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0章 關於報恩與報仇

聊聊報恩與報仇的問題。

人生在世,無非就是恩仇二字。

先說恩,恩的問題相對容易——對於恩情,一定要報答,要以同等或高出的報酬酬謝。

“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這是對的。

因為倘若一個人不知報恩,那麼年深日久,會漸漸形成一個嚴重的後果——無人再幫你。

若是恩將仇報,那更是無法存活在這世上了——對你好,將死於你手,試問誰敢與你相處?

不要以為事過無痕,靈魂會突破時空,把每一個經歷的印記帶入當下的場能。大家的心冥冥中自有感應。

看見一個人就莫名喜歡,看見一個人就莫名討厭,這都是有原因的。

有恩不報非君子。

有恩不報就逐漸把自已的路堵死了。就拿報父母恩來說,倘若你對父母不好,下一輩子你想出生的時候,誰敢再把你生出來?

作為修行者來說,報恩尤為重要,成道的過程就是報恩還債的過程。因此白素貞以千年道行來報許仙之恩。

所謂上報四重恩,父母恩,眾生恩,國土恩,三寶恩。莫不恩重如山,如何能不報?

而施恩者卻不可圖報。

施恩若是圖報,就成了交易。

明碼標價。

幾塊錢換幾塊錢。

冷冰冰的利益。

交易完就走人。沒有心與心的融合與互動。

但恩情是無價的,恩情裡包含了“愛,憐”,包含了“慈悲”,包含了“懂”,包含了“我願意讓你活下去”,“我願意對你好”,恩情它不是幾塊錢,幾兩銀子,甚至幾個億人民幣能涵蓋比擬的。

它是光,是暖,是永生永世的銘記,是生命之所以願意存活的動力。

這個世界如此美好,有個人他曾經對我無所求的付出 ,就算為了這一點光明,再艱難我也能堅持下去。

因著這一點,不會徹底抑鬱。

這才是“恩情”的意義。

而施恩若是圖報,你將你的“付出”視為何物?你將它踐踏在地。廉價至極。

所以雖然我們期望付出能有回報,這是人之常情,但絕不去求。絕不挾恩。

我對你好就是真心對你好。我愛你的時候就是真的愛你。我願意你快樂幸福,無憂無慮。

我希望你也能明白我明白的所有道理,擁有我擁有著的所有幸福。看到我看到的所有光明。

我願意你坦途、愛,勇敢,相信光有困難很快站起,從不抑鬱。

而恩情,無論是報恩還是施恩,都是善緣,善緣好比是天堂,總是舒適的,愉快的。一個人善緣多,脈輪便會相對通暢。

那麼對應地,“仇’便類似於地獄,類似於下三道,對應著七脈輪的堵塞,尤其是下三輪的堵塞。

處理“仇”比處理“恩”要棘手太多。

孔子曾經對於如何處理仇怨提出過自已的見解。

有人問孔子,“以德報怨,何如?”

以恩惠回報“仇怨”,這樣做對不對?

孔子說:“何以報德?”

如果以恩惠來回報仇怨,那麼拿什麼來報答恩德呢?

舉個簡單的例子就一目瞭然了,假設有個小孩子滿懷惡意地打了你一巴掌,打完之後,你卻笑眯眯贈他一塊糖。

那麼接下來會發生什麼?

這孩子良心發現,發誓再也不打你了?

可能性很小,大機率是這熊孩子會繼續打你,並且旁觀的孩子看見了,也會一起過來打你。來討糖吃。

孩子們都想吃糖,他們會以為這是你的規則——打了你就有糖吃。而你的確制定了這樣的規則。

再比如,同時有兩個孩子,一個孩子滿懷惡意地打了你一巴掌,而另一個孩子心疼地幫你揉了揉,並替你擦了治傷的藥膏。

你對他們一視同仁,笑眯眯地同時給了他們一百塊錢作為回報。

後果是什麼?

先不說打人的孩子咋樣。

那個安慰你的孩子若是下次還這麼做,他天性得多麼善良。

而你給倆孩子灌輸了怎樣糟糕的三觀。

成年人的世界雖說比孩子的世界複雜,但其實原理是一致的。

孔子給出答案,“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國家賞罰不分,會亡國。

個人賞罰不分,會倒黴。

賞罰不明是亂局的禍根。

無規矩不成方圓。

這個時候的賞罰規矩也可以以五行中的“金”來表示。正確的規矩是“金”的高階體現。

也因此與“菩薩低眉”對應的是“金剛怒目”。

該“怒目”的時候是一定要“怒目”的。

金剛怒目也是菩薩心腸的一種。

菩薩低眉是善法,金剛怒目是惡法。

善法絕不是討好型人格,討好型人格無法成道,反而會縱容了惡人,徒增彼此罪業。

善法是“懂得一切眾生的不易”。滿足其合理的要求。循循善誘,授人以魚的同時授人以漁。

而“怒目”的惡法,芯裡還是“善”。

並非真的嗔恨,以牙還牙,睚眥必報。

關鍵點在於“心”、“出發點”的差別。

單從修煉的角度來說,遇到仇人,逆緣,若是對方已有悔改之意,當然“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冤家宜解不宜結”。

但若對方並不知錯,且不依不饒,變本加厲,那麼修行人就應像是父母看見不聽話的孩子一樣,對其施已懲戒,討回公道。

當然前提是你的能力在對方之上。如果暫時弱勢,就磨礪功夫,韜光養晦。

但無論如何,“心”是柔軟的,慈悲的,是不計較的。

這一點只有自已知道,自已去把握。

因為從修煉脈輪的角度來說,脈輪、經脈的堵塞就在“不愉快”之中。

“不愉快”造成了“堵塞”。

而氣脈的開啟關鍵就在如何處理“不愉快”。

只有心性上完全的柔軟,看開,才能夠讓脈輪全部開啟,開啟之後不會再度閉合。

否則暫時開了,一生氣又堵,堵了再去開,反覆折騰,白費時間精力。

呂洞賓的那首詩,

“修命不修性,

此是修行第一病。

修性不修命,

萬劫陰靈難入聖。”

講的是“性命雙修”。

修氣脈=修命。

修對於“仇怨”的心態=修性。

實際上一個人的品性心胸,不在於對於喜歡的人有多好,而在於對於討厭的人有多壞。不在於對於喜歡的事情有多沉迷,而在於對於討厭的人事物有多接納。

一個人能否到達極樂世界,能否成佛,不在於他對於極樂世界有多麼嚮往、信奉,而在於他對於娑婆世界有多安住、寬容,清淨。

如釋迦牟尼所說,“在你們眼中是五濁惡世,在我眼中是極樂世界”。

他理解一切,慈悲一切。

仍然會在遇到不公之事時拍案而起。

出手是出於“為對方好”

出於“公心”。

他再無一個私敵。

如此,氣脈通了便是永久地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