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後,繼續追擊的劉備又碰到了西涼軍的幾路伏兵,但在劉備能覆蓋方圓10公里的神識下,所謂的伏兵,也只是一個笑話。
又是半天后,劉備便追上了押送洛陽及沿途百姓的西涼騎兵。
於是劉備和關羽、張飛兵分三路,各自率軍沿途不斷的攻擊襲擾押送的西涼鐵騎。
由於西涼騎兵將近三萬人,沒法打殲滅戰,劉備便讓關羽、張飛施展游擊戰術。
不斷騷擾剿滅落單的少股騎兵,使西涼鐵騎片刻不得休息。
如此騷擾一天一夜後,西涼鐵騎再也無法維持住陣型,後面露出一個大缺口,被押送的百姓開始瘋狂向著劉備這邊逃跑。
反正這些百姓逃也是向著自己的家鄉逃跑,劉備並沒有去管原路逃跑的百姓。
而是吩咐騎兵繞開他們,以防造成踩踏事件,繼續騷擾絞殺押送的西涼軍。
又是一天後,被絞殺將近一半人數後,這些押送洛陽百姓的西涼軍終於有人受不了崩潰了,接著便是連鎖反應。
剩下的不到一萬六千多人紛紛開始拋下押送的百姓四處逃竄。
為了防止這些潰軍燒殺搶掠這些百姓,劉備讓關羽帶領一千人護送百姓返回家鄉,自己和張飛則是帶著四千人繼續追擊。
前方的董卓得知劉備率領大軍在後面追,一時間恐慌不已,立刻下令讓徐榮率三萬兵馬在後方迎敵,阻擊劉備。
這徐榮算是董卓麾下為數不多的帥才,討董時孫堅的先鋒部隊就是敗在他的手裡,之前曹操追擊時也是在他手裡吃的大虧。
只不過,他這次遇到劉備訓練有素且裝備精良的遼東軍精銳騎兵,只能算他倒黴了。
在劉備和張飛親自率軍衝鋒下,徐容的西涼鐵騎瞬間就被殺穿一條道路,但凡擋路的西涼騎兵,一個個碰的頭破血流。
攻破了西涼軍的防線以後,劉備又率領騎兵來回衝殺,在殺了將近一萬人後,將三萬西涼兵馬徹底殺散。
在絕對的實力差距下,曾經自以為精銳的西涼鐵騎,徹底成為了一個笑話。
徐榮也在不可置信中被劉備生擒,見主帥被擒,另有6000餘西涼軍投降。
劉備便讓他們步行跟在隊伍後面,不論這些人品行如何,但起碼都是壯勞力,以後恢復生產什麼的都需要他們。
訊息傳回前軍,董卓手下剩餘的西涼軍人心惶惶,一個個猶如驚弓之鳥。
很快,劉備率騎兵追上了押送抄家滅族,打算建設長安所得的糧草輜重車隊,將他們殺散後,這些錢糧物資便歸屬了劉備。
劉備為了不讓這些東西耽擱繼續追擊董卓,直接將這些東西收進了系統空間。
又經過兩天的追擊,劉備終於追上了護送董卓、天子及一眾文武官員的先頭部隊。
董卓原本從西涼帶來的20萬大軍,除了被派出去駐守城池的,經過聯軍的消耗,又經過劉備這幾天的追殺。
如今還在董卓身邊的,依然還有8—10萬之數,還是沒辦法“救回”天子。
於是劉備和張飛便繼續使用游擊戰法,鈍刀子割肉,不斷騷擾,剿滅小股西涼軍。
這一路以來,劉備追擊董卓,從洛陽所在地河南尹出發,一路穿過弘農郡,追過京兆尹。
在即將到達長安城的時候,劉備感知到了前方城池有著將近10萬大軍,這下劉備也不敢追了。
即便這幾天,西涼軍除去被絞殺的,走散的,只剩下五萬餘人,但要是再加上因十萬人,整整十五萬大軍,可不是劉備區區不到四千人能夠阻擋的。
(大漢末年司隸由兩個主要區域構成,洛陽和長安是這兩個區域的中心,一個是三河地區,另一個是三輔地區。
三河地帶就是洛陽周邊的河南郡、河東郡和河內郡這三個地方。
而三輔區域,說的是以長安城為中心,包括了京兆尹、左馮翊、右扶風這三個郡。
再加上洛陽和長安之間的弘農郡,總共是七個郡的範圍。)
劉備也有些無奈,看來這就是天命了,董卓暫時命不該絕,他只得帶領本部騎兵及近三萬的俘虜後撤,等待援軍的到來。
另一邊,孫堅得了傳國玉璽後立刻動身打算返回江東,但袁紹又怎麼可能放過他。
礙於孫堅的勇武,袁紹並不願意直接與其撕破臉,在謀士的建議下。
袁紹書信一封,送給了荊州的劉表,心中許了重利讓他半路劫殺孫堅,搶奪玉璽。
劉表本想回絕,但他手下蔡瑁卻不想放過這個巴結袁紹的機會,於是便獻計給劉表,表示只要依計行事,孫堅必死。
劉表一方面聽了蔡瑁之計,覺得可行,另一方面也對傳國玉璽產生了想法,便決定依計行事。
劉表派蔡瑁率一萬精兵埋伏在孫堅回江東必經水路兩邊的山林中。
孫堅因碰到袁術的謀士,及劉表夾道歡迎,表示絕不阻攔他回江東之路。
便帶著部下毫無防備地進入了一片山石險峻的夾縫中,剎那間,萬箭齊發。
孫堅的戰船瞬間劉備箭雨淹沒,不僅手下傷亡慘重,就連孫堅自己也身中數箭奄奄一息。
就在孫堅命懸一線之時,他身旁的親信將領程普怒目圓睜,大喝一聲,揮舞著長刀擋在孫堅身前,為他擋下了不少箭矢。
同時,孫堅麾下計程車兵們也迅速反應過來,紛紛舉盾防禦,試圖組織反擊。
孫堅也終於趁機說出了自己的遺言,讓孫權好好輔佐自己的大哥孫策統領江東。
孫堅算是用他的生命,告誡了自己的兩個兒子事事兇險,人心難測。
江邊計謀得逞的劉表卻怎麼也高興不起來,一方面,他覺得這麼做有損他的名聲。
另一方面,既然做了,就必須要斬草除根,於是下令讓大軍與剛登岸的孫策部隊戰鬥在了一起。
江東兵馬奮起反抗,或許是因為剛失去主公的備份,竟然還略佔上風,甚至生擒了劉表手下大將黃祖。
一代人傑孫堅就此落幕,江東從此進入孫策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