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絕對不能閒著。
一旦閒著,就會無聊,無聊的時候就會胡思亂想。
自張居正病逝之後,顧青開啟了‘搬銀山’計劃,從而轉移了萬曆帝朱翊鈞的視線,讓他沒辦法閒下來,然後去回想自己的過往。
那時候,被李太后管教著,被馮保和張居正約束著,日子確實是不好過。
萬曆帝朱翊鈞閒下來,享受著皇帝的美好生活的時候,就會想到以前被約束的那段時間。
其實也不僅僅是被約束,而是作為大明帝王的某種意識的覺醒。
萬曆帝朱翊鈞雖然談不上是一位明君,但是他也不笨。
就算是沒有完全繼承他那爺爺嘉靖的政1治手腕和政1治眼光,卻也多少傳承了一點兒皮毛。
不然,萬曆帝能夠穩坐皇位48年?
這可是明朝在位時間最長的帝王!
真要說昏庸,他的兒子朱常洛那是真的比不上他。
史書記載朱常洛在位期間,任用賢臣,革除弊政,積極改革,罷除礦稅、榷稅,撥亂反正,重振朝廷綱紀。
可真要是這樣,他還會僅僅是當了一個月的帝王,就因為吃了臣子送上來的丹藥而暴斃嗎?
一個月的皇帝,就能重振朝廷綱紀了?
說到底,也不過是他的兒子、孫子為了太高自己的身份,為了正統的地位,給他按上去的一點兒美名罷了。
不然,怎麼寫?
所以說,萬曆帝的所作所為,爭議很大,那也是環境使然。
就像是現在。
顧青一招‘禍水東引’,萬曆帝朱翊鈞根本就想不到清算張居正的事情上了。
張居正的三個兒子依然還在當差,他推行的新政,也在申時行的主張之下,進行了一些改革,把套在百官們脖子上的枷鎖,給取掉了。
也只是保留了一部分,不至於全部都給廢除了,然後還會大罵張居正的新政如何如何不好。
最起碼,在這朝堂之上,還有申時行這位張居正的學生,還有顧青這位獨得聖寵的大臣,還有萬曆帝朱翊鈞對張居正不明不白的態度。
便是李植、沈一貫、許國等人,有心想要利用萬曆帝朱翊鈞對張居正的態度,來一場倒1張運動,也是心有餘而力不足。
就比如這一次,御史魏允貞等劾吳兌歷附高拱、張居正,並賄賂馮保金千兩,請萬曆帝朱翊鈞治罪。
萬曆帝朱翊鈞卻直接留中不發,找來了顧青,直接把這摺子遞給了他。
“朕也已經讓人查過了,魏御史之言確有此事。”
說白了。
吳兌早年確實是賄賂過馮保,也確實是依附於高拱和張居正,才有瞭如今總督宣府、大同、山西軍務之權,以及加封太子太保之獎勵,甚至是官進兵部尚書。
而大明朝對於貪官汙吏的態度,那就是不查你的時候,你就是忠臣。
一旦開始調查你的時候,那你絕對就是貪官汙吏!
顧青看完之後,也已經明白萬曆帝朱翊鈞的心思了,開口建言道:“聖上,臣以為,吳尚書確實有罪,但是其戍邊有功。”
“吳尚書鎮守山西之地,多次擊敗賊寇,使得山西之地的百姓們能夠安居樂業。”
“若是隻因為這一條罪,就完全無視了吳尚書之功。”
“便是賞罰不分明,以後,百官們恐怕就難以上進,畢竟,有功之臣未能得到應有之待遇,回寒了他們的心。”
“吳尚書之過錯,又並非是大錯,此行為,也是人之常情。”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
“為求上進,只是走錯了路,但是吳尚書卻又並非是那般阿諛奉承、碌碌無為之人。”
“聖上敲打一番,或許,吳尚書還會對聖上感激涕零。”
“有功之臣也會對聖上更為忠心。”
萬曆帝朱翊鈞似乎很是認同顧青的話,說道:“朕原本也是這個意思。”
“若是對此事不管不顧,或許會縱容那些貪官汙吏,讓他們以為只要是有功於社稷,就能夠為所欲為。”
“若是直接問罪吳尚書,卻又會寒了有功之臣的心。”
“他們在任上為大明兢兢業業,為朕治理一方,使得百姓們能夠安居樂業,也實屬不易。”
萬曆帝朱翊鈞說完,就直接當著顧青的面,給了批覆。
其實,這也不是萬曆帝朱翊鈞在這件事情上搖擺不定,而是故意做給顧青這麼看的。
在萬曆帝朱翊鈞的內心之中,他能夠感受出來,顧青似乎對張居正有一些維護之意。
不過嘛,這也是萬曆帝朱翊鈞更加器重顧青的原因之一。
要知道,當年顧青科舉考試之時,只差最後一狀元之名,就能夠獲得大三元之美名。
但是,萬曆帝朱翊鈞當時定三甲的時候,就受到了馮保的暗示,甚至是也能看出來張居正的意思,那就是要讓他的兒子成為狀元。
所以說,顧青和張居正之間是有一些敵意的。
張居正搶了顧青的狀元之名,搶了他的大三元之名!
這事兒不管是發生在誰的身上,那他都不會好受,肯定會在張居正死後,想辦法給張居正潑汙水。
但是顧青並沒有這麼做,不僅沒有這麼做,還對張居正的新政,對張居正有所維護。
御史魏允貞等劾吳兌歷附張居正這事兒,看起來是彈劾吳兌,實際上,也還是在給張居正潑汙水。
因為吳兌的上進,就是給張居正送好處,就是攀附張居正。
張居正也就有了賣官賣爵、收受賄賂、貪贓枉法等罪責的嫌疑,這要是真查起來,那絕對會拔出蘿蔔帶出泥,最後劍指已經病死的張居正。
所以,萬曆帝朱翊鈞才會把這份摺子留中不發,專門招來顧青,讓他看一看,說一說,最後再當著他的面批覆。
就是要告訴顧青,你只要是把朕哄好了,朕什麼事情都能依著你。
顧青自然也沒有把萬曆帝朱翊鈞當做是一個傻子,能夠為帝48年,能夠在朝堂之上的黨爭日益嚴重之事,還能保證大明關內沒有出現大亂,在自己不親理朝政的情況下,吃喝玩樂四十八年的帝王,就絕對不是一個傻子。
如果你把這樣的人當傻子,那你才是真正的傻子。
顧青認真地回道:“聖上英明!”
萬曆帝朱翊鈞把奏章放在一旁,又似乎是不經意間地提問道:“朝陽,聽聞你正從工部那邊要一些工匠,研究水泥?”
“此物,當真能夠弄出來,可以建造你所描述的那般琉璃高閣?”
六百萬兩白銀被戚繼光和顧青從倭寇島嶼帶回大明,多多少少也是要進一些數目到皇帝的內庫。
萬曆帝朱翊鈞的內庫錢財也就越來越多了。
男人嘛。
有錢就變壞。
萬曆帝朱翊鈞有了錢,就想要乾點兒什麼,和大部分的帝王一樣,有錢就想要修建宮殿,讓自己住的更舒服一些。
所以,他對於顧青當初描述的那個什麼琉璃高閣很感興趣。
採用鋼筋混凝土建造起來的框架,可以承受非常大的大風,再用玻璃作為窗戶,這樣一來,太陽光就能夠照射進去,讓整個房間都非常明亮。
關鍵是,這種牢固的建造方式,可以建造一座九層的高閣。
萬曆帝朱翊鈞就很希望,能夠在皇宮裡面把顧青所說的琉璃高閣建造出來,住進去試一試。
顧青也在淮北皇家造船廠督工回來之後,也確實是在著手準備這一項的研究。
只不過,他的那點兒理科知識,根本就沒辦法直接下手。
煅燒石灰石。
用的是什麼樣的爐子,又該怎麼煅燒,煅燒之後,得到的灰渣,是不是就是水泥灰。
這些他也都不知道。
只能是,先召集一些工匠,然後按照高爐鍊鐵的那種高爐,建造爐子。
保證爐子裡面的溫度非常高,能夠把石頭燒成灰。
水泥也肯定不是隻煅燒石灰石那麼簡單,肯定還有一些其他的原材料加在一起。
至於到底是哪一些材料,顧青不清楚。
不過,可以一個一個去試。
要是不去試,肯定是什麼都搞不出來。
要是去一個一個試了,說不定還真的有機率把水泥灰給燒出來。
面對萬曆帝朱翊鈞的發問,顧青自然是堅定地回道:“聖上,臣看過一些書籍,特別是《天工開物》等書裡面也提到過。”
“臣打算試一試,若是不試一試,肯定是燒不出來的,而試一試,一次不成,那便兩次,兩次不成,那就三次,總有一天,會燒出水泥灰。”
萬曆帝朱翊鈞點了點頭,說道:“嗯,你乃是太祖所賜良臣,朕以為,你一定會成功!”
顧青連忙道:“有聖上吉言,臣相信這水泥灰一定能夠燒出來!”
他也希望能夠快一點把水泥燒出來,早一點兒用上,也能改善一下大明現在的經濟狀況。
雖然他已經算是成功轉移了萬曆帝朱翊鈞的視線,讓他盯著倭寇島嶼上的那座銀山。
但是隨著如今大明海戰的勝利,西洋人又是遠洋作戰,無法對大明形成實質上的威脅,而倭寇也被大明和西洋聯手給打的元氣大傷。
也就相當於是大明直接撿漏,成功佔據了倭寇島嶼上的那座銀山。
計劃已經成功了一大半。
萬曆帝朱翊鈞肯定是又有一些無聊了,必須要想辦法,繼續轉移他的注意力。
等到時間長了,他心中對於張居正的恨意,也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慢慢地被抹平。
所以,為了不讓萬曆帝朱翊鈞無聊,顧青在研製水泥的同時,又開始寫書了。
這也是哄一鬨萬曆帝朱翊鈞的重要技能,不能把這個技能棄之不用啊。
那多浪費!
不過嘛,不能寫武俠類小說,有一本《四大名捕》就夠了,如今書局之中也出現了好幾本,模仿著《四大名捕》寫武俠類小說。
有幾本寫的還像模像樣,談不上多精彩,卻也出現了一些武功和招式等等。
算是開始慢慢地填補《四大名捕》之中所寫的那個江湖,甚至是一經出現了五嶽劍派這個設定。
不得不說,大明時期的文人們,那都是苦讀幾十年,肚子裡面還是有一些墨水的。
顧青開創了武俠的先河之後,不少人都開始跟進,而寫書賺取一些稿費,補貼一下生活,還是非常划算的。
畢竟,他寫的《算學新解》、《貨幣論》和《渾天新解》的專業性實在是太強了,不太好模仿啊!
而《四大名捕》一經問世,便是在這大明萬曆年間,直接掀起了一股武俠風。
特別是那句‘俠之大者,為國為民’,已經被讀書人奉為圭皋!
而這種和《水滸傳》差不多,看起來似乎是歷史上的某一個時期,實際上,歷史上從未有過這等事情,寫起來,似乎也比較得心應手。
畢竟,讀書人也都是飽讀史書,對於每一個時期的歷史,瞭解的都比較深刻。
便是《水滸傳》,那也是半真半假!
梁山泊上沒有一百零八好漢,武松也不可能醉酒打虎。
所以,完全可以找一個自己最喜歡的時期,最喜歡的一些歷史名人,來寫出一本波瀾壯闊的武俠小說。
最關鍵的是,能賣錢啊!
讀書人寫書,又不是真的經商,怎麼能說是從商而與民爭利呢?
再說了。
普通老百姓也不識字,根本就不會買書看,故此,怎麼能說是與民爭利呢?
法1無1禁1止1即1自1由!
大明律上也沒有寫出來,讀書人不得寫書賣書!
所以,這段時間,各種型別的武俠小說,充斥著書局的書架上,也都是良莠不齊,只有兩本,可以稱得上是精品,能夠讓讀書人買來看一看。
顧青拿出了被鎖起來的一個本子,上面則是用簡易數字,寫出來的密碼本。
沒辦法,這種記錄才不會被人看明白,成為了一個把柄。
便是有人真的來偷偷開啟他的箱子,找到了這個密碼本,也只會當做他無聊寫出來的簡易數字罷了。
這個密碼本自然是顧青所寫的一本人生規劃書。
上面寫著的都是他應該做什麼,以及萬曆十五年這本書上的一些內容。
還有他還能記得的天啟年、崇禎年的一些大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