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是我來做決策,應該會選擇帶領族人,進行反抗吧”
“不過,既然目前的山之民只願避讓的話...”
“我會先放任戰爭打響,等他們因外敵入侵遭受苦痛後,再引導這種子發芽”
若心中毫無反抗的心思。
那就算吉奧刻勒斯再怎麼努力,也不可能統率民心,聚攏起族人。
既然如此,就先讓族人知道何為痛苦,何為戰爭。
仇恨是點燃鬥志最簡單,最有效的方法。
這是格涅烏斯·龐培,面對這難題,所給出的解答。
龐培曾經提出過一個軍事理論,同時也是政治理論。
【軍事上的地位與政治權力的地位,呈直接相關的態勢】
用軍事勝利來獲得政治權力上的地位,然後再利用政治權力反哺軍事上的力量。
簡而言之,格涅烏斯·龐培認為【一個成功的軍事將領,同時還必須是個老練的政治家】
而挑動人心,把握人性,便是政治家的被動技能。
“萬敵剛剛提過,山之民還是以部落的方式生活,執政者也是以部落長老為主”
“這意味著,他們大多是以家族血脈為聯絡的”
“那麼家人的死亡,便是令山之民燃起反抗意志的最簡單方法”
龐培站在第三者的視角,用這種冷酷的目光思考起問題的答案。
畢竟是置身事外,就像人們玩策略遊戲時一樣,下決定時都無法意識到自己的冷酷。
但同時,龐培也很清楚。
用這種方式點燃的怒火,極其容易失控,最終或許會無法熄滅。
就像是行走在獨木橋上,稍有不慎就會偏移道路,從反抗者變為施暴者。
.....
而有龐培這樣試圖挑動山之民反抗意志的,自然也有選擇繼續退讓,或者獨自逃生的。
------
但故事中的主角【吉奧刻勒斯】,卻選擇另一條眾人都未曾想過的道路。
【摧毀故鄉,令族人不得不逃亡】
“兩全其美的方法...這正是你和我之間的天真想法”,萬敵搖了搖頭,世界上哪有那麼多完美的抉擇。
但當我面對懸鋒人的未來時,不也是一樣天真。
呵呵,萬敵自嘲的笑了笑,隨後講述起吉奧刻勒斯的選擇。
“吉奧刻勒斯盜走了山之民所囤積的寶石,換回了大量火藥。然後他趁著夜色,將整座山嶽付之一炬”
“他用這種方式,逼迫不願改變的族人做出了改變”
說到這裡,萬敵的眼神忽地閃爍了幾下。
“也就是在那一天起,山之民離開了世居的山脈,見識了外面的天地,匯入文明的大河”
“我不知該如何去評價吉奧刻勒斯的行為.....”,面對這故事的走向,白厄停頓了些許時間,“但是...”
“但是山之民被懸鋒人狩獵,淪為了奴族。你大可放心的說出來,我不會為這段歷史粉飾”
萬敵接過了白厄沒有說出的話,同時也是懸鋒一族那血腥的歷史。
所以說懸鋒人被奧赫瑪人排擠,還真不能全算奧赫瑪人的錯。
翁法羅斯人都會懼怕這種【崇尚紛爭的戰鬥民族】,因為他們都捱過懸鋒人的拳頭。
“吉奧刻勒斯的行為,是好是壞,只能由後人去評價了。不過,他依然被冠以【開山者】之名”
因為——【他做出了行動,用自己的雙手刻下了變革,推動了歷史的車輪】
那晚燃起的大火,將束縛在山之民脖頸上的枷鎖——【傳統】,燃燒的一乾二淨。
同時,這場火還將揮舞著鞭子,驅趕著每一個山之民,去直面那時代的洪流。
【要麼在前進中犧牲,要麼在退讓中死亡】
-----
當吉奧刻勒斯的故事被萬敵講述後。
一時間,天幕外的人們,有些不知該如何去評價他。
從結果上來看,山之民從部落聚居,整日挖礦、採集的生活中變化。
他們併入了城邦,融入了翁法羅斯,成為隨處可見的身影。
但是,在這一過程中,他們遭受到外界的獵殺,奴役。
乃至於被懸鋒人壓迫,淪為了奴族。
直到哈託努斯以打造【封印神性的劍皿】為交換,換得了山之民的自由。
這無疑是件好事,吉奧刻勒斯是個被人頌讚的英雄——後時代的山之民們如此評價道。
這無疑是件壞事,吉奧刻勒斯是個遭人唾棄的罪人——前時代的山之民們如此評價道。
“嗯...吉奧刻勒斯是個什麼樣的人,他點燃大火逼迫族人迎接變革的舉措是否正確...”
“或許,只有山之民們有資格去評價吧”
雅典城內,蘇格拉底握著一枚剛採摘的蘋果,做沉思狀看向天幕。
某種意義上,吉奧刻勒斯、萬敵以及蘇格拉底。
他們三人的處境其實都是一樣的,都是在努力為族人推動變革的人。
都希望讓山之民,懸鋒人,雅典人改變那過時且迂腐的思想。
“吉奧刻勒斯透過一把大火,點燃了山之民對於外界的好奇”
“萬敵似乎也打算模仿他的行為...或許萬敵正打算繼承紛爭火種,用神明的身份去強推變革吧”
“那我呢...我該如何去改變那數之不清的雅典...不,希臘人呢?”
蘇格拉底陷入了沉思。
正如之前所講的,蘇格拉底對於軍事,政治,宗教都有所涉及。
他一直以來做的,都是透過教育(不是耳提面命)的方式,去逐漸改變人們的思想。
傳播學說,教育弟子。
由點到線,由線到面。
.....
詰問法。
這是蘇格拉底最常使用的一種方法。
因為蘇格拉底認為【認知到自己的無知便是獲取智慧的開端】
所以他喜歡用詰問的方式,去引導他人產生思考,進而知曉自己的無知。
他稱自己是個【助產婆】,透過這種方式去幫助人們生產出【智慧】
“但這種方式,似乎有些緩慢...或者說,不夠”
“他們稱我是敗壞青年,令青年人不尊神明,不知禮教”
“或許...我也可以模仿吉奧刻勒斯的行為,點燃一把大火”
一把足以燃燒整個希臘的,以人們迂腐思想為燃料的大火。
死亡,在不公的審判中投身死亡。
或許是一種巧合吧。
從萬敵口中得知了有關【開山者】吉奧刻勒斯的故事後,蘇格拉底和原本歷史上的自己產生了一種共鳴。
那是命運的迴響,在促使兩人走向同一結局。
以自身的死亡,在青年的思想中燃起大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