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56章 暗潮湧動,內憂外患

李世民坐在龍椅上,雙眼微閉,思緒如潮水般翻湧。他一手平定了西域,另一手穩固了邊疆,但他心中清楚,自已面對的不僅是外部的敵人,還有朝堂上的那些暗流。尤其是李淵的老臣們,他們在自已母國的朝堂中積重難返的權力與影響力,彷彿一股看不見的風暴,隨時可能將大唐政權拉入新的混亂之中。

內憂外患,讓李世民的心頭壓力日增。他眼下已經無暇顧及具體的戰爭,但更大的一場鬥爭已經悄然來臨——如何徹底肅清國內的權臣勢力,確保大唐的穩定與持久。

與此同時,朝中大臣中,隨著李世民的權力不斷加強,也開始有人心生不滿。最為顯著的,是當時大唐的名臣房玄齡和魏徵。這兩人是李世民早期的重要謀士,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漸漸顯露出不同的態度。房玄齡多次向李世民提出,應該更注重長遠治理,確保大唐能夠在政治體制上更加穩固,減少帝王權力過度集中的風險。魏徵則一度提出,李世民應當更加關注民生問題,減少賦稅,以求獲得百姓的支援,免除地方豪強的滋生。

這些建議乍一聽似乎並無不妥,但李世民心中卻感到一絲隱憂。房玄齡和魏徵的勸諫雖有理,但在他眼中,這無疑是對他權力的質疑。權力之爭從來不是單純的對錯,而是複雜的政治博弈。若不及時遏制住這種質疑,權力的根基可能會逐漸動搖。

在這重重壓力下,李世民召集了房玄齡、魏徵、杜如晦等幾位重臣,密謀如何平衡朝堂的力量。氣氛在宮中變得愈加沉重,李世民對他們說道:“朝中大臣,個個胸懷抱負,智勇雙全。然,若我大唐要有穩定的政權,豈能容得下心思不純的人?”

魏徵心領神會,低頭沉默片刻,然後抬起頭,緩緩道:“陛下,魏某並非質疑您的決策,而是擔心,朝中若是沒有足夠的制衡,便會有人以權謀私,造成大唐百年基業的動搖。”

李世民的目光一寒,沉聲道:“制衡?權臣太過,朝堂上便無能人。可若我太過放任,豈不是被奸臣所害?正所謂君王之道,不僅要得民心,也要掌控大權!”

杜如晦這時開口道:“陛下深慮,魏公之言不無道理。臣以為,太多的權臣並非完全無益,不如適當保留部分實權,策馬揚鞭,力求平衡。若只依賴一方力量,朝堂便失了理智。”

李世民凝視著他們,心中陷入深思。雖然魏徵與杜如晦的建議看似合情合理,但李世民的內心卻充滿了戒備。他知道,真正能夠支配朝堂的,始終是擁有足夠權力的皇帝。而在這個大唐的時局中,任何一次錯失的機會,都有可能導致權力的轉移。

“我明白你們的意思。”李世民終於沉聲說道,“你們所言並非無理,但這些事務,需要權力來主導。作為皇帝,我心中已有決定。朝中能臣,始終應當是我的左右臂膀,若他們有所圖謀,也該早日揭露。”

眾人都默然不語,李世民便揮手讓他們退下,自已獨自一人沉浸在了內心的沉思中。顯然,朝堂上的鬥爭,遠比外面的戰爭更加錯綜複雜。此刻的大唐,雖有強大的國力,卻也有不小的隱患。這些隱患若不及時清除,遲早會像瘤子般蔓延,威脅到李世民的統治。

與此同時,李世民還收到了一個來自突厥的訊息。突厥的可汗,不僅沒有被完全消滅,反而在深山之中重整旗鼓,準備東山再起。這個訊息如同一顆定時炸彈,迫使李世民不得不再次轉向邊疆。西域的局勢逐漸恢復平穩,但突厥卻悄悄復興了。李世民內心一震,這突厥的崛起,若不能及時撲滅,將成為後患無窮的麻煩。

李世民與左右謀士討論後,決定再度派遣秦叔寶、程咬金和尉遲恭等精銳將領,向突厥發起強烈反擊。而此次與突厥的戰鬥,李世民沒有再打算進行長時間的消耗戰,而是計劃一次徹底的圍剿,要在突厥未完全恢復之前,將其一舉打垮。

於是,大唐的軍隊再次集結,劍拔弩張。而在李世民心中,這場戰鬥不僅關乎突厥的覆滅,還關乎著他自已的政權能否在這場風雲變幻的局面中保持平衡。

李世民再次挺身而出,心中充滿決絕。突厥的勢力雖強,但與大唐比起來,依然不堪一擊。只是,這場外戰的背後,李世民深知,內政的紛爭和那些不滿的權臣,才是最難攻克的敵人。

他明白,只有統一內外,才能讓大唐屹立不倒。

4o min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