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懷瑾的營帳內,燭光搖曳,氣氛凝重。他高坐在主位上,面色嚴肅,目光深沉,一眾將領分坐兩側。
“諸位,蒼梧國派使臣前來議和,此事你們怎麼看?”楚懷瑾率先打破沉默,聲音沉穩有力。
顧雲崢拱手說道:“陛下,蒼梧國此番求和,或許只是權宜之計。他們之前挑起戰火,如今見勢不妙才求和,恐非真心。”他的臉上刻著歲月的痕跡,眼神中透露出對蒼梧國的不信任。
另一位將領緊接著說道:“陛下,末將認為不可輕信。戰爭已進行至此,我軍佔據優勢,不如一鼓作氣,徹底擊敗蒼梧,永絕後患。”他神情激昂,雙手握拳,顯得鬥志昂揚。
這時,蘇鬱之微微皺眉,沉思片刻後說道:“陛下,雖說我軍形勢有利,但繼續征戰,我軍也會有不小的傷亡和損耗。若蒼梧國的議和條件合適,能換來長久和平,也未嘗不可。”
眾人紛紛發表自已的看法,營帳內頓時議論紛紛,聲音此起彼伏。有的將領堅決主戰,有的則傾向於議和,各抒已見,互不相讓。
楚懷瑾靜靜地聽著眾人的爭論,手指輕輕敲擊著桌面,陷入沉思。他的目光在將領們身上掃過,思考著每一種觀點的利弊。
過了許久,楚懷瑾抬起手,示意眾人安靜。“諸位所言,皆有其理。但我們需權衡利弊,既要考慮當下戰局,也要為百姓著想,為國家的長遠安定謀劃。”他的聲音堅定而威嚴,讓在場的將領們都安靜下來,等待他的最終決策。
楚懷瑾再次召見了劉大人,他正襟危坐於案前,面色冷峻,目光深邃而犀利,雙手交疊放在桌上,手指無意識地輕輕敲擊著桌面,發出細微而有節奏的聲響。
劉大人被侍衛引入營帳,他的步伐略顯沉重,神色緊張而又充滿期待。進入營帳後,劉大人連忙躬身行禮,聲音略帶顫抖地說道:“拜見大楚陛下。”
楚懷瑾微微抬眼,目光掃過劉大人,冷冷地說道:“免禮。”
劉大人直起身來,不敢直視楚懷瑾的目光,低垂著頭,雙手緊張地握在一起。
楚懷瑾沉默片刻,打破了這令人壓抑的寂靜,“蒼梧國的議和條件,朕已仔細思量。”他的聲音低沉而有力,在營帳內迴盪。
劉大人聞言,心中一緊,抬起頭看向楚懷瑾,眼神中充滿了急切和不安。
楚懷瑾目光如電,緊緊盯著劉大人,接著說道:“朕可以同意議和,但蒼梧國必須割讓部分領土,且每年的貢賦不得有誤。”
劉大人臉色瞬間變得煞白,額頭上冒出了細密的汗珠。他嘴唇微微顫抖,想要開口說些什麼,但又似乎被楚懷瑾的威嚴所震懾。
楚懷瑾站起身來,一步一步走到劉大人面前,“這是朕的底線,若蒼梧國不同意,那這場戰爭便繼續下去。”他的聲音如雷霆般在劉大人耳邊炸響。
劉大人身子微微一顫,咬了咬牙,最終還是艱難地說道:“陛下,容我回稟吾王,再做定奪。”
楚懷瑾冷哼一聲,“好,你速去速回。”
劉大人再次行禮,然後在侍衛的帶領下,匆匆離開了營帳。
劉大人帶著沉重的心情,登上了返程的馬車。車伕一聲吆喝,馬車便在崎嶇的道路上疾馳起來。
車內的劉大人臉色陰沉,眉頭緊鎖。他的目光時不時望向車窗外,那飛逝而過的景色絲毫無法引起他的注意。馬車的顛簸讓他的身體不斷晃動,但他的心卻早已飛回了蒼梧軍營。
終於,馬車抵達了蒼梧軍營。劉大人不等馬車停穩,便匆匆跳下,徑直朝著將領的營帳走去。
蒼梧將領早已在營帳內焦急地等候,看到劉大人歸來,連忙起身相迎。
“劉大人,情況如何?”將領急切地問道。
劉大人嘆了口氣,緩緩說道:“楚懷瑾同意議和,但提出了苛刻的條件。”
將領的臉色瞬間變得凝重,“什麼條件?”
劉大人坐了下來,喝了一口水,平復了一下心情,說道:“他要求我們蒼梧國割讓部分領土,並且每年的貢賦不得有誤。”
將領聽後,猛地一拍桌子,怒聲道:“這楚懷瑾簡直欺人太甚!”
劉大人搖搖頭,“將軍,先莫要衝動。此事還需從長計議。”
將領來回踱步,沉思片刻後說道:“劉大人,你覺得我們該如何是好?”
劉大人思索片刻,“我看,還是先將此事告知國王,請國王定奪。”
將領點頭表示同意。
於是,劉大人立刻鋪開信紙,提起筆來。他的筆觸沉重而急切,將楚懷瑾的要求一一詳細地寫在信中。
“吾王陛下,臣此次前往大楚軍營議和,楚懷瑾雖同意和談,但提出蒼梧國需割讓部分領土,且每年按時繳納足額貢賦,不得有誤。此事關乎重大,還望陛下聖裁……”
寫完後,劉大人將信仔細裝好,密封妥當。隨後,他叫來一名親信,將這封加急書信交給他,叮囑道:“務必以最快的速度送達王宮,不得有誤!”
親信接過書信,轉身策馬而去,揚起一陣塵土。
蒼梧國王正坐在王宮的書房中,處理著政務。陽光透過窗戶的縫隙,灑在堆滿奏摺的書桌上。
突然,一名內侍匆匆忙忙地走進來,躬身行禮道:“陛下,加急書信到了。”國王放下手中的筆,神色凝重地接過書信。
他展開信紙,目光快速掃過上面的文字。當看到楚懷瑾提出的苛刻條件時,國王的臉色瞬間變得通紅,憤怒瞬間充斥了他的雙眼。
“可惡的楚懷瑾!竟如此獅子大開口,欺我蒼梧國至此!”國王猛地將書信拍在桌上,站起身來,雙手顫抖著。他在書房中來回踱步,胸膛劇烈起伏,憤怒的氣息彷彿要將整個房間填滿。
“朕的江山,怎能輕易割讓!這簡直是奇恥大辱!”國王大聲怒吼著,聲音在書房中迴盪。一旁的內侍們嚇得紛紛低下頭,不敢出聲。
然而,片刻之後,國王像是洩了氣的皮球一般,緩緩坐回椅子上。他的憤怒漸漸消退,取而代之的是深深的無奈和憂慮。
國王重新拿起那封書信,目光再次掃過那些字眼,心中開始權衡利弊。他想到了戰場上的慘烈,想到了百姓們的苦難,想到了國家的未來。
良久,國王長嘆一口氣,聲音變得低沉而沙啞:“罷了,為了蒼梧的百姓,為了國家的安寧,朕……同意。”
他的眼神中充滿了痛苦和不捨,但更多的是一份為了大局的堅定。此時的書房,陷入了一片沉重的寂靜之中。
最終,雙方達成了議和協議,這場殘酷的戰爭暫時畫上了句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