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勁即陰柔之勁。力發於無形,動作柔韌多變化。
陰勁之執行,起於何所,止於何處,心明神清。
發陰勁時,筋脈緊張,其聲嘰咕,達於四肢,翁張作勢。陰勁來時,一線陰氣,可透木鐵,
穿過皮棉,可入其經絡臟腑,而剛則不能。
此硬氣功練成後,以指頭敵於陽光或燈光下照之,則見透明如黃蠟,毫無血色,勁愈深則透明之部愈長。
若豎指於腿上,而運動於指末,則覺得指點之處有涼風一線,自上而下,穿腿而過,頓時麻木不仁,此種試驗是證明陰勁已練成功。
此後,指頭不可亂著人身。其練法有抓繃子法和拍水法,現介紹如下:
1.抓繃子法
(1)取長約15厘米,寬約1. 5厘米,富有彈性的毛竹或牛角(有類似鋼片、彈簧片亦可)作工具,
(2)初學時,以線系兩端略成弓形以防脫手彈出傷人,待此法熟練後,可不必系之以線。
所備竹片或牛角應有多塊,厚薄不同,待指力增強後,則換用較厚的,以增加練功難度。
(3)每日早晚練兩次,每次練到指酸為止,不可間斷,抓法是:以大拇指抵其一端,食、中二指合抵另一端,指與虎口必須成弧形,著力點在指端。
初練時,繃子可貼著虎口,熟練後,則反向而抓。
如遇食、中二指難以並緊使勁,則可用另一手指助之。左右手輪換練習。
2.拍水法
取一大容器盛滿水,要求有一定的深度。
(1)習者馬步立於容器前或置身於湖泊中,初時把手指放至眼睛的高度,或比眼稍高處,手臂須放鬆上舉。
(2)然後,將掌水平拍落。意想是一塊石頭懸於空中,向水面加速降落,切不可用力。
從物理學的角度看,懸吊的重物在失重的狀態下,重物將加速下落,當與接觸物的表面發生接觸時,勁力集中,則會產生“透勁”。
那麼,只憑一時的氣力擊打,其勁力則會在接觸物的表面發生擴散。這就是陰勁與陽勁的木質區別。
拍打時,背部、肩部、手臂、手肘等部位不可用力,好象揮鞭由上往下的打擊,打出時上半身不可前後搖擺、臀部突出、腰部和腿部彎曲會使全身之氣停滯。
肩部、上臂用力則使背部變得空虛,同時臀部突出,勁還會從腰間消失,腰背部之勁自然練不好。
形意拳三大基礎,一通無有不通!
形、意、神為形意拳的三大基礎,它們之間是息息相關、環環相扣的。
“形”為基礎,“意”作靈魂,而“神”則為神。
形,形象、姿勢也。“形”作為形意拳最基礎的拳架功夫,在形意拳的初級、中級,乃至高階階段都佔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
首先要做到“形”順。
形意拳的姿勢和順,動作協調,關節靈活,便於氣血通透,勁力順暢。
“形”的訓練是有一定規矩及要求的。如“鑽拳”,要求鑽出之拳小拇指必須擰至向上,這樣肘才能裹住肋。
形意拳的“六合”講究手肘肩與足膝胯相合,這裡的“合”不僅僅指身體一側的手肘肩與足膝胯相合,而是同樣要求肢體左右兩側的手肘肩與足膝胯成拗步相合。
要做到“合”必須“裹”得住,“貼”得緊。
兩肘裹,兩胯裹,兩股內側貼緊,腰胯是關鍵,腰胯間的“靈活”程度如何,直接影響勁力的發放。
因為腰胯內為“丹田”所在,由“丹田”發出的勁力透過腰胯的“抖放”直達四梢。
如打“右崩拳”,右胯只有裹擰至左胯前,兩股內側緊貼在一起,同時抖丹田之力,右拳才能快速順擊出去(所有的拗步都必須這樣做)。
譜雲“順則有力”。
其次“形”要合規矩。
形意拳對於肢體要求“一身備五弓”。手臂曲如“弓”,便於控制(上挑下壓、左右撥拉);
腿部曲如“弓”,膝有彈力,並且能將腳之勁力快速上傳;身曲如“弓”,便於聚氣蓄力。
譜雲:“兩肘不離肋,兩手不離心,出洞入洞緊隨身”,“出手如鋼銼,回手如鉤竿”,這是對上肢的“形”的具體要求。
兩肘出入與肋相摩,利於手臂之功借身力而得發;兩手出入不離心,便於對自身的保護和進攻;
兩手臂透過擰、攢、裹、撕、摩、扒、拉而勁力大增。
至於形意拳的“七疾”、“八要”之規定都是對“形”的具體要求。
只有把“形”做到位才能為下一步的“意”打下堅實的基礎。
意,心意,是指大腦所具有的一定意識指向。形意拳的每招每式都具有較強的攻防意識。
這裡的“意”就是“進攻”,具體說就是“打”,有了這種“打意”,精神會高度集中。
全身大小經絡、氣血、肌肉都會被“意”所控制,一“緊”俱“緊”、一“松”俱“松”,身體的“整”勁得到大大增強。
“意”是一種“能量”。凡見過硬氣功表演的人就會發現,表演者在表演時凝神聚氣大吼一聲,掌到石裂,這是“意、氣、力”的高度統一的結果。
故在形意拳的訓練過程中要始終保持“意”的高度警惕性,即“意”緊。
“意”與“形”要合一。“意”作為“形”的靈魂,有指導、率領“形”的作用。
在練功過程中,“形”的快慢、緊松、收放,都受“意”的控制。
人的行為有時是不受意識所控制的(即下意識)。
比如未受過武術訓練的人,當遇到外界的攻擊時會下意識地躲避,而沒有“進攻”的意識,有時也只是機械的、生硬的、區域性無意識的攔擋。
而練過形意拳的卻不同,形意拳的訓練過程就是把肢體的“無意識”變成“有意識”。
如“炮拳”,在前手臂攔架的同時,後拳快速出擊,“攻”“防”一致。
並且形意拳的“動”是肢體“整體”的“動”(一動百動),功力很大。
“神”是一個人的氣質自然外在的表現,是無數次“形”“意”的訓練達到“質”的飛躍。
攬天地陰陽之氣聚於身,氣度宏偉。
舉手投足達到了“形如流水,勢若潮湧,意充宇宙”的自然狀態。
動作上要做到純以“神”行,練功者必須要有意識地“放大”“意”境,身似龐物,威武不可屈。
這個時候練功者對“形”“意”的要求要做到“松”些,輕輕鬆鬆,坦坦蕩蕩,悠然自得地去練功,進入“拳無拳,意無意,無意之中是真意”的高超境界。
形意拳的修為是一個複雜的過程,不能機械地將“形”、“意”、“神”三者分開練習。
形意拳有“一通無有不通”之理。如“劈拳”,若將劈拳之“形”練至“純熟”,那麼身體的協調性也就出來了。
再把“劈打”之“意”灌入,手臂的起落就是“上挑、下打”。
隨著功力的加深,手臂隨隨便便的“一動”便進入“起也打,落也打,打起打落如水之翻浪”的“神行”境界。
形意拳多以單練為主,很容易將一“形”一“勢”修煉至善至美。
透過科學的方法,堅忍不拔的意志,有分寸的掌握形意拳的“形”、“意”、“神”各個訓練階段的主次,學會融通,循序漸進,直至登堂入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