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66章 大楚宮廷風雲

大楚國宮中,皇太后垂簾聽政已三月有餘,皇上楚懷瑾仍在前線。朝堂之上,珠簾之後,皇太后神色莊重,目光威嚴地掃視著殿下的群臣。

大臣們心中各有思量,有人認為皇太后此舉是形勢所迫,是為了穩定朝局;也有人暗自揣測皇太后是否會藉此機會長期把控朝政。

一日朝會,在朝會的大殿上,氣氛凝重而壓抑。群臣們分列兩排,恭敬地站在下方,目光時不時投向珠簾後的皇太后。

一位德高望重的老臣率先邁出一步,他神色嚴肅,拱手彎腰,聲音洪亮但帶著一絲敬畏說道:“皇太后,臣有一言,不知當講不當講。”

皇太后微微點頭,示意他繼續說下去。

老臣深吸一口氣,說道:“如今皇上親赴前線,戰事膠著,國內政務繁多。皇太后雖心懷天下,垂簾聽政以保穩定,但此舉恐非長久之計。還望太后早做打算,待皇上歸來,歸還大政,以安民心。”他的話語在大殿中迴盪,其他大臣們有的微微點頭表示贊同,有的則神色緊張,觀察著皇太后的反應。

這時,另一位大臣也站了出來,他的額頭佈滿汗珠,緊張地說道:“太后,老臣以為,如今民間對此事議論紛紛,各種傳言四起。若太后長期垂簾聽政,只怕會引起不必要的動盪和猜測,對朝廷的威望也有所影響啊。”

緊接著,又有一位年輕氣盛的大臣挺身而出,他的聲音激昂:“太后,臣認為應當儘快還政於皇上。皇上乃大楚之主,當此戰亂之時,更應讓皇上親自決策,以振軍心,定民心!”

群臣們紛紛交頭接耳,大殿內頓時一片嗡嗡聲。

皇太后坐在珠簾後,臉色逐漸陰沉,她猛地一拍扶手,怒喝道:“放肆!本宮所為皆是為了大楚的江山社稷,爾等如此逼迫,是何居心?”

群臣們頓時噤若寒蟬,整個大殿瞬間安靜下來,靜得彷彿能聽見眾人緊張的心跳聲。

與此同時,在歸雁城的營帳中,楚懷瑾正與幾位將領圍在一張簡陋的地圖前,商討著作戰計劃。夕陽的餘暉透過營帳的縫隙灑在他們身上,勾勒出一道道金色的輪廓。

突然,一名士兵急匆匆地闖入營帳,單膝跪地,雙手抱拳,聲音急促地說道:“皇上,宮中傳來急信。”

楚懷瑾聞言,眉頭一皺,停下手中的動作,伸手接過信件。他的眼神瞬間變得凝重,快速展開信紙瀏覽起來。

隨著閱讀的深入,楚懷瑾的臉色愈發陰沉,握著信紙的手不自覺地微微顫抖。他的目光從信紙上移開,望向遠方,彷彿能透過營帳看到千里之外的宮廷。

將領們察覺到楚懷瑾的異樣,紛紛停下討論,目光關切地看向他。

楚懷瑾深吸一口氣,緩緩說道:“皇太后垂簾聽政已三月有餘。”

營帳內瞬間陷入一片寂靜,只有偶爾吹過的風聲和營帳外士兵操練的聲音隱隱傳來。

楚懷瑾來回踱步,心中思緒萬千。他時而停下,目光落在那張作戰地圖上,似乎在思考著這突如其來的訊息會給前線戰事和國內局勢帶來怎樣的影響。

“皇上,此事......”一位將領欲言又止。

楚懷瑾抬手製止了他,繼續沉浸在自已的思考中。他的眼神中透露出擔憂和焦慮,喃喃自語道:“皇太后此舉,不知是福是禍。”

夕陽漸漸西沉,營帳內的光線逐漸黯淡,楚懷瑾的身影在昏暗中顯得愈發沉重和孤獨。

而在宮中,皇太后也面臨著各方的壓力。一些皇親國戚紛紛前來勸說,讓她儘早結束垂簾聽政。

群臣們表面上是對皇太后垂簾聽政的事不滿,實際上是皇上已出征三月有餘,卻一直不見回宮的訊息,宮中不免有些有心之人。

在這看似團結一心的朝堂之下,其實早已暗潮湧動。一些心懷叵測的大臣們,表面上對皇太后恭恭敬敬,私下裡卻在謀劃著自已的利益。他們趁著皇上不在宮中,試圖拉攏各方勢力,為自已謀取更多的權力和財富。

其中,有一位名叫李尚書的大臣,他平日裡看似忠心耿耿,實則野心勃勃。在自已的府中,他秘密召集了一些親信。

“諸位,如今皇上久未回宮,皇太后垂簾聽政,這正是我們的機會。”李尚書眯著眼睛,眼中閃爍著狡黠的光芒。

“大人,您的意思是......”一名親信小心翼翼地問道。

李尚書冷笑一聲:“哼,我們要趁著這個時機,擴大自已的勢力,等皇上回宮,我們便能佔據有利地位。”

而在另一邊,還有幾位大臣也在暗中勾結。他們在酒樓的雅間裡,低聲商議著如何在這混亂的局勢中渾水摸魚。

“這次一定要抓住機會,不能再錯過了。”

“對,只要我們聯手,必定能有所作為。”

宮中的這些小動作,皇太后並非一無所知。她在宮中安插了自已的眼線,時刻關注著這些人的動向。

“太后,李尚書等人近日行動頻繁,恐怕有所圖謀。”一名宮女向皇太后稟報。

皇太后微微眯起眼睛,冷冷地說道:“他們若敢輕舉妄動,本宮定不輕饒。”

與此同時,前線的楚懷瑾還在為戰事憂心忡忡,對宮中的這些陰謀詭計毫無察覺。

皇太后心中煩悶,對身邊的侍女說道:“這些人只知計較個人得失,哪懂得國家如今的艱難處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