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三章 永樂大典

明朝史記:《永樂大典》的編纂背景與過程

在中國浩瀚的歷史長河中,明朝無疑是一個文化繁榮、科技發達的朝代。而在明朝的文化瑰寶中,《永樂大典》無疑是一顆璀璨的明珠。這部大典不僅規模宏大,內容廣泛,而且編纂過程也充滿了傳奇色彩。今天,就讓我們一同走進這段歷史,探尋《永樂大典》的編纂背景與過程。

一、編纂背景

明朝初年的文化繁榮

明朝初年,隨著朱元璋的統一和穩定,社會經濟逐漸復甦,文化事業也迎來了一個嶄新的發展階段。在朱元璋的倡導下,明朝的文化政策相對寬鬆,儒家思想得到進一步弘揚,文學創作和學術研究也呈現出蓬勃發展的態勢。這為《永樂大典》的編纂提供了良好的文化環境。

永樂皇帝的雄心壯志

永樂皇帝朱棣,是明朝的第三位皇帝。他透過靖難之役奪取皇位後,為了鞏固自已的統治地位,不僅加強了中央集權,還大力發展文化事業。朱棣深知文化對於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性,因此他決心編纂一部規模宏大、內容全面的大典,以彰顯明朝的文治武功和盛世氣象。

學術積累與人才儲備

在明朝初年,隨著文化事業的蓬勃發展,學術界也湧現出了一批傑出的學者和文人。他們不僅在文學創作上取得了顯著成就,還在學術研究上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和知識。這些學者和文人的存在,為《永樂大典》的編纂提供了豐富的人才儲備和學術支援。

二、編纂過程

籌備階段

在決定編纂《永樂大典》後,朱棣立即著手進行籌備工作。他首先成立了專門的編纂機構,由解縉等人負責主持編纂工作。同時,他還下令在全國範圍內徵集圖書資料,以確保大典內容的全面性和準確性。

為了籌集足夠的資金用於大典的編纂和出版,朱棣還採取了多種措施。他透過發行紙幣、徵收賦稅等方式籌集資金,並設立了專門的基金用於支援大典的編纂工作。

編纂階段

在編纂過程中,解縉等人遵循朱棣的旨意,按照“凡書契以來經史子集百家之言,至於天文、地誌、陰陽、醫卜、僧道、技藝之言,備輯為一書”的原則進行編纂。他們廣泛收集圖書資料,對每一部書籍都進行了仔細的校勘和整理,以確保大典內容的準確性和完整性。

在編纂過程中,解縉等人還注重創新方法和技術手段。他們採用了分類編纂的方法,將大典分為多個門類,每個門類下又設有若干子目,以便於讀者查閱和使用。同時,他們還運用了先進的印刷技術和裝幀工藝,使得大典在外觀和品質上都達到了極高的水平。

修訂與完善

隨著編纂工作的深入進行,解縉等人逐漸發現了一些問題和不足之處。為了進一步完善大典的內容和質量,他們多次進行修訂和完善工作。他們不僅對原有的內容進行了補充和修正,還增加了許多新的條目和篇章。同時,他們還加強了對大典的稽核和校對工作,以確保其內容的準確性和可靠性。

在修訂和完善過程中,解縉等人還注重聽取各方面的意見和建議。他們廣泛徵求了朝廷內外官員、學者和文人的意見和建議,並根據實際情況進行了相應的調整和改進。這使得大典在內容和形式上更加符合時代的需求和讀者的期望。

完成與頒佈

經過數年的辛勤努力,解縉等人終於完成了《永樂大典》的編纂工作。這部大典共22877卷,11095冊,字數達到了三億七千萬字之巨。它涵蓋了經史子集、天文地理、陰陽醫卜、僧道技藝等各個領域的知識和內容,成為了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內容最全面的一部類書。

在頒佈大典時,朱棣舉行了盛大的儀式,以彰顯其對文化事業的重視和支援。他親自為大典題寫書名並賜予解縉等人豐厚的賞賜以表彰他們的功績和貢獻。同時,他還下令將大典藏於皇宮內的文淵閣以供皇室成員和朝廷官員查閱和使用。

三、歷史意義與影響

文化傳承與弘揚

《永樂大典》的編纂不僅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一次全面總結和梳理,更是對儒家思想的一次大力弘揚和傳播。它涵蓋了經史子集等各個領域的知識和內容,使得中國傳統文化得以更加系統地傳承和弘揚下去。這對於中國文化的發展和繁榮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

學術研究與交流

《永樂大典》的編纂也為學術研究和交流提供了重要的資料和平臺。它不僅為後來的學者和文人提供了豐富的學術資源和研究素材,還促進了不同領域之間的學術交流和合作。這使得中國的學術研究在明朝時期取得了顯著的進步和發展。

對後世的影響

《永樂大典》的編纂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它不僅成為了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內容最全面的一部類書之一,還為後來的圖書編纂和出版提供了重要的借鑑和啟示。同時,它還對中國的文化傳承、學術研究和文化交流等方面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和作用。

然而,令人遺憾的是,《永樂大典》在歷經滄桑之後已經大部分失傳。目前僅存的少量殘卷和副本也成為了珍貴的文物和文化遺產。儘管如此,我們仍然可以透過這些殘卷和副本感受到這部大典的輝煌與偉大,以及它所代表的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和價值。

四、結語

《永樂大典》的編纂是明朝文化事業發展的重要里程碑之一。它不僅彰顯了明朝的文化繁榮和盛世氣象,也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和繁榮做出了重要的貢獻。雖然這部大典已經大部分失傳,但它所代表的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和價值仍然值得我們深入研究和傳承。願我們在回顧這段歷史時,能夠汲取其中的智慧和力量,為我們今天的生活和發展提供有益的借鑑和啟示。

明朝史記:永樂大典的內容與價值及對後世的影響

《永樂大典》編撰於明朝永樂年間,由明成祖朱棣先後命解縉、姚廣孝等主持編纂的一部集中國古代典籍於大成的類書。初名《文獻大成》,後明成祖親自撰寫序言並賜名《永樂大典》。《永樂大典》全書22877卷(目錄60卷,共計22937卷),11095冊,約3.7億字,彙集了古今圖書七八千種。永樂元年(1403年),明成祖朱棣決心修一部鉅著彰顯國威,造福萬代。宗旨是“凡書契以來經史子集百家之書,至於天文、地誌、陰陽、醫卜、僧道、技藝之言,備輯為一書,為不朽盛事”。動用了全國範圍的人力物力,包括當時全國所有擅長繪畫的文人畫師,字寫得端正的朝臣繕書人等都參與進來。參與編纂的文人多達3000多人,歷時五年,於永樂五年(1407年)定稿。《永樂大典》正本尚未定稿,朱棣就迫不及待地將這部大典的副本賜給皇太孫及群臣。而正本在此後的數百年間卻不知所終,成為中國文化史上的一大懸案。

《永樂大典》作為世界上著名的大型古代類書之一,比著名的法國狄德羅主編的《百科全書》和英國的《不列顛百科全書》成書年代早了300多年,堪稱世界文化遺產的珍品。《永樂大典》的編纂,是中國文化史上的一項巨大工程,是中國古代文化的一座豐碑,是中華民族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

一、《永樂大典》的內容

《永樂大典》內容包括經、史、子、集,天文地理、陰陽醫術、占卜、釋藏道經、戲劇、工藝、農藝涵蓋了中華民族數千年來的知識財富。《不列顛百科全書》在“百科全書”條目中稱中國明代類書《永樂大典》為“世界有史以來最大的百科全書”。《永樂大典》彙集了上自先秦,下至明初的八千餘種古書資料,除了正本尚未確定是否存在長陵外,永樂副本已毀於戰火,大多亡佚。嘉靖年間,明世宗朱厚熜命人抄錄了一副永樂副本,但由於財力人力限制,抄寫的副本沒有包含《永樂大典》的所有內容,後又經戰亂水火,到清代乾隆年間,副本已不足原書的百分之四十。歷經戰禍天災,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蒐集到的《永樂大典》僅剩800餘卷且散落於世界各地。

《永樂大典》內容包括經、史、子、集,天文地理、陰陽醫術、占卜、釋藏道經、戲劇、工藝、農藝涵蓋了中華民族數千年來的知識財富,它儲存了14世紀以前中國歷史地理、文學藝術、哲學宗教和百科文獻。據粗略統計,《永樂大典》採錄各書達七八千種之多,不少佚失已久的古籍,皆賴此書以得傳於後世。據史料記載,《永樂大典》原書共22877卷,分裝成11095冊,僅目錄就有60卷,全書字數約3.7億,彙集了古今圖書七八千種。據《中國古籍善本書目》統計,現存《永樂大典》400餘冊、800餘卷,分佈於國家圖書館、中國臺北故宮博物院、上海圖書館、四川省圖書館、美國國會圖書館、英國不列顛圖書館、大英博物館、德國柏林國家圖書館、日本內閣文庫、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等處。

《永樂大典》的內容包括:經、史、子、集,以及道藏、釋藏、戲劇、工藝、農藝等涵蓋了中華民族數千年來的知識財富,它儲存了14世紀以前中國歷史地理、文學藝術、哲學宗教和百科文獻。全書分為22877卷,11095冊,約3.7億字,這一古代文化寶庫彙集了上自先秦、下至明初的八千餘種古書資料,比著名的法國狄德羅主編的《百科全書》和英國的《不列顛百科全書》成書年代早了300多年。

《永樂大典》的編纂,是中國文化史上的一項巨大工程,是中國古代文化的一座豐碑,是中華民族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參加編纂的人員多達2169人,歷時五年,終於完工。《永樂大典》正本尚未確定是否存在長陵,而副本卻慘遭浩劫,大多亡於戰火,今存不到800卷,分佈於8個國家和地區的30多個單位,大約相當於原書的百分之四。

《永樂大典》的編排,按照《洪武正韻》的韻目,將單字按音韻歸類,一字之下,備列與該字有關的所有資料,諸如事韻典故、天文地理、陰陽醫卜、僧道技藝之言等,全部蒐集在內,幾乎囊括了中國古代所有的典籍。這種按韻編排的方式,便於檢索,為後世留下了一部極為豐富的資料寶庫。

二、《永樂大典》的價值

《永樂大典》作為一部大型類書,其價值不僅在於其內容的豐富性和廣泛性,更在於其對於中國古代文化傳承和創新的重要意義。以下將從文化傳承、學術研究、文獻輯佚、文學藝術等方面探討《永樂大典》的價值。

文化傳承價值

《永樂大典》作為中國古代文化的重要載體,對於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重要意義。它儲存了大量古代典籍和文獻,包括許多已經失傳的古籍,這些典籍和文獻反映了中國古代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的歷史面貌和發展軌跡。因此,《永樂大典》對於研究中國古代歷史和文化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學術研究價值

《永樂大典》的編纂過程和內容特點使其成為學術研究的重要物件。從編纂方法上看,《永樂大典》採用了類書的編纂方式,將各種資料按照音韻和主題進行分類整理,這種編纂方式不僅便於檢索和查閱,而且有助於人們系統地瞭解和掌握相關知識。從內容上看,《永樂大典》涵蓋了古代社會的各個領域和方面,為學術研究提供了豐富的資料和素材。因此,《永樂大典》在歷史學、文學、哲學、藝術學等多個學科領域都具有重要的學術研究價值。

文獻輯佚價值

《永樂大典》作為一部大型類書,其儲存的大量古代典籍和文獻對於文獻輯佚工作具有重要意義。由於歷史原因,許多古代典籍已經失傳或殘缺不全,而《永樂大典》中卻儲存了這些典籍的部分或全部內容。因此,透過對《永樂大典》的輯佚工作,可以恢復和還原一些已經失傳的古代典籍,為學術研究提供更為全面和準確的資料。

文學藝術價值

《永樂大典》中儲存了大量的文學藝術作品,包括詩詞、曲賦、小說、戲曲等,這些作品反映了中國古代文學藝術的風格和特點,具有重要的文學藝術價值。透過對這些作品的研究和分析,可以深入瞭解中國古代文學藝術的發展軌跡和創作風格,為當代文學藝術創作提供有益的借鑑和啟示。

三、《永樂大典》對後世的影響

《永樂大典》作為中國古代文化的重要遺產,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它不僅在文化傳承、學術研究、文獻輯佚、文學藝術等方面具有重要價值,而且對於當代中國的文化建設和社會發展也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推動了中國古代文化的傳承和發展

《永樂大典》的編纂和儲存,為中國古代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它儲存了大量古代典籍和文獻,使得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產得以流傳至今。同時,《永樂大典》的編纂方式也為中國古代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鑑和啟示。它採用類書的編纂方式,將各種資料按照音韻和主題進行分類整理,這種編纂方式不僅便於檢索和查閱,而且有助於人們系統地瞭解和掌握相關知識。這種編纂方式對於中國古代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為學術研究提供了豐富的資料和素材

《永樂大典》作為一部大型類書,其儲存的大量古代典籍和文獻為學術研究提供了豐富的資料和素材。這些資料和素材涵蓋了古代社會的各個領域和方面,為歷史學、文學、哲學、藝術學等多個學科領域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參考和依據。因此,《永樂大典》在學術研究領域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價值。

促進了文獻輯佚工作的開展

《永樂大典》中儲存了大量已經失傳的古代典籍和文獻的片段或殘卷,這些片段或殘卷對於文獻輯佚工作具有重要意義。透過對這些片段或殘卷的研究和分析,可以恢復和還原一些已經失傳的古代典籍,為學術研究提供更為全面和準確的資料。因此,《永樂大典》在文獻輯佚工作領域也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價值。

對當代中國的文化建設和社會發展具有啟示意義

《永樂大典》作為中國古代文化的重要遺產,對於當代中國的文化建設和社會發展也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它告訴我們,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是一個長期而艱鉅的任務,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和共同參與。同時,文化的傳承和發展也需要不斷創新和進步,以適應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需求。因此,我們應該加強對中國古代文化的研究和傳承工作,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為當代中國的文化建設和社會發展提供有益的借鑑和啟示。

綜上所述,《永樂大典》作為中國古代文化的重要遺產,具有極高的歷史、文化和學術價值。它不僅在文化傳承、學術研究、文獻輯佚、文學藝術等方面具有重要價值,而且對於當代中國的文化建設和社會發展也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我們應該加強對《永樂大典》的研究和保護工作,讓這一珍貴的文化遺產得以更好地傳承和發揚光大。

四、《永樂大典》的失落與重現

《永樂大典》的失落與重現,是中國文化史上的一段傳奇。這部被譽為中國古代文化瑰寶的鉅著,在歷經滄桑之後,部分篇章得以重現於世,為後人研究中國古代文化提供了寶貴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