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416年,春。那剛剛頒行,將年份變成了“公元1416年”的新曆法,更是讓人們總覺得日子過得有些不真切。
酒館裡,喝得醉醺醺的股東還在吹噓著自己的遠見。碼頭上,海員們幹活都更有勁了,嘴裡談論的不再是家長裡短,而是下一次出海跑船能掙多少錢。
舊的年號還在,可那個“公元”紀年,像一個揮之不去的陌生影子,時刻提醒著所有人,他們身處的這片大陸,正在監國太子的意志下,漸漸發展出源於東方文化但是又有些區別的新文化。
朱高煦的莊園議事廳內,他剛剛送走前來彙報《採參令》後續事宜的戶部官員。淘參熱的火爆使得,大量的財富正在從北方森林流入新京,他需要確保這些財富能平穩地沉澱下來。
他靠在寬大的椅背上,手指無意識地敲擊著桌面,窗外的新綠映在他的瞳孔裡,一片生機盎然。
就在此時,親衛在門外通報,劉承宗求見。
朱高煦精神一振,立刻傳召。
“讓他進來。”
幾年過去了,劉承宗的臉上添了些風霜,但腰板挺得更直,身上那股純粹的書卷氣,已經被一種沉甸甸的責任感所取代。他不再是那個被驟然點名的惶恐秀才,而是一個真正主持過一項浩大文化工程的領頭人。
他身後跟著兩名壯實的書吏,三人合力,肩扛手抬,才將一摞厚重無比的書稿,小心翼翼地抬了進來。
“砰”的一聲悶響,那摞書稿被輕輕放在議事廳中央的地板上,激起一圈細微的塵埃。
“殿下。”劉承宗上前,整理了一下衣冠,行了一個無可挑剔的深揖。
“學生幸不辱命,耗時多年,《文字大典》初稿,編撰完成。”
他的聲音裡,有壓抑不住的疲憊,有難以言說的激動,更有如釋重負的解脫。這幾年裡,他帶著幾十個同僚,日夜不休,皓首窮經,終於將這件前無古人的大事,辦妥了。
朱高煦起身,親自走下臺階。
“免禮,劉先生辛苦了。”
他沒有先去看劉承宗,而是將視線投向了那堆書稿。
那不是一本書,而是一整套包裝完整的書籍,大典用線裝訂,透露出絲絲知識的厚重。空氣中飄散著新紙的草木香和墨跡的醇厚氣味,混合成一種獨特的,屬於知識的芬芳。
朱高煦蹲下身,隨手拿起最上面的一冊。
入手極沉。這重量,是幾十年寒窗苦讀的積澱,是幾年嘔心瀝血的成果。
他解開麻繩,翻開封面。
映入眼簾的,是密密麻麻的方塊字。每一個字頭,都用墨水寫就,碩大醒目。字頭之上,是拼音符號,拼音符號上還有聲調的標記。再往下,才是釋義、出處、用例。
排版工整,字跡一絲不苟,凝聚了無數個日夜的心血。
他翻了幾頁,大明時期的官話讀音與他記憶中的現代漢語略有出入,一些拼法顯得有些古怪,但整體框架已經成型。這套拼音,足以成為一把鑰匙,為這個時代的文盲,開啟識字的大門。
“好,好啊!”朱高煦由衷地讚歎,聲音裡透著一股真切的喜悅。
劉承宗臉上露出一絲欣慰的笑容,這幾年的辛苦,在這一聲讚歎中,都值了。
“全賴殿下指明方向,學生等不過是拾遺補缺,做些苦力活罷了。”
朱高煦繼續翻閱,眉頭卻不經意間皺了起來。
他發現,這本《文字大典》,與其說是一本字典,不如說是一座漢字的博物館。它忠實地收錄了每一個漢字的所有形態,無論是士大夫們在奏章上使用的正體字,還是市井小民在賬本上隨手寫下的俗體字,都被並列陳列,不分高下。一個“回”字,下面竟然羅列了四五種寫法。
朱高煦合上書冊,將其放回原處。
他站起身,踱回主位,沉默不語。
議事廳內的氣氛,隨著他的沉默,一點點凝重起來。剛才還因得到誇獎而舒展的空氣,瞬間繃緊。劉承宗臉上的笑容也收斂了,他有些不安地看著朱高煦,不知道是哪裡出了問題。難道是拼音注得不對?還是釋義有疏漏?
“劉先生。”朱高煦終於開口,聲音平靜,卻帶著一股不容置疑的力量。
“這幾年,你和諸位先生的功勞,孤記在心裡。這本《文字大典》,為我大秦立下了一塊文化基石,功在千秋。”
劉承宗剛要謙遜幾句,朱高煦卻話鋒一轉。
“但是,它還不夠。”
劉承宗一愣。
“殿下,您的意思是……”
“它太博學了,太龐大了。”朱高煦的手指在桌面上輕輕一點,發出“篤”的一聲脆響。“它適合放在藏書閣裡,供你們這樣的大學問家研究考據。但它不適合放在蒙學孩童的書包裡,不適合擺在賬房先生的櫃檯上。”
他走下臺階,再次拿起剛才那冊書稿,舉到劉承宗面前。
“孤要的,不是讓百姓們知道一個字有多種寫法!孤要的,是讓他們用最快的速度,學會最常用的那一種!”
他將書稿重重地拍在桌上,發出“砰”的一聲巨響。
“孤決定,以此《文字大典》為基礎,再編一部《大秦標準字典》!”
“將所有同義的異體字,全部廢除!只取其一!”
劉承宗的臉色瞬間變了,嘴唇翕動,似乎想說什麼。
朱高煦沒給他機會,繼續說道:“而這選取的標準,只有一個——哪個好寫,就用哪個!”
“什麼正體、古體,統統拋開!就用那些百姓們寫了幾百年,最方便,最省事的俗體字!”
“轟!”
劉承宗只覺得腦子裡像是有什麼東西炸開了。
他踉蹌著後退一步,臉上血色盡褪,一片煞白。
“殿下……不可!萬萬不可啊!”他的聲音都在發顫,幾乎是失聲喊了出來。
“俗體字……那……那是引車賣漿者流,不識筆法之輩,隨意塗抹的簡筆!是鄙俗之字!如何能……如何能定為國朝標準?!”
“我華夏文字,自倉頡造字,歷經篆、隸、楷,其形其義,皆有法度,皆有傳承!一筆一劃,都蘊含著聖賢的智慧!若以俗體為正,那豈不是……豈不是將我華夏數千年的文脈,付之一炬?!”
“這是自毀根基!是數典忘祖啊!殿下!”
他激動得渾身發抖,幾欲跪倒在地,苦苦哀求。這比當初讓他接受西洋符號的拼音,還要讓他難以接受。拼音只是輔助,可這改易字形,卻是要動搖漢字的根本!這是要挖讀書人的根!
朱高煦冷冷地看著他,任由他把話說完。
直到劉承宗聲嘶力竭,漲紅了臉,喘著粗氣,議事廳裡才恢復了死一般的寂靜。
“說完了?”朱高煦的語氣裡沒有半點波瀾。
他站起身,一步一步,走到劉承宗面前。
“我再問你,華夏幾千年,文字的演變,是從簡到繁,還是從繁到簡?”
劉承宗一滯。這個問題,任何一個讀書人都無法迴避。
“是從……從繁到簡。”他艱難地吐出幾個字,每一個字都像是在割自己的肉。
“那不就結了?”朱高煦的嘴角勾起一抹冷峭的弧度。
“既然幾千年都是這麼過來的,怎麼到了孤這裡,就成了數典忘祖?”
“孤不過是順應大勢,把這簡化的程序,再往前推一把罷了!”
“你口口聲聲說文脈,說聖賢智慧。我問你,聖賢的智慧,是應該鎖在象牙塔裡,讓你們這些讀書人引為驕傲的資本,還是應該變成最簡單的文字,讓天下人人都能讀懂,人人都能學習?”
朱高煦的聲音陡然拔高,字字如刀。
“我大秦,剛剛經歷了淘參熱,經歷了公司分紅。無數百姓,一夜之間,手裡有了錢。可他們有多少人,能在領錢的文書上,簽下自己的名字?又有多少人,能看懂我頒佈的《公司法》上,寫的到底是什麼?”
“孤親眼看到,那些在北方森林裡跟熊瞎子拼命的漢子,那些在東天竺公司船上跟海寇玩命的水手,他們拿著分紅的憑證,卻連自己的名字都寫不出來,只能哆哆嗦嗦地按下一個紅手印!劉先生,你告訴我,這是文脈昌盛嗎?”
“一個國家,如果只有不到一成的人識字,那不叫文脈昌盛,那叫愚民!那叫把絕大多數人,死死地踩在泥裡!讓他們一輩子都抬不起頭!”
朱高煦的每一句話,都像一把重錘,狠狠砸在劉承宗的心上。
他臉色蒼白,嘴唇顫抖,卻一個字也反駁不出來。
他想到了那些在編撰《文字大典》時,為了一個字的讀音,皓首窮經,翻遍故紙堆的同僚。他們是那樣的虔誠,那樣的執著,將每一個筆畫都視為神聖。
可他又想起了,在蒙學館裡,那些孩子們因為一個筆畫繁的“憂”字,愁眉苦臉,抓耳撓腮,最後哇地一聲哭出來的樣子。
聖賢的理想,是“有教無類”。
可這繁複的文字,本身就是一道最高,也最無情的門檻。它將無數聰明的頭腦,擋在了知識的大門之外。
朱高煦看著他動搖的神情,語氣緩和了一些。
“孤不是要毀掉漢字。恰恰相反,孤是要讓它,在這片新的大陸上,以前所未有的生命力,紮下根去。”
“這本《文字大典》,是根。它會作為最終的學術版本,永遠儲存。但我們必須從這根上,長出一棵更茁壯,更繁茂的大樹。這棵樹,就是《大秦標準字典》。”
他走回主位,拿起筆,在一張嶄新的白紙上寫下幾個大字。
“大秦正字會。”
他將紙推到劉承宗面前。
“孤命你,為‘大秦正字會’首任主管。繼續帶領你手下的先生們,以俗體字為標準,編撰《大秦標準字典》。此事,只許成功,不許失敗。”
劉承宗呆呆地看著那五個字,只覺得那薄薄一張紙,重於泰山。
他緩緩地,緩緩地跪了下去。
這一次,不是因為激動,也不是因為恐懼,而是一種被更宏大的意志所折服後的,徹底的臣服。他彷彿看到了一扇新的大門在自己面前開啟,門後是一個他從未想象過的世界。
“學生……領命。”
他的聲音沙啞,卻無比堅定。
劉承宗帶著一種被徹底重塑了世界觀的恍惚感,離開了莊園。他走在路上,春風拂面,卻感覺不到絲毫暖意,腦子裡反覆迴響著朱高煦的話。
議事廳內,只剩下朱高煦一人。
他走到窗邊,看著外面生機勃勃的春天。
拼音,解決了“音”的問題。
簡化字,解決了“形”的問題。
字典,解決了“義”的問題。
識字的三大障礙,被他一一掃平。
但這還不夠。
思想的傳播,需要載體。而最高效的載體,莫過於書籍。
他想起了畢昇發明的泥活字,想起了那效率低下的雕版印刷。太慢了,也太脆弱了。雕版刻一套書,耗時耗力,印不了多少就磨損了。泥活字又易碎,不易儲存,也印不了多少書就需要重新雕刻泥模。
他的腦海中,浮現出另一幅景象。
堅硬的鉛錫合金被融化,在爐火中閃爍著銀色的光芒。滾燙的金屬液體被灌入一個個精密的銅模,冷卻後,變成一枚枚大小統一,字跡清晰的金屬活字。
成千上萬的活字,被熟練的排字工,按照拼音的順序,迅速地從字盤中揀出,排列成版。
巨大的螺旋壓力機,取代了人力拓印。伴隨著沉重的“吱嘎”聲,一整版書頁,在瞬間就被清晰地印在紙上。
一天,就能印出過去一個月,甚至一年的量。
在歐羅巴,正是這臺機器,點燃了宗教改革的火焰,催生了文藝復興的浪潮,將整個黑暗的中世紀,砸得粉碎。
它讓知識,不再是教會和貴族的專利品。它讓思想,像野火一樣,瘋狂地傳播。
朱高煦的嘴角,慢慢揚起一個冰冷的弧度。
東天竺公司,用刀劍和炮火,為大秦搶來了黃金和香料,那是物質的食糧。
而他,將用這臺機器,為大秦,鍛造出一個全新的靈魂。
這臺印刷機,要開啟的,是天下所有人的腦子。
一旦開啟,他就要往裡面,塞滿他想讓人們看到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