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40集:《商業與太空垃圾清理》

太空清道夫

林夏的指尖在全息螢幕上劃過,軌道引數如星河般流淌。近地軌道監測影象裡,一團扭曲的金屬殘骸正以每秒7.8公里的速度掠過國際空間站,淡藍色的推進器尾焰在真空中拉出轉瞬即逝的光痕。

“第107次規避機動完成。”她對著通訊器報出資料,聲音裡帶著機械的平穩,“‘拾光者’號已進入預定捕獲軌道,距離目標碎片還有300公里。”

副駕駛艙裡的陳默突然嗤笑一聲,指尖敲在控制檯的咖啡漬上:“上週航天總署的報告說,這玩意兒是2019年報廢的衛星天線罩,現在值三千萬?”他調出碎片三維建模,鈦合金骨架在虛擬光影裡泛著冷光,“我老家拆遷的房子都比這值錢。”

林夏沒回頭,瞳孔裡映著不斷縮小的距離數字:“上週回收的鋰電池組,提純後賣了四千二百萬。太空裡每克鉑金的價格是地面的七倍,你該多看看報價單。”

“拾光者”號突然輕微震顫,陳默迅速抓穩操縱桿。艙內警示燈閃爍著柔和的琥珀色——這是距離碎片五十公里時的常規預警。林夏啟用捕獲機械臂,十二根碳纖維指節在真空裡展開,像某種金屬綻放的花朵。

“還記得三年前那場‘流星雨’嗎?”陳默突然開口,目光飄向舷窗外掠過的蔚藍地球,“紐西蘭上空,三十七個衛星碎片連環爆炸,把南太平洋的通訊全掐斷了。”

機械臂的感測器傳來接觸反饋,林夏微調推進器:“所以才有了《近地軌道清理公約》。我們現在做的,就是給太空做透析。”她看著螢幕上逐漸吻合的機械爪與碎片輪廓,“鎖定完成,準備回收。”

捕捉過程比預想中順利。當那團扭曲的金屬被牢牢固定在貨艙外時,陳默吹了聲口哨:“搞定這單,夠公司買新的分子焊接機了。”他點開實時新聞,全息投影裡的財經主播正揮舞著資料圖表,“看,星鏈公司又發射了五十顆衛星,咱們的飯碗穩了。”

林夏突然皺眉,手指懸在分離按鈕上方。感測器顯示碎片內部有異常熱源,不是常規的太陽能板餘熱。她放大掃描影象,金屬層包裹的核心部位,一組微型推進器正在微弱運轉。

“這不是自然報廢的殘骸。”她的聲音陡然緊繃,“有人在裡面裝了推進器。”

陳默的笑容僵在臉上。他們都清楚這意味著什麼——主動變軌的太空垃圾,可能是某個國家的秘密武器試驗品,也可能是商業公司惡意破壞的證據。更糟的是,這東西正在緩慢偏離回收軌道,目標直指三百公里外的北斗導航衛星叢集。

貨艙突然發出刺耳的金屬摩擦聲,警示燈轉為刺眼的紅色。林夏猛拉操縱桿,“拾光者”號像受驚的魚般猛地側翻,堪堪躲過碎片突然噴射的高溫氣體。

“它在自爆倒計時!”陳默嘶吼著按下緊急分離按鈕,“還有九十秒!”

林夏的大腦在瞬間一片空白,隨即被訓練過千百次的應急程式填滿。她同時啟用三個推進器,讓飛船以近乎解體的角度旋轉,同時將機械臂的釋放程式改成彈射模式。當碎片被猛地拋射出去時,她看見那團金屬表面突然裂開,露出密密麻麻的微型彈頭。

“是動能武器!”她吼出結論的瞬間,爆炸的白光吞噬了舷窗。

衝擊波將飛船掀得像驚濤駭浪中的紙船,林夏感覺五臟六腑都在震顫。陳默的額頭撞在控制檯上,血珠在失重環境裡凝成紅色的球體。她掙扎著抓住控制檯,在警報聲中調出外部攝像頭——那顆北斗衛星的太陽能板已經出現裂痕,像蝴蝶破碎的翅膀。

“我們得報告航天總署。”陳默抹掉額角的血,聲音發顫,“這是戰爭行為。”

林夏卻盯著螢幕上的碎片殘骸。爆炸產生的三百多個新碎片正以放射狀擴散,其中最大的一塊正衝向國際空間站的俄羅斯艙段。她突然想起上個月回收的中國空間站退役艙體,那些被微隕石撞擊出的細密凹痕,像老人手背的皺紋。

“先清理次生碎片。”她重新握緊操縱桿,“戰爭報告可以等,但這些碎片每多存在一秒,就多一分危險。”

陳默愣住了,隨即苦笑著繫緊安全帶:“你總是這樣,林博士。當年在麻省理工做畢業設計,放著好好的火箭推進器研究不做,非要去搞太空垃圾回收演算法。”

“因為推進器是把東西送上去,而我想把它們帶回來。”林夏啟用貨艙裡的捕獲網,“準備撒網,最大的那塊碎片時速兩萬八,我們只有七分鐘視窗。”

捕獲網在真空裡展開成直徑五十米的巨網,奈米材料的網線在陽光下泛著銀光。林夏想起公司創始人張教授的話:太空不是誰的後花園,是全人類的屋頂。現在這屋頂漏了,總得有人來修補。

當第一個碎片被網住時,陳默突然指著螢幕大笑:“看!星鏈公司的救援船來了!還有歐洲航天局的‘太空掃帚’,他們收到我們的應急訊號了!”

林夏看著螢幕上陸續出現的各國清理船圖示,像一群趕來滅火的螢火蟲。她按下通訊器的公共頻道按鈕,用流利的英語說道:“這裡是‘拾光者’號,座標北緯45度軌道面,請求協同清理。”

回應她的是此起彼伏的應答聲,俄語、法語、日語交織在電波里。林夏突然想起十年前在戈壁灘的發射基地,張教授指著星空說:人類總會為了利益爭吵,但在宇宙面前,我們終究是一夥的。

三個小時後,最後一塊危險碎片被收入貨艙。林夏看著舷窗外逐漸恢復平靜的軌道,地球的弧線在晨光裡泛著溫柔的藍光。陳默正和歐洲同行討價還價,用半袋壓縮餅乾換了他們多餘的焊接材料。

“總部發來訊息。”林夏突然開口,聲音有些沙啞,“聯合國太空委員會要給我們發勳章。還有,張教授說,下季度的預算批下來了,我們可以造新的回收船了。”

陳默吹了聲響亮的口哨:“叫什麼名字好?‘拾光者二號’?”

林夏望著貨艙裡那堆等待帶回地球的金屬碎片,它們將在地面工廠被熔鍊成新的航天器部件。陽光透過舷窗,在她臉上投下細碎的光斑,像撒了一把星星。

“叫‘輪迴’吧。”她說,指尖輕輕劃過地球的影像,“讓所有離開地球的東西,都有回家的機會。”

通訊器裡傳來其他清理船的歡呼,不同語言的笑聲在真空裡交匯。林夏知道,這只是無數次清理任務中的一次,太空垃圾還在以每年兩千噸的速度增加。但此刻看著螢幕上逐漸密集的清理船圖示,她突然確信,人類終究會找到與宇宙共處的方式——不是征服,而是守護。

陳默遞過來一支太空筆:“籤個名吧,等我們把這些碎片帶回地球,就把名字刻在回收紀念碑上。”

林夏接過筆,在貨艙的金屬壁上鄭重寫下自己的名字。筆尖劃過的地方,映出地球緩緩轉動的身影,像一顆被精心呵護的藍色寶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