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陣絲竹之聲響起,而更讓人感到奇妙的是,後世居然有如此精細的步驟。
程陽感覺自己也是吃上了細糠了,這文化傳承的風也是吹到了他面前了。
【恭喜你發明了油紙傘!】
古代的手工匠人們一陣迷糊,而後便是驚喜。
他們的手藝在後世並未湮滅,不過倒是可以仔細看看,有無出入。
【如果將生長五年以上的楠竹鋸成數段,並透過浸泡溪水溶解掉糖分,來降低蟲蛀的風險。
再將竹子從水中撈出,輕颳去外層青皮,裁成長短不一的兩種竹條:
長竹條需鑽孔開槽,並從其中端削出弧度,應形似小船也被稱為船槽;
短竹條鑽孔後的第一孔位,需與長竹條凹槽內的孔位對齊,將長短竹條各製作32根,再取出製作好的木質傘頭與傘託。
將32根長竹條和32根短竹條用絲線分別固定在傘頭和傘託之上,再將兩者竹條相連,那麼你便得到了傘骨。】
天幕下的人們看著影片中字理清晰的介紹和一步一動作的製作過程,哪怕他們不是那些能工巧匠也能體會出這其中複雜的工藝。
學徒們則是更深層次的感受到師傅教授的良苦用心,後世的製作過程看似行雲流水,但若是他們人手上工,便是一個差錯也不行。
古時的手工匠人不僅僅是靠自己的手藝吃飯,更是將之視為生命中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而這開頭看似簡單的一把油紙傘,又不知彙集了多少能工巧匠的心血。
好在,後世也能延續下去。
不少人看著自己手中的技藝,也不知道在快速發展的後世,他們有無傳承者。
【隨後,你又掏出一節竹子,裝在傘骨之上,當做傘杆。
這樣,你便可以透過推送傘託來起到傘面開合的效果。
可竹面光滑,傘託無法固定。
於是聰明的你製作出了跳子,並安裝在傘杆上,當傘託撐起時,便會被跳子卡住,隨後你在傘骨的邊緣纏上邊線,並將皮紙糊在傘骨之上,當做傘面。
再透過反覆塗刷桐油,使傘面覆蓋一層油膜,來起到防水的效果。
那麼恭喜你,發明了油紙傘。】
程陽更加記憶深刻的是,曾經親眼見過江南古鎮的手藝人在穿線時的一絲不苟,畢竟,這要是穿錯了,那可真是麻煩了。
看著簡單的一面一杆,居然有這麼多的學問。
人們好奇的同時也敬佩想出這些東西的先人,而他們用著前人的智慧並積極改正,才不辜負這一項技藝傳承。
不過,這應該並未完成。
眾人是看見了後世那拿在手中精美的油紙傘,影片內的過於粗糙,應當並未完工。
【油紙傘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相傳於魯班之妻雲氏發明。
以竹為骨,獸皮為面,後在蔡倫改進造紙術後逐漸普及。
傘面為圓,象徵圓滿,油紙諧音有子,寓意多子多福;
傘骨為竹,竹節中空,象徵虛懷若谷;
竹身挺拔,寓意節節高升。】
當真是好寓意,一把油紙傘能有這麼好的好兆頭,眾人感興趣的同時也期盼自己真能如意。
彷彿是帶貨的高潮,看過影片的人們都有些想沾福氣。
造傘的師傅們萬分感謝天幕的幫助,他們當真是撿了便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