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章 持明秘法,蛻鱗化卵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衝,其用不窮”,老子看著龍師所講的話語,臉上充滿了笑意。

“與道玄同,和光同塵”

“只有去掉人慾,太上忘情。與宇宙萬物和天道規律融為一體,才是真正的不朽啊”

“世界上唯一稱得上不朽的,只有道”

雖說有些地方,他仍然持有不同觀念,但大體上這位龍師所講和他的觀點不謀而合。

“完美的不朽必將招致精神的衰敗,這持明一族能以萬世不滅,盡是依靠著褪鱗化卵之法,以達輪迴自足...”

“這等玄妙法門,當真是順應大道,圓滿無缺啊”

老子好奇的看著畫面中,那些年老的龍裔躍入大海,隨後身形逐漸消散化作珍珠般的卵。

這和他所推崇的觀念極為契合。

只不過他依然不是很看好這持明族的未來,剛剛光幕中那位龍師所講。

龍尊亦有凡人心竅,飲月君似乎因為某種外力影響,導致飲月之亂,被強行褪化,逐出仙舟。

這就代表,所謂的龍裔一族遠沒有達到消除人心的固執,亦無法消除彼此分別的境界。

終究是被世俗不同的觀念所狹制,稱不得合道二字。

既然如此,又怎能稱為【不朽】?

“不知那遊弋於太初混沌的萬龍之主,又是何等風采”

而一旁的孔子則對著長生之法似乎並不在意,他更在意的是五位龍尊身旁出現的人物介紹。

更準確的講,他是對其中蘊含的知識感興趣。

“兇犁土丘,應龍處南極,殺蚩尤與夸父,不得覆上。故下數旱,旱而為應龍之狀,乃得大雨”

孔子眼神中透露出極其濃郁的求知之色。

“這位天風君,背生雙翼,掌應龍之傳。莫非記載中的南極,是天幕中所顯露的位置?!”

“炎庭君,虯龍。冱淵君,蛟龍,昆岡君,地龍”

“朝聞道,夕死可矣。若能探求光幕所講知識....”

而在兩位大賢身邊,孔子的其他幾位弟子,則已經開始討論起來了。

他們嘗試去辯論光幕中所傳達的道。

而在另一邊,那位釣魚的莊子也發出了和老子極為相似的評論。

“原來如此,原來如此,倒是我小看這不朽的龍咯”

莊周坐起身來,一把抓住被魚兒拖拽,而搖晃不止的魚竿。

他順著魚遊動的方向慢慢收杆。

“這龍師口中的不朽倒是和那位先賢老子的思想不謀而合啊”

“道應當是週而復始的迴圈,每一次死亡,即是新生的開始。只有完整經歷過誕生,成長,老去,死亡。才能稱得上接近了道”

只聽見噗通一聲,一條碩大的魚兒躍出水面,在地上不停的撲騰。

“不經歷死,哪懂得生。若無死這一概念,又哪來的生這一概念”

“若無消亡,何談不朽?”

莊周搖晃著腦袋,提溜著大魚朝家中走去,渾然不顧身上的泥濘。

“我看吶,這所謂不朽的龍,或許在未來的某一天也會自我踏入消亡,透過湮滅自身融入道”

“週而復始,輪迴自足,一龍隕,萬物生。不朽啊不朽....”

要說這老子,莊子二人。不愧是名傳千古的道家,哲學家。

兩人雖隔了兩百來年,卻你一言,我一語的,將這不朽星神所做的一切推敲了出來。

若是老子,莊子兩人知道了後續的劇情,知曉了這身為不朽星神的龍居然有一天離奇的消亡(消失)了。

恐怕會撫掌大笑,對其稱讚不已吧。

說不定龍祖的消亡,正是因為它明曉了不朽的真意,從而主動消隕,如持明族裔一般,自我輪迴。

只有順應道,融入道,成為道,才能成為真正的不朽。

畢竟,劇情之中多次都是提到不朽消失不見,而沒有真正稱呼其【死亡】。

(我是認為概念這個東西,需要互相對比才能襯托出來。就像生與死,若世界上沒有死亡,又哪來生這個概念呢)

若是他們二人處於星穹鐵道的世界,恐怕頃刻間便能吸引住來某些星神的目光吧。

大明,洪武年間。

身為乞丐皇帝的朱元璋正和朝中幾位大臣們,探究光幕中所講畫面。

“伯溫吶,你最擅這些博聞。咱問你,天幕上所講的那五位龍尊,你可曾聽過?”

朱元璋,側著臉,坐在龍椅上,看著大殿的天花板。

這光幕,居然能透過房屋建築,直接看到。

“陛下,臣所讀書中,並未記載這幾位仙神的名諱”

劉伯溫連忙彎腰行禮,口中快速答道。

可以看得出,他十分懼怕朱元璋。

“這持明二字,咱倒是知道。咱以前當和尚時,也聽的寺廟中的師傅偶然講過。”

“持明,是梵文中陀羅尼的意譯,也是所謂的咒語,真言。甚至經文中還存在一位,號稱不死持明仙的菩薩”

“莫非這持明是來自與佛家所講的某個不同世界中?”

朱元璋拿著塊玉如意,一下一下的敲著手掌心。

其實一開始,朱元璋在看到光幕初現,講述什麼不朽,長生時。

也是抱著一副想要求得龍神賜福的心態。

不過隨著畫面逐漸播放,他也明白了,這光幕中的存在恐怕根本就不在這個世界上。

也就遺憾的放棄了。

其實說到底,他也是從和尚走過來的,這麼些年的拼殺,朱元璋早就不信什麼神鬼之說了。

在他看來,佛道兩教只是御民的工具。

秦朝

嬴政已經結束了剛剛的祭祀,帶著百官們回到了宮殿中。

在看到那五位龍尊的名諱和介紹出現時,他內心更加確定了光幕所講的真實。

這和他所看到的某些皇家珍藏的書籍中,所記載的傳說一致。

“應龍,虯龍...,都是傳說中所記載的名諱”

“這昆岡君所鎮壓的,竟然是大禹治水所用的息壤?!”

“難不成,在堯舜時,龍尊還行走於大地之上,與上古先賢接觸過不成!”

(以上僅為個人觀點,不代表遊戲設定。若有不同意見,歡迎互相討論,不要謾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