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剌入侵與明英宗的被俘
正統十四年(1449)八月,在太監王振的慫恿下,二十三歲的朱祁鎮御駕親征,結果在土木堡被蒙古瓦剌部擊潰,自已也做了俘虜。
對於被俘的情形,明朝史書的記載是:八月十五日,面對著洶湧而來的蒙古騎兵,朱祁鎮席地面南而坐,絲毫不懼,雖刀箭不能侵。一時之間,蒙古騎兵都驚歎為神。蒙古一方的記載則是,朱祁鎮躲在“坑”中——也就是地窖,被蒙古士兵拽了出來,其身邊的宦官、虎賁、文臣,都被箭雨射的如同刺蝟一般。想他若席地而坐,不死才怪,因此蒙古一方的記載更為可靠。
朱祁鎮被拽出來後,蒙古士兵急火火地剝去他的衣甲時,發現他衣著華麗,與眾不同。蒙古士兵知道這是個大人物,趕緊報告給也先弟弟伯顏帖木兒。八月十六日,錦衣衛校尉袁彬遙遙看見一群蒙古人在高崗之上圍著朱祁鎮,皇帝坐在地上,狼狽不堪,他不禁心中一悲,嚎啕大哭。這哭聲嘹亮,朱祁鎮都聽見了,他將袁彬召喚了過來,詢問他會不會寫字。袁彬通曉文墨,朱祁鎮隨即令他繕寫聖旨,進京討要珍珠六託、九龍段子、蟒龍、金二百兩、銀四百兩,賞給也先。名為賞給,實則討好,做了俘虜的皇帝,就好比待宰的羔羊。
抓到明朝皇帝之後,也先大喜過望,驅馳著千百健兒,直奔北京。看著蒙古兵衝到北京城下,城內一片驚恐,群臣緊急扶持朱祁鎮的弟弟朱祁鈺登基,成為新皇帝,到底國不可一日無君。在於謙等大臣的佈置下,北京城防如鐵桶一般。既然北京無隙可乘,也先只好退兵,將朱祁鎮當作籌碼扣在手中,帶他一同返回蒙古草原。
然而,蒙古高原的粗曠生活卻不是這個一貫錦衣玉食的皇帝所能習慣的。
被俘之時,朱祁鎮極為狼狽,盔甲衣物被剝光,隨身物品只剩下了個金龍繡枕頭。中秋之後,塞外即進入寒季,被俘的眾人缺乏禦寒衣服,凍得呼天叩地。
朱祁鎮被俘後,安置在伯顏帖木兒的部落之中。也先對朱祁鎮很是重視,中原皇帝做了俘虜,不但史上罕見,更是奇貨可居。八月十九日,也先給皇帝送來了皮襖、鋪蓋。蒙古人穿肥大的長袍,以繩子束腰,既可保暖,又利於騎行。朱祁鎮顧不上什麼禮制,只要能禦寒,蒙古人的衣服照樣穿上。昔日錦繡龍袍身,當下皮襖籠中囚。不過問題也有,蒙古人的衣服雖能禦寒,但製作粗陋,味道極重,怎麼也不能和宮廷御用相比。後來利用使者返回京師的機會,朱祁鎮讓人帶來貂裘等禦寒衣服。不想衣服送到後,卻被投靠也先的太監喜寧強行討去。
到朱祁鎮生日時,也先送了他一件黃蟒龍貂鼠皮襖禦寒。也先還特意給朱祁鎮弄了名翻譯,方便溝通。翻譯哈銘是回回人,能說蒙古語。朱祁鎮被俘時,哈銘正好出使蒙古,就被羈押下來,隨侍在皇帝左右,每日幫忙溝通,照料飲食起居。
穿是問題,住也是難題。伯顏帖木兒專門送了一頂“窩兒帳房”給朱祁鎮居住,這應該算是高檔帳篷了,不過再高檔,也不能與京師相比。蒙古人的帳篷,房門朝東南,睡覺時不設床榻,牧民席地而臥,頭向西睡。冬日寒冷時,常將犬羊放入帳篷取暖一起睡就,“群然聚食於一幕,而主僕不分也”。皇帝落難了還是皇帝,臣下遵循禮法,不得隨意進出皇帝的帳篷。可沒多久,臣子們一窩蜂地湧入帳篷,睡在氈子上幫皇帝取暖。大明王朝派來的使者看到,落難的皇帝與蒙古人一樣,在帳篷裡“席地而寢”。
雖然也先、伯顏帖木兒有禦寒衣物,有“窩兒帳房”饋贈,可塞北的寒冷卻不是朱祁鎮所能抵擋的。凍得受不了時,朱祁鎮讓手下陪自已一起睡,並抱住皇帝的雙腳幫取暖。塞北的寒夜中,君臣五六人沒有任何尊卑地,擠在帳篷裡一起淌著清鼻涕,睡在一起取暖。哈銘睡的香時,一雙大腳肆無忌憚地擱在皇帝胸口,皇帝也沒有任何怨言。
天氣寒冷之際,也先還讓老婆給朱祁鎮送了蒙古人的靴子“鐵腳皮”,以為禦寒。穿著臭烘烘,羊皮四卷的襖子,形象與蒙古人並無區別的朱祁鎮不無懊惱。哈銘看著皇帝不開心,特意將他母親製作的白絹汗衫、底衣,送給他穿,總算找回點文明人的感覺。朱祁鎮讓屬下回京師溝通時,一定要給自已帶來衣帽,好穿的斯文些,挽回點尊嚴。
倒也不是也先小氣,不肯讓朱祁鎮吃好喝好住好穿好,蒙古人的生活就是如此。作為一部之長,也先的待遇,不過帳篷稍微寬敞些,酒稍微烈些,皮襖稍微暖和些而已。讓他在大草原上,給朱祁鎮弄道肥美的燒鵝,比他越過長城,逐鹿千里要難多了。
在食物上,也先倒是大度,每兩天送來一隻羊,每七天送來一隻牛,供朱祁鎮及侍從的官員食用,此外還不時送來牛乳、馬乳之類供飲用。蒙古人的飲食相當粗陋,《北虜風俗》中記載,蒙古人的主要食物是馬乳與肉食,“其食肉,類皆半熟”。蒙古人也以米麵為輔食,如用肉汁煮粥,用面和馬乳。到了次年七月份,大明出使蒙古的使者,送上了“大米數鬥”,朱祁鎮才不必忍受羊肉的腥羶味兒。
蒙古人口渴時就飲馬乳,冬季寒冷時缺少馬奶,就將提煉而成的乳酪,用熱水融化後再飲用,其味腥羶無比。朱祁鎮無法忍受蒙古人的馬乳,嚷嚷著非要喝水。可皇帝身邊缺人,昔日的大臣們都要親手餵馬。袁彬去尋找水時,被蒙古士兵誤以為他想要逃跑,遭到痛打,這讓皇帝愧疚無比。哈銘四處奔走,總算找到了水源,將冰砸開取了水進上。
蒙古女子可以離婚,弟弟可以在哥哥去世後與嫂子結婚等習俗,在漢人看來無疑近於禽獸了。據哈銘記載,也先曾欲將自已的妹子送給大明皇帝暖被窩。看著粗大彪悍的蒙古女子,朱祁鎮婉言拒絕,保住了龍體清白,不然就要有龍種遺留在蒙古了。不過這是為尊者諱的筆調,淪為人質的朱祁鎮,時常憂慮性命不保,面對著也先送來的女子,他根本無法拒絕。《蒙古源流》中記載,朱祁鎮在塞外娶了名為莫魯的妻子,生下了兒子朱大哥子。《蒙古黃金史綱》中則記載,蒙古人將一名叫摩羅丫頭的女子嫁給了朱祁鎮。當然,朱祁鎮在塞外就是遺下了龍種,返回中原之後他也絕不會相認。
蒙古人總是在不斷遷移,朱祁鎮也跟著不停移動,寒風悽悽中,四處奔走的皇帝苦不堪言。哈銘向也先討要了一輛車,一匹駱駝,讓皇帝躲在裡面避寒,“但行營,爺爺坐車內,將貓皮褥坐遮蓋”。遷徙過程中,根據天氣情況,朱祁鎮或乘馬,或坐暖車,初時不善於騎馬的他,慢慢地也能騎馬自若。
落魄的皇帝此時也開始學會體恤臣子,到底都是患難之人。袁彬因為找水被打,朱祁鎮送去銀兩加以安慰。袁彬生病之後,朱祁鎮親自喂他喝粥以出汗。
瓦剌的勢力
明朝中期最大的敵人,在土木堡之戰擊潰數十萬明軍並捉走明朝皇帝的遊牧政權瓦剌勢力究竟有多大?
先說瓦剌的地盤及勢力範圍。很多人印象裡瓦剌只佔領了漠南和漠北地區,也就是今天的內外蒙古。自1439年,瓦剌進入極盛時期,疆域東抵朝鮮半島,西部至今天哈薩克的塔拉斯河並與金帳汗國(準確說是金帳分裂出的烏茲別克汗國)接壤,北括貝加爾湖及南西伯利亞,南臨明長城。白翠琴的《瓦剌史》還記載1408年瓦剌短暫征服過別失八里,別失八里就是當時統治新疆的東察合臺汗國,也就是說瓦剌還一度佔據新疆。也就是說土木堡之變時期瓦剌疆域橫跨今天部分中國、蒙古國、哈薩克、俄羅斯。
明朝史記·于謙的北京保衛戰與明英宗的復位
在明朝的歷史長河中,有無數英勇的將領和傑出的政治家,他們的事蹟被後人銘記,他們的精神被歷史傳承。其中,于謙和他的北京保衛戰,以及與之相關的明英宗復位事件,無疑是最為引人矚目的篇章之一。
一、于謙的崛起
于謙,字廷益,號節庵,浙江錢塘人。他自幼聰穎好學,立志報國。正統年間,于謙因才華橫溢,被朝廷任命為兵部侍郎,負責國家的軍事事務。他勤政愛民,清廉正直,深受百姓愛戴。
然而,明朝中葉,朝政腐敗,國力衰退,北方蒙古瓦剌部趁機崛起,對明朝構成了嚴重威脅。公元1449年,瓦剌首領也先率領大軍南下,發動了對明朝的大規模入侵。明英宗朱祁鎮親征,卻在土木堡之戰中慘敗,被瓦剌俘虜。
國難當頭,朝廷內部一片混亂。為了穩定局勢,避免國家陷入更大的危機,朝臣們決定冊立明英宗的弟弟朱祁鈺為帝,即景泰帝。同時,他們任命于謙為兵部尚書,全權負責京城的防禦工作。
二、北京保衛戰
面對瓦剌大軍的壓境,于謙展現出了非凡的軍事才能和堅定的決心。他深知京城是國家的心臟,一旦失守,整個國家都將陷入萬劫不復的境地。因此,他決心誓死保衛京城,與瓦剌決一死戰。
于謙首先加強了京城的防禦工事,修築城牆,挖掘護城河,佈置了大量的火炮和弓箭手。同時,他還積極調集全國各地的軍隊,支援京城的防禦。在他的指揮下,明軍士氣高昂,鬥志昂揚,準備迎接即將到來的決戰。
瓦剌大軍在也先的率領下,一路勢如破竹,逼近京城。然而,當他們看到京城堅固的防禦工事和明軍嚴整的陣勢時,不禁心生畏懼。也先試圖透過談判來迫使明朝屈服,但于謙堅決拒絕了瓦剌的無理要求。
終於,決戰爆發了。于謙親自指揮明軍,與瓦剌大軍展開了激烈的戰鬥。他運用靈活的戰術,指揮明軍多次擊退瓦剌的進攻。在戰鬥中,于謙身先士卒,奮勇殺敵,他的英勇事蹟激勵了全體將士。經過數日的激戰,明軍終於取得了勝利,瓦剌大軍被迫撤退。
北京保衛戰的勝利,不僅挽救了明朝的危局,也彰顯了于謙的軍事才能和愛國精神。他因此被譽為“民族英雄”,成為了明朝歷史上的一位傳奇人物。
三、明英宗的復位
然而,北京保衛戰的勝利並沒有徹底結束明朝的危機。隨著景泰帝的病重和朝廷內部矛盾的加劇,明朝的政治局勢再次陷入了動盪之中。
景泰帝在位期間,雖然對於謙等忠臣多有倚重,但他也因猜忌和權力鬥爭而逐漸疏遠了一些重要的大臣。隨著他的病重,朝廷內部出現了爭奪皇位的激烈鬥爭。一些大臣和將領開始暗中支援被俘的明英宗復位,以圖穩定局勢和恢復國家的秩序。
經過一段時間的密謀和策劃,明英宗的支持者們終於發動了政變。他們利用景泰帝病重的時機,控制了朝廷的大權,併成功地將明英宗從瓦剌手中贖回。隨後,他們廢除了景泰帝的帝位,將明英宗重新推上了皇帝的寶座。
明英宗的復位,標誌著明朝政治局勢的又一次重大變化。他復位後,對於謙等在北京保衛戰中立下赫赫戰功的忠臣給予了嘉獎和重用。同時,他也著手整頓朝政,加強邊防建設,努力恢復國家的穩定和繁榮。
然而,明英宗的復位並沒有完全消除朝廷內部的矛盾和鬥爭。一些大臣和將領因為政治立場和利益的不同而繼續明爭暗鬥。這些鬥爭不僅消耗了國家的元氣,也影響了明朝的統治和發展。
四、于謙的悲劇
在於謙看來,國家的穩定和繁榮是至高無上的。他始終堅守自已的信仰和原則,為國家的利益而努力奮鬥。然而,他的忠誠和正直卻並沒有得到所有人的認可和尊重。
隨著朝廷內部鬥爭的加劇,一些奸臣和權貴開始對於謙進行誣陷和打壓。他們編造各種罪名來詆譭于謙,企圖將他排擠出朝廷。儘管明英宗對於謙的忠誠和才能有所認識,但在奸臣的蠱惑下,他還是逐漸對於謙產生了疑慮和不滿。
終於,在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于謙被朝廷以“謀逆”的罪名逮捕入獄。在獄中,他遭受了非人的折磨和酷刑,但他始終堅守自已的信仰和原則,沒有屈服於任何人的威逼利誘。
不久之後,于謙被判處死刑。在行刑前,他留下了千古傳頌的絕命詩:“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這首詩不僅表達了他對於國家和人民的忠誠和熱愛,也展現了他對於生命和信仰的堅定和執著。
于謙的死訊傳出後,舉國震驚。人們紛紛為他鳴不平,認為他是被冤枉的忠臣。他的事蹟和精神被後人廣為傳頌和敬仰,成為了明朝歷史上的一段佳話。
五、歷史的反思
于謙的北京保衛戰和明英宗的復位事件,是明朝歷史上的一段重要篇章。它們不僅展現了于謙的忠誠和才能,也揭示了明朝政治鬥爭的殘酷和複雜。
在於謙看來,國家的利益和人民的福祉是至高無上的。他始終堅守自已的信仰和原則,為國家的穩定和發展而努力奮鬥。他的忠誠和正直不僅贏得了人民的敬仰和愛戴,也成為了後世子孫學習的榜樣。
然而,歷史總是充滿了遺憾和悲劇。于謙的遭遇告訴我們,忠誠和正直並不一定能夠得到所有人的認可和尊重。在複雜的政治鬥爭中,有時候甚至會付出生命的代價。但即便如此,我們也不能放棄自已的信仰和原則。因為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夠真正地為國家和人民做出貢獻。
明英宗的復位雖然結束了朝廷內部的鬥爭和動盪,但也留下了深刻的教訓和反思。它告訴我們,一個國家的穩定和繁榮需要全體人民的共同努力和奮鬥。只有加強國家的治理和發展,提高人民的素質和覺悟,才能夠真正地實現國家的長治久安和人民的幸福安康。
如今,當我們回顧這段歷史時,不僅要銘記于謙等忠臣的英勇事蹟和精神風貌,更要從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我們要以史為鑑、面向未來,努力為國家的繁榮和發展貢獻自已的力量。同時,我們也要珍惜來之不易的和平與穩定,為構建更加美好的社會而努力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