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二百二十八章 歷朝播州爭霸地,烽火叛亂

浪子江湖笑狂沙

幾不斷。

咱們先介紹一下“播州山區”,巴蜀邊境、黔貴陽地域的播州地域,播州位於四川川南川東與貴州的貴州地域、重慶府三界地域,山脈眾多,峰巒疊嶂,山川險要,廣袤二千餘里地,素有“九山一水一分田”,三十多個少數民族,人口達近百萬,多數為“少數民族”.

從唐代到明朝,播州土司,承前啟後,開採銀礦,用武力向北與雲南朩氏土司爭奪金礦、鹽礦,興修水利,發展農牧業及手工業、商貿業。

播州土司,祖祖輩輩,積極向朝廷捐餉銀、戰馬,多次派士兵幫助朝廷征戰,成為川貴四大土司之首領。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播州歸屬於貴州遵義管轄之地,為夜郎東北小君長國“鱉國”之地。

秦始皇統一全國後,推行郡縣制,以“鱉國”地置“鄨縣”,今縣地屬鄨縣隸“巴山郡”。

漢武帝建元六年,唐蒙出使“夜郎國”置犍為郡首,縣地隨鄨縣歸犍為郡府,實際是州長制度,郡府治初在鄨,在今遵義縣西境的龍崗古城。

漢元光五年,行政治所遷入川南屬滬州州府制。元鼎六年,置牂柯郡,鄨縣劃歸“牂柯郡王”制。

三國時期,鄨縣仍屬牂柯郡。一直到了東晉朝永嘉五年,牂柯郡分裂為牂柯、夜郎、平夷三郡之地,屬縣府制,今縣地隨鄨縣劃屬“平夷郡”,同時川南地區,歸入蜀漢郡。

東晉鹹安元年,改平夷郡為平蠻郡,今縣地歸屬依舊州。大隋王朝開皇初年,以烏江北岸地域置牂柯縣,今縣地歸屬川南滬州。

唐武德三年,改牂柯縣為建安縣,領屬今縣之地。唐貞觀九年,以隋代牂柯郡的延江烏江北岸地置“郞州郡”,增加川南的恭水、高山、貢山、柯盈、邪施、釋燕、瀘州、自貢七縣一府。

貞觀十三年,以原貴陽府、郞州府、滬州縣之地統一劃置到“播州郡”,重回歸州府制,復置恭水等六縣隸屬之,將川南自貢部分山區歸納了進去,從此播州地區屬唐朝直接管理的“經略州郡府”一統,隸黔中採訪使,朝廷派“流官治理”,五年一換,可以留任、連任,所轄七縣一府,境域遵義縣、紅花崗、匯川及綏陽縣、桐梓縣、川南之地,這就是歷史上第一次出現“播州地域”定位之名諱。播州境域後來大為擴充套件,唐貞觀十四年,更名恭水為羅蒙,高山為舍月,貢山為湖江,柯盈為帶水,邪施為羅為,釋燕為胡刀。唐貞觀十六年改羅蒙縣為遵義縣,遵義縣名由此始。遵義之名,一說出自《尚書·洪範》“無偏無陂,遵王之義,土司為尊,族權尊姓,以屬民族,地方自治也!”言當遵循先王之正義,以治民也。一說源於東漢公孫述稱王於四川,牂柯郡大姓功曹謝暹反對,遣使遠道投奔中央政權漢光武帝被封為義郞,有遵循“義郞”作為擁護中央王朝之意。

坊間多從前者說。天寶元年,改播州府為播川郡,州制。乾元元年,復置播州州府,領今遵義、帶水、芙蓉3縣。今遵義縣包含有唐帶水縣和當時遵義縣部分地域。

唐大曆五年,羅榮入播。唐乾符三年,武威衛將軍楊端入播州,楊氏從此世世代代據守播州,一至到明萬曆二十八年,直到楊應龍任都指揮使銜,副三品,後改任為播州宣慰司使,錦衣衛正三品,其驕橫跋扈,作惡多端,直到“播州叛亂”平息,才算結束,這是後話,暫且不提。

後唐長興元年,遵義縣地屬後蜀,州府重慶。後晉高祖時,遵義縣地屬楚。後周顯德六年,遵義縣地屬後周。

大觀二年,置遵義軍,時遵義縣屬之。宣和三年,廢遵義縣,隸南平軍。端平三年,今縣地設播川縣隸南平軍。嘉熙三年設播州,以播川縣為州治。

宋朝大觀二年,首領楊光榮、楊文貴各獻其地附宋,分別置播州和遵義軍,遵義縣屬遵義軍,同隸夔州路。宋朝宣和三年廢播州為城,隸南平軍;廢遵義為砦,隸珍州。嘉熙三年復設播州安撫司,以播川縣為州治。鹹淳末,播州領播川、樂源、綏陽3縣,隸夔州路,今縣地時為播川縣。

元朝元世祖忽必烈下詔招撫播州。元朝至元十四年,楊邦憲以播州、珍州、南平軍地降,仍置播州安撫司,以楊邦憲為紹慶、珍州、南平等處宣撫司充播州安撫使。楊邦憲卒,子漢英襲職,賜名楊賽因不花。

元朝二十八年升為播州宣撫史司,隸屬於四川行省。次年以赴京取道湖廣為便,改名隸湖廣行省。宣撫司統轄黃平府、南平、綦江、珍州、思寧、舊州、草塘等十九個長官司和二十二諸苗族、瑤族、彝族山寨,轄制方圓二千里山區。

明洪武五年初,改播州軍民都鎮撫司為播州長官使司,制地為播州長官司地。

明朝在與各少數民族的關係上曾勝極一時。明成祖朱元璋時朝,北破元裔,南併入安南國,又招致南洋諸國列藩王制度,然而萬曆中期以後,日漸衰敗,地方少數民族勢力替代行政,邊疆多事,常有叛亂,爭端不斷,漢人與當地少數民族衝突,此起彼伏,特別是與西南貴州、巴蜀諸土司間爭奪礦產、奴隸、財富的戰爭,更是持久不斷,年年發生,。

“土司”專權,來源於元代,元朝對於西南苗瑤彝裔部落之內附者,皆受其長為宣慰司、宣撫司等官職,土司之名由此而來,明朝繼承元朝之制,明洪武十五年,明太祖在雲南設立布政使司,永樂十一年明成祖在貴州設立布政使司。在布政使之下,根據少數民族地區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特點,採取了不同的統治措施,在落後地區保留了元朝的土司制度,任命當地少數民族的上層人物作土官進行統治。

苗裔部落歸屬大明王朝以後,年貢方物與馬匹,開採金、銀、銅、鐵諸礦產,年年進貢,中央授予財政、軍事、管轄權利。貴州、巴蜀諸土司,勢力的強盛,引起明朝地方官吏的猜忌。

洪武十六年,明朝貴州都指揮使馬煜,欲邀邊功,藉故裸撻奢香進行挑釁,準備征伐。“貴州土司奢香”以國家統一安定為重,翌年晉京控告,並願效力開發西南邊疆,世世保境,安民護邊。

明太祖朱元璋乃召回馬煜治罪,封賜奢香夫人。於是她乃率眾開通了東自偏橋西達烏撒等地的古驛道,立龍場九驛,進一步密切了貴州與中央王朝的聯絡,且使偏僻的黔西北地區逐漸得到開發,明朝廷定每歲輸賦三萬石。明末萬曆、天啟、崇禎年間,四川永寧宣撫使奢崇明叛亂,攻佔重慶、遵義,水西宣慰同知安邦彥,誘挾宣慰使安位響應,攻佔畢節、安順、貴陽及雲南沾益(今宣威),殺明貴州巡撫王三善,明王朝調聚川、滇、黔大兵進軍水西,播州安撫司楊獻,率播州軍民進行巢滅,擴張了播州楊氏勢力,治府設於遵義改為宣撫司,播州土司的行政中心,其屬民多以仡佬族、苗族為主。

“貴州海龍屯”曾是宋、元、明三朝時期,播州歷代楊氏土司行政地,播州第29代世襲土司“楊應龍反叛朝廷”之舉,初期被輕視,朝廷所派遣漢人官員,多數被其收買,由於播州介於川、貴之間,遠於王化,山川深阻,地勢險要,方圓二千里,為西南夷中之最大者,民悍,而財富甲於西南。

萬曆十年,賜楊應龍都指揮使銜,將軍之職,錦衣衛指揮使之職,後為播州宣慰司使,驕橫跋扈,作惡多端,並於萬曆十七年公開作亂。

當時明朝廷,皇帝不朝,朝堂空虛,如同空中樓閣,閹黨不務政事,胡作非為,忠臣良將,受誣陷害,多入冤案,枉死天涯,有才之將,少知又少,其良將忠臣,有者都調任於山海關、錦州一帶,主要防禦關外野人女真八旗。對楊應龍之亂舉棋不定,未採取有力對策。

因此應龍本人一面嚮明朝佯稱出人出錢以抵罪贖罪,一面又引苗兵攻入四川、貴州、湖廣的數十個州府,搜戮居民,姦淫擄掠,攻城掠地。

咱們話續前文,四川巡撫王繼光率領的左路進軍到川貴邊界,先鋒營將領永年老伯爵王偉、上官雲、歐陽山、護衛長張臂熊三個營,先後抵達黔北婁山關下。

永年老伯爵王偉當時是左營都統領,前行與手下上官雲、歐陽山,直達婁山關下,進兵攻城,什麼攻城車、攻城梯、投石機械,使用盡力,攻一次,失敗一次,可是山高關險,峭壁懸崖,難攻易守。

此時四川境內大巴山區成都府、自貢、宜賓、瀘州、重慶府,兵力空虛,無有防範。

播州土司楊應龍早已經知道四川巡撫王繼光出兵婁山關。於是楊應龍調動十萬精兵,重壓貴陽府與婁山關兩個方向防禦,並五路輕出少數民族苗瑤彝族奇兵,調動手下苗瑤主力兵團,翻山越嶺,繞道進入四川境內,兵分五路進攻內江、自貢、宜賓和瀘州,出奇兵攻擊重慶府。

萬曆二十一年春二月初,四川巡撫王繼光後背受敵,重慶府危急,於是兵分兩路馳援至重慶府,先路總兵劉承嗣、參將郭成,各道並進,收復失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