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慶宮南燻殿。
“陛下,以上就是如今錢荒造成的影響。”
李林甫彙報完侍立一旁,靜待李隆基指示。李隆基示意李林甫先入座,然後才看向其他宰輔閣臣:“此事,眾卿如何看?”
如何看,這是個很有學問的命題。其實在座的想法大多是相似的,面對錢荒無非就是老三樣,限制貨幣外流,增加鑄造貨幣,強徵商賈……呃……政策調控商賈的銅錢,由朝廷進行投入市場實現宏觀調控。
但是這幾個辦法都是老生常談,限制外流根本限制不住,增鑄貨幣沒有銅,調控的也只是杯水車薪。
所以這幾個辦法就跟癌症來了吃止疼藥一樣,疼痛是緩和了,但是對於病情屁用沒有。錢荒這個問題困擾了封建社會上千年,直到現代紙幣出現才根本解決這個問題,所以他們想不出有效的政策也屬於正常。
所以這時候大家都不主動發言,因為第一個說不出新意鐵定挨批。現場的氣氛跟上課提問,怕被點名的情景一模一樣,一幫七世紀最強帝國的朝中重臣,此時如同靦腆的小學生侷促不安。
然而該來的還是會來,面對安靜的場面李隆基開始點名:“王愛卿,你作為戶部郎中,對此事如何看待。”
王鉷瞬間淚目「這麼多宰相你不問,你非要問我這個原本來旁聽的,寶寶心裡苦啊。」
其實皇帝問的也沒毛病,李隆基時期的六部尚書,基本都是宰相或者退下來的宰相兼任,所以六部的實際掌權者基本都是各部的郎中。王鉷作為戶部郎中,首先來回答這個問題合情合理。
“臣以為治病要治根,這次錢荒來勢洶洶,需要找到真實根源才能解決。”
李隆基一聽,可以啊,有點東西。立刻來了精神,坐直了身子示意王鉷繼續。
王鉷繼續說道:“近年來隨著陛下的文治武功,大唐一派繁榮景象。百姓手中也都有了餘錢去購買一些日常所需之物,坊間店鋪也是一日多過一日,今年商業尤為繁盛,春夏商稅教往年足足上漲了三倍之多,這些都是貨幣充足市場繁榮之像。
但是,自從一件事情發生之後,一切都變了。”
李隆基連忙追問:“什麼事?”
“陛下是否知曉前陣子鬧得沸沸揚揚的代金券一事。”
李隆基點了下頭表示知道,然後說道:“你繼續說。”
“自從大商賈到蜀州侯的商號兌換銅錢之後,市場上大量代金券被抽走,而本該被兌換出來的銅錢卻遲遲未兌現,這就導致了貨幣緊缺引發錢荒,所以代金券才是此次錢荒的禍亂根源,因此微臣以為當以此入手。具體辦法有二,其一,要求張小川提前兌現需要支付的銅錢,其二,徹底禁用代金券。”
“不可!”
王鉷話音剛落韓休立刻出言反對,作為直屬上司,他還是比較欣賞張小川的,他知道張小川可不是隻是表面上有些奇怪的技術,而是真正有才幹的人。並且他覺得王鉷的話誤導性太強,怎麼能只說壞處不說好處呢?
韓休繼續道:“陛下,剛才王侍郎也說了,之前市場活躍市稅大幅增加,這些也都是因為代金券變相的出現,才促使的交易增加市場繁榮的。如今怎麼可以因為一時的問題就要全盤否定,實乃大謬。”
韓休出來了,王鉷自然不好直接去反駁他的話,這時李林甫道:“代金券所帶來的繁榮只不過鏡中花水中月,看似繁榮,實則是窮人乍富,一時衝動花費才引起的繁榮假象。臣以為若是貪圖這一時的稅賦,無疑是飲鴆止渴,還望陛下早做決斷。”
幾個屬於李林甫陣營的重臣立刻出言附和:“請陛下禁用代金券!”
韓休能聽出來李林甫巧言令色,可是卻又不知道如何辯駁,一時間急的面紅耳赤,沒想到這時候李適之出言道:“陛下,臣以為李相所言有失偏頗。”
李隆基其實也覺得這個代金券沒那麼大的問題,可是李林甫的話好像又挑不出毛病,如今李適之提出不同意見,李隆基便問道:“左相有何見解呢?”
李適之道:“這個臣也說不出個所以然來,不過臣以為有一個人定然能說的清楚。”
“是何人?”
“自然就是蜀州侯張小川了,陛下何不傳蜀州侯進殿自辯?”
李隆基點頭稱善,便立刻差人前去傳張小川,畢竟張小川就在皇城裡的官署辦公,所以沒多會張小川就來了。
張小川行禮之後,李適之作為講解員把剛才的事大概說了一遍。
然後李隆基問道:“駙馬對此有何辯解?”
“我同意禁用代金券……”
張小川話一出口四座皆驚,李適之更是脫口而出道:“你說什麼?”
李適之現在想捶死張小川,你說好不容易給你爭取來的自辯機會,你怎麼上來就作死?
只聽張小川繼續說道:“陛下,諸位沒有聽錯,我說的就是同意禁用代金券,同時我還建議禁止使用布帛作為貨幣使用。”
李林甫斥道:“蜀州侯此言大繆,若是禁止使用布帛作為貨幣,那如遇大額交易又沒有銅錢,該當如何?”
張小川手一攤:“簡單啊,臣剛進獻給陛下一套鑄幣的生產線,一天的鑄幣可抵得上朝廷全部鑄幣作坊三月的鑄幣量。”
此話一出,眾臣皆是報以懷疑的態度竊竊私語,最終望向陛下求證,李隆基則是給了一個肯定的眼神。
不過李林甫很快找到重點,反駁道:“縱使有這鑄幣的本事又能如何,朝廷哪來的銅去鑄幣?”
“既然沒有銅那你還要禁我的代金券。”
“你那代金券是個禍……”
“你才是禍,我還嚯嚯嚯呢,閉嘴吧!”
“豎子無禮!”李林甫又委屈的看向李隆基:“請陛下為臣做主。”
李隆基雖然對張小川的胡言亂語無感,但是首席宰相的面子還是要維護的,於是訓斥道:“蜀州侯不得無禮,若再出言無狀,廷杖伺候!”
“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