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面對秦檜的冷嘲熱諷,韓世忠卻毫無懼色,他義正言辭地反駁道:“梁國雖為他國,但他們同樣也是我們漢人!他們對待我們的百姓秋毫無犯,甚至在撤退之際,為了保護我們的百姓免受我們與金國的殘害,還特意將他們一併帶走。反觀金人,他們又是如何對待我們漢人的呢?這其中的差別,你自己心裡應該比誰都清楚!”
見韓世忠如此頑固不化,秦檜心知無法用言語說服他,於是心中暗自盤算著一個陰險的毒計。他表面上強作鎮定,對韓世忠的話不置可否,只是隨口敷衍了幾句,便匆匆轉身離去。
夜幕降臨,萬籟俱寂。秦檜趁著夜色的掩護,秘密派遣親信前往金兀朮的營帳。在那裡,他將韓世忠堅決反對割地賠款的態度和盤托出,並與金兀朮密謀。
三日後,原本風和日麗的天空突然變得陰沉壓抑,彷彿預示著一場暴風雨即將來臨。
就在這一天,金兀朮毫無徵兆地違背了之前與宋軍達成的約定,率領著大軍,突然向宋軍發起了猛烈的進攻。
面對這突如其來的襲擊,宋軍顯然毫無防備,被打得措手不及。在金兀朮的猛烈攻擊下,宋軍節節敗退,狼狽不堪地撤出了太原城。而在這場混亂的撤退中,損失最為慘重的當屬韓世忠所率領的前鋒營。
韓世忠的前鋒營原本有五萬之眾,然而經過這場慘烈的戰鬥,能夠倖存下來計程車兵竟然不足十分之一。這無疑是一場毀滅性的打擊,讓韓世忠痛心疾首。
然而,就在宋軍遭受重創之際,秦檜卻趁機落井下石。他迅速寫了一封彈劾韓世忠的奏章,呈遞給高宗趙構。
在奏章中,秦檜汙衊韓世忠是因為他的固執己見,才導致金兀朮心生不滿,從而引發了這場戰事。不僅如此,秦檜還指責韓世忠在戰鬥中指揮不利,致使宋軍損失慘重。
高宗趙構看到秦檜的奏章後,毫不猶豫地下令將韓世忠革職查辦,並將其押解回臨安受審。
韓世忠被關押在大牢之中,心中充滿了悲憤和無奈。他萬萬沒有想到,秦檜竟然如此陰險狡詐、心狠手辣。為了一己私利,秦檜不惜賣國求榮,陷害忠良。更可惡的是,秦檜還與金軍暗中勾結,在金軍進攻之時,提前偷偷撤退,將自己的軍隊置於極度危險的境地。
韓世忠想起當時的情景,心中的怒火便如火山一般噴湧而出。當時,金軍如潮水般湧來,而自己的大營卻突然陷入了孤立無援的境地。
由於秦檜的背叛,自己的軍隊在人數上遠遠不及金軍,而且還在毫無準備的情況下遭受了攻擊。儘管自己的親兵們拼死抵抗,但最終還是難以抵擋金軍的強大攻勢,導致了軍隊的全軍覆沒。
而自己,也是在親兵們的拼死護衛下,才僥倖逃脫了這場生死劫難。
韓世忠腦海中不斷浮現出那些曾經與他並肩作戰、出生入死的兄弟們,他們為了國家、為了民族,義無反顧地投身於戰場,最終卻因自己的決策失誤而命喪黃泉。每一個畫面都如同刀割一般刺痛著他的心,讓他無法呼吸。
他深深地自責著,覺得自己辜負了兄弟們的信任和期望。這些英勇無畏的戰士們,本應在戰場上建功立業,享受榮耀和尊重,可如今卻只能長眠地下,成為他心中永遠的痛。
而這一切的罪魁禍首,便是那大宋的奸臣當道。他們把持朝政,陷害忠良,將國家推向了深淵。韓世忠對這些奸臣充滿了憤恨和絕望,他無力改變這黑暗的現實,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國家日益衰敗。
也許,唯有死亡,方可讓他無愧於那些已逝的兄弟們,方可令他們在黃泉之下安息吧。韓世忠緩緩地合上雙眼,那緊閉的雙眸彷彿是他對這塵世的最後一絲眷戀,然而,淚水卻如決堤的洪水般奔湧而出,順著他那飽經滄桑的臉頰肆意流淌。
這淚水,不僅是對逝去兄弟的無盡哀思,更是對自身命運的悲嘆。他那滿腔的愛國熱忱,本應在戰場上得以揮灑,卻不想遭逢奸佞陷害,最終成為這場兵敗的最大替罪羊。
“唉……”韓世忠長嘆一聲,這聲嘆息中蘊含著多少的無奈與不甘。罷了,罷了,事已至此,又能如何呢?韓世忠的心中此刻充滿了絕望,他的意志也在這無盡的黑暗中逐漸消沉。
若不是如今自己被五花大綁,恐怕他早已在這牢房之中以死明志了。然而,秦檜又豈會讓他如此輕易地死去呢?秦檜深知韓世忠的重要性,他還需要韓世忠來替他揹負這次兵敗的全部罪責。
而與此同時,太原城內的一舉一動,都被梁國派來的密探盡收眼底。
在梁國興慶府的皇宮裡,氣氛異常凝重。潘金蓮坐在宮殿的上首,臉上露出了一絲不易察覺的笑容。
“果然如陛下所料,在我們不再構成威脅之後,宋軍和金軍之間果然爆發了激烈的衝突。”時遷站在下方恭謹的說道,語氣中透露出一種對局勢的精準把握。
接著,時遷詳細地描述了宋軍的情況:“宋軍的先鋒軍幾乎全軍覆沒,他們的將軍韓世忠也兵敗如山倒,最終被秦檜抓獲。現在,韓世忠正被秦檜押解回臨安,準備接受定罪。”
說到這裡,時遷的嘴角微微上揚,眼中閃過一絲狡黠的光芒。
而潘金蓮得知了韓世忠的情況後,他心裡暗自盤算著:“這韓世忠可是大宋的名將,以忠肝義膽著稱,絕對是個不可多得的人才。若是能將他收為己用,日後在與宋金兩國的對抗中,我們便多了一分勝算。”
想到這裡,潘金蓮心中的念頭愈發堅定,她毫不猶豫地轉頭看向身旁的時遷,眼神犀利而決絕,彷彿已經做出了一個重大的決定。
“傳我的命令,”潘金蓮的聲音清脆而果斷,帶著一種不容置疑的威嚴,“立刻派人潛入大宋,想盡一切辦法營救韓世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