼還不來?”一名年輕官員低聲問道,搓了搓已經凍得發紅的手。
站在他身旁的徐光啟眉頭微蹙,目光望向遠處。昨夜接到皇帝密令時,他就知道今天必定不同尋常。皇帝要他準備好大明水師所有船隻的詳細資料,這背後必有深意。
“來了!”不知是誰喊了一聲。
遠處塵土飛揚,一隊儀仗緩緩駛來。馬蹄聲由遠及近,清脆的聲響打破了清晨的寧靜。
崇禎端坐在馬車之中,望著窗外飛速掠過的街景。他的眉頭緊鎖,眼中閃過一絲憂慮。這些日子,海防問題一直縈繞在他心頭。大沽口和杭州灣的教訓太過深刻,海禁政策已經難以為繼。
馬車在製造局門前穩穩停下。崇禎整了整衣冠,邁步而下。
“微臣等拜見聖上!”群臣齊聲行禮,聲音洪亮。
“免禮。”崇禎揮了揮手,大步走向議事廳。他的腳步雖快,但每一步都顯得沉穩有力。
京城製造局日新月異,如今已成為大明最重要的軍工重地。穿過庭院時,遠處傳來陣陣鍛造聲,那是工匠們正在打造火器甲冑。
議事廳內,大臣分列兩側。桌上擺著厚厚一疊文書,那是大明水師所有船隻的詳細記錄。徐光啟站在一旁,手中捧著另一份奏摺。
“徐愛卿,開始吧。”崇禎在主位坐下,目光炯炯。
徐光啟翻開文書,聲音沉穩:“啟稟陛下,清江督造船廠現有匠人五千三百六十人,去年共造船六百艘。其中海船五十艘,河船五百五十艘。”
“具體說說海船。”崇禎身體微微前傾。
“是。”徐光啟點頭,“目前每年可造海船五十艘,分為六種。這兩艘巡航戰船,長五十米,吃水最深可達六米有餘。這是我朝最大的戰船,船身堅固,可載重三百石,適合遠洋航行。”
他頓了頓,繼續道:“三號哨船,又稱草撇船,長十五米。這種船機動性強,多用於近海巡邏。四號冬船,也叫海滄船,吃水兩米半左右,是目前登萊水師的主力船隻。”
“五號鳥船和六號快船呢?”崇禎問道。
“這兩種都屬於開浪船,吃水僅一米出頭,可載三四十人。速度快,靈活性好,最適合偵查。不過...”徐光啟遲疑了一下。
“說下去。”
“不過這兩種船抗風浪能力較差,遇到惡劣天氣很容易傾覆。”
崇禎手指輕叩桌面,陷入沉思。堂內一時寂靜,只有他敲擊桌面的聲音在迴響。
“登萊水師現在用的都是海滄船?”良久,他開口問道。
“是的。”徐光啟答道,“主要是因為造價相對低廉,而且適合近海作戰。”
崇禎突然站起身來,在堂內來回踱步。眾臣屏息靜氣,不敢出聲。
“在登萊水域部署兩艘巡航戰船。”他突然開口,語氣堅決。
此言一出,滿堂皆驚。有幾位大臣甚至忍不住倒吸一口涼氣。
“陛下,這......”徐光啟欲言又止,額頭已見汗珠。
“朕知道你們想說什麼。”崇禎轉身,目光掃過眾人,“造價太高,人手不夠,工期太長......”
他走到窗前,望著遠處的天際線:“但登萊不僅是攻打復州的前哨,更是重建東江鎮的根基。朕要在那裡建立大明第一個海軍港。”
此言更是石破天惞。堂內一片譁然,眾臣面面相覷。
韓爌第一個站了出來:“陛下,倭寇之患已過,建海軍港耗費巨大。臣以為只需在杭州灣加強管制即可。”
他說著,擦了擦額頭的汗水:“而且目前遼東形勢緊張,我們應該把精力放在陸地防禦上。”
“韓大人此言差矣。”閻鳴泰站出來反駁,“臣贊同陛下的決定。福建海盜猖獗,若能從登萊建起水師,日後便可南下清剿,維護沿海地區的和平。”
兩人爭執不下,其他大臣也紛紛發表意見。有人支援建港,有人反對,議論聲此起彼伏。
“孫愛卿。”崇禎的聲音突然響起,打斷了眾人的爭論,“你怎麼看?”
孫承宗捋著鬍鬚,緩緩開口:“老臣以為,此事利大於弊。”
他的聲音不大,但字字有力:“海防固然耗費巨大,但若能建成,便是大明的千秋之計。”
陽光透過窗欞灑進大殿,在地面上投下斑駁的光影。崇禎站在窗前,目光遠眺,神情凝重。殿內的空氣彷彿凝固了一般,大臣們屏息靜氣,等待著皇帝開口。
“這場海戰足以改變整個戰局的命運。”崇禎緩緩開口,聲音不大卻字字清晰,“皇太極對西征蒙古的野心從未停歇,我們必須牽制他的兵力。”
殿內依舊寂靜,但不少大臣的眼中閃過一絲疑慮。海戰?這在大明朝廷可是個敏感的話題。
“只要建立強大的海軍,就能迫使建奴將兵力困守在遼東。”崇禎轉過身來,目光如炬,在眾臣面上一一掃過,“這是當務之急。”
一名大臣輕咳一聲,小心翼翼地提到:“陛下,說到海軍,不知可要與鄭芝龍商議?”
話音剛落,殿內氣氛頓時微妙起來。鄭芝龍這個名字,總是能引起朝臣們複雜的情緒。
“朕相信鄭芝龍。”崇禎的語氣平淡,卻讓在場的大臣們面面相覷。
有人低聲議論,眼中閃過不以為然的神色。鄭芝龍不過是個降將,能有幾分忠心?但沒人敢公然質疑皇帝的判斷。
崇禎察覺到臣子們的猶疑,嘴角微微上揚。作為帝王,他深諳此道——有些話點到即止,若是當眾表示對臣子的不信任,只會讓那些居心叵測之人有機可乘。
“杭州灣的事情,想必諸位還記得。”崇禎忽然話鋒一轉,“這件事給了朕很大的警示,海防萬萬不可掉以輕心。”
此言一出,不少大臣神色一凜。杭州灣的教訓確實深刻,若是海防不固,後患無窮。
“李邦華。”崇禎突然點名。
“臣在。”李邦華連忙上前一步,躬身應答。
“你即刻前往登萊,與袁可立商議海軍建設事宜。”崇禎的語氣變得嚴肅,“軍委會要儘快拿出具體方案。從一號到六號的福船,要建多少?需要多少人手?朕需要一份詳細可行的戰略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