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尚頷首,沉聲道:“備馬,”
一旁的牙將嚴銳應聲退下,片刻後,堂外有戰馬嘶鳴聲起。
呂尚整了整衣襟,大步跨出內堂。
堂前,嚴銳牽馬而來,見呂尚後,低聲道:“使君,馬已備好,末將隨您同去,”
呂尚點了點頭,翻身上馬,道:“走,”
嚴銳、王威緊隨其後,三人一同出府。
涼州總管府與刺史府僅隔兩條街巷,馬蹄踏過街面,發出篤篤聲響。
到了總管府門前,門吏當即上前,呂尚翻身下馬,將韁繩遞與嚴銳,抬步就往裡走。
穿過兩重院落後,就見正廳外立著數名幕僚,皆是神色凝重。為首一人年過五旬,身著紫袍,面容剛毅,正是涼州總管賀婁子幹。
“飛熊來了,”
賀婁子幹轉過身,目光落在呂尚身上,語氣沉凝,道:“坐,”
呂尚依言落座,目光掃過案上攤開的西北輿圖,心頭一動。
“飛熊,事勢危迫啊!”
在呂尚落座後,賀婁子幹長嘆了口氣,道:“適才,秦州總管府傳來急報,隴右諸羌叛反,”
“鍾羌、宕昌羌起兵作亂,在臨洮谷焚了驛道,掠走官倉糧草八千石,”
呂尚蹙眉,道:“什麼?隴右的羌人,竟然反了?”
“是啊,誰能想到,隴右諸羌,竟在這時反了,”
賀婁子幹幽幽道:“真是多事之秋,先有河西四州,雜胡擾邊,後是隴右諸羌,寇亂為禍,”
“你也知道隴右的緊要,隴右若亂,必會波及河西。河西隴右,河隴一體,唇齒相依,一旦隴道中絕,則河西孤懸,西北糜沸。”
所謂河隴,既河西與隴右的合稱,自漢以來,河隴就是中原屏藩,西御胡虜,東衛關輔,戰略意義極為重要。
也是因河隴的戰略位置之重,天子楊堅在肇基之後,在河隴分設倆大總管府,以涼州總管府治河西,秦州總管府治隴右。
其中,第一任涼州總管是天子楊堅異母弟衛王楊爽,第一任秦州總管是天子楊堅的姐夫安豐郡公竇榮定,都是楊堅最依為心腹者。
“隴右諸羌,”
呂尚沉吟片刻,道:“總管,你不覺得,這隴右羌叛的時機,有些太巧了麼,”
“嗯?”
賀婁子幹端起案上涼茶,輕聲道:“你,覺得其中有蹊蹺?”
呂尚道:“雜胡在河西造勢,羌人在隴右作亂,這一前一後,怎麼看,都像是事先約好的,”
賀婁子幹眉心緊擰,道:“難道,這倆方有了勾連?”
呂尚輕嘆,道:“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即便只是巧合,咱們也要做最壞的打算,”
賀婁子幹想了想,頷首道:“你說的沒錯,若真有勾連,那就不是小禍了,”
“飛熊,隴右一日不平,河西一日難安,尤其是天子南征在即,我西北絕不能在這個時候拖朝廷的後腿。隴右羌亂,必須速定。”
“我有意讓你領涼州府兵,馳援秦州,協助秦州總管府,鎮壓隴右諸羌。”
涼州總管府與秦州總管府,雖都是大隋的總管府,但涼州外接突厥與吐谷渾,是重兵駐紮之地。
與涼州總管府相比,秦州雖亦是邊州,卻臨近關中,與京畿相近,邊患較少,武備遠不如涼州。
所以,面對諸羌寇亂,僅憑秦州總管府的府兵很難速定,只有從涼州處調兵,才能迅速平定羌亂。
而賀婁子幹讓呂尚領兵,也是知道呂尚的本事,更知道他徵北時的赫赫武功,認為以呂尚武力,能鎮壓諸羌之亂。
要知道,羌人自漢初就時服時叛,後漢以降,羌人叛亂更是愈演愈烈,其歷經倆漢、魏晉,仍能稱雄西陲,勢力之強可想而知。
如此勢力叛反,非大將領兵征討,不能定亂。
呂尚輕聲道:“總管,馳援隴右可以,但河西防線不能有失,我若領兵東出,涼州的防務怎麼辦?”
賀婁子幹沉聲道:“這點你放心,你走之後,涼州軍務由我署理,有我坐鎮涼州,定保河西無虞。”
呂尚起身抱拳,道:“既如此,我這就回府點兵,即刻率軍東出馳援秦州,”
有賀婁子幹署理涼州軍務,呂尚自然可以放心河西防線。
天子楊堅之所以對賀婁子幹委以重任,讓其為涼州總管,掌一方軍政,除了賀婁子幹忠謹,值得信任之外,也是因其確實是將才。
也許賀婁子乾沒有隋唐十八條好漢那樣的顯赫聲名,但論起守土御邊的能耐,賀婁子幹在大隋名將之中也是能排得上號的。
賀婁子幹抬手,道:“去吧,兵貴神速,”
呂尚轉身出了總管府,嚴銳牽馬候在門外。見呂尚出來,嚴銳上前一步,道:“使君,是否即刻回府?”
“不必回府,”
呂尚上馬之後,道:“直奔西校場,傳我將令,點選府中銳士三千,半個時辰內集結待命,”
嚴銳轟然應道:“末將領命!”
在嚴銳走後,呂尚端坐馬上,抬眼望向西邊。
天邊流雲漫卷,日光透過雲層灑下,落在涼州城頭的垛口上,泛著一層淡淡的金芒。
呂尚雙目微眯,似有流光在眼底轉了轉,望向半空時,瞳孔映出常人無法得見的景象。
涼州城上空,一團厚重的黃氣猶如華蓋般鋪開,這是州府安穩,朝廷威權猶在,民心尚固之兆。
黃氣邊緣,隱隱有幾縷灰黑氣流纏繞,那是河西雜胡擾邊的戾氣。
戾氣雖纏繞黃氣,但黃氣厚重凝實,任由灰黑戾氣襲擾,就是撼不動黃氣根基。
見這氣色後,呂尚暗暗點頭,有賀婁子乾坐鎮涼州,政令通達,軍心穩固,百姓安堵,河西自是無虞。
“走,”
呂尚策馬,行至西校場,遠遠就見旌旗獵獵。
校場之內,三千銳士已列陣完畢,甲冑在日光下泛著冷光,蕭、嚴、霍、凌四大牙將立於方陣前列。
“披甲、帶糧、備箭!”
呂尚執鞭入場,在軍陣之前,朗聲道:“半個時辰後,準時開拔!”
“喏!”
三千銳士齊聲應和。
隨後,鼓聲震徹西校場,三千銳士聞鼓而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