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56章 慢慢解決世家的殘留問題

一月時間悄然過去。

迎來春雨時節,諸葛亮已頒佈指令,各地駐軍開始春耕,儲蓄糧草以備最後的統一之戰。

定都事宜,他將其意傳達長安表奏天子劉禪,很意外,滿朝大臣都選擇支援定都南陽,將南陽、南鄉、南郡、襄城郡、襄樊以及江夏部分割槽域劃為京州,南陽改京陽為新都。

劉禪當即頒佈詔書告知天下,朝堂官吏再度啟程移駕新都京陽。

長安距離京陽大概八百里左右,按行軍速度半月就可抵達,但要是朝廷官吏轉移速度,一月肯定無法抵達。

諸葛亮安排好新野事務,乘坐車輦直奔宛城,妥善督辦新都建造程序,迎接天子劉禪。

一眾有功武將也接令趕來京陽,聽候天子封賞詔書。

車輦一路疾馳,三萬精騎回京護駕,諸葛亮計劃將這三萬身經百戰的騎兵改為虎賁軍,作為京都護衛力量。

往後規劃,他打算統一天下之後,休戰十年,如今的天下早已疲憊需要養精蓄銳。

如今的國庫為了支援北伐,早已空虛,已無力繼續征戰。

漢軍紙面上的兵力早已超過三十多萬,但都是虛的,實際心腹精銳還是那十來萬,一旦精銳出現不測,大漢隨時可能傾覆。

大秦以及隋朝二世而亡的例子,是典範,接下來要讓天下安定百姓安居樂業,等國力雄厚,就可揮師削弱北胡威脅。

大漢自高祖劉邦白登之圍,國力不支,養精蓄銳三代人,直到漢武帝號令天下,全面揮師北伐,一舉打殘不可一世的匈奴,給後世換來幾百年的太平。

以目前的天下局勢,早已滿目瘡痍,急需停下兵戈,養精蓄銳,待天下富足才可揮雄獅出征。

盲目的征伐很可能,重蹈覆轍,天下再度分崩離析的局面。

中原士族實力雄厚,只能一點點抓住他們的把柄才能動,一點點削弱。

諸葛亮號令大軍揮師北伐以來,一直宣稱,只要誠心歸降可保原職,有功之人拜將封侯,絕不虧待,這是一種承諾。

正是堅守承諾,數不盡的上將誠心投誠,願忠心歸順漢室,併為大漢立下赫赫戰功,如今漢軍之中大多武將皆是歸降之士。中原士族更是提前書信,願誠心歸順漢室,就是因為這個承諾。

至於田地改革,這是不可能想變就變,一旦強制變法,天下將瞬間分崩離析,就連原本忠心耿耿的武將,都將因此反叛。

在歷史發展之中,有一個明顯改變就是封禪制度。

在華夏最早一些朝代,將士只要立下赫赫戰功就能拜將封侯光耀宗祠,福及子孫,所以不少有能力的人,踴躍參軍建功立業,一旦發生戰事,武將皆是請命出戰。

為何?

因為都想建功立業,獲得天子封賞。

隨著時代發展,到了後面朝代,完全變了,將士就靠領軍餉,封禪制度取消,要是贏了就是功高蓋主,隨時要死,要是輸了也是死,又沒有爵位封賞,天下百姓不再願意參軍,只能招募一些流民。

這也導致後面的朝代,兵力幾十萬被幾萬敵軍擊潰,想象一下就覺得不可思議,原因很簡單,思想觀念變了,他們捨命去拼也撈不到好處,死了隨便埋了,隨會記得他,活著在軍中混口飯吃,這就是為什麼敗的如此離譜原因所在。

諸葛亮想好,接下來一統天下,遵守承諾按照原來的封賞不變,士族只要忠誠沒有異心,就不觸動士族利益。

現在世家豪門家底要比漢室國庫富裕的多,一旦天下大變,局勢很可能瞬間失控,因為大漢開出的賞賜,目前還是空口支票。

要是直接沒有道理的改革,把空口支票撕了,漢軍將士還會一往無前上陣殺敵?興復漢室嗎?

此時的年代軍事制度是無軍餉,全靠畫大餅,就問你想不想拜將封侯光耀宗祠?你把鍋盆砸了,將士如何繼續保持對漢室忠心。

不用想,天下將士不但不會繼續效命漢室,甚至會倒戈,拼命為你打江山,什麼都沒了,這誰還願意為你賣命,說不定諸葛亮隨時有被人一刀帶走的可能。

這個制度已傳承幾千年,不可能想改革就改革,只能利用其他途徑削弱世家。

記得古代不少皇帝重用貪官汙吏以及狠辣之人,甚至明明在知情的情況下,反而更加信任。

現在他明白了。

就像明朝後期,崇禎在位,魏忠賢尚在,國庫尚可,天下還相當太平,北御強敵,他一死,國庫很快出現財政問題,那些文官抱團把稅賦問題轉移給貧困的老百姓,導致外有強敵,內有叛亂。

很多朝代不少皇帝故意重用貪官汙吏以及狠辣之人,當時不懂,以為皇帝思想出了問題,現在想想,皇帝是讓一些狠人去做他想做而不能做的事情,等辦得差不多了,再把利用的貪官汙吏剷除,兩全其美。

諸葛亮在顛簸的馬車裡深思,接下來可以考慮選一個狠人去跟士族作對,整治一下中原世家,思來想去,一個合適的人選出現在他的腦海中,楊儀!

此人極為貪權,心胸狹隘,能力一般,卻認為自己就是繼諸葛亮之後的下一任丞相,結果不成,說出那句,早知就應該直接領大軍投靠曹魏的言語。

此人是個大才。

絕對可以大用,讓他去治理中原士族,重重提拔一下,等他把中原士族治理的差不多,估計也得罪無數人,到時拿他頂罪,兩全其美。

一月時間,出征大軍早已攻城掠地。

王平統領大軍早已與漢中兵力會師,上庸城吳軍見大勢已去,糧草後路被斷,在軍師諸葛瑾的勸說下,開城歸降。

主帥王平按照諸葛亮部署,讓閻芝領一支勁旅走小路直奔巴東,此路沒人比閻芝更懂,此人是川蜀人士,曾是巴西太守,是諸葛亮親口點名讓他走此路,與川蜀兵力會師。

王平親自領主力攻伐夷陵,切斷進攻川蜀吳軍退路,然後前後圍攻。

另一路交由諸葛亮任命的鄧艾擔任,領五千輕騎佯攻當陽,見機行事。

“鄧將軍,前面十里就是當陽。”

一名探哨返回。

鄧艾看向折返的探哨,詢問道:“當陽敵軍是否有防備,吳軍大概有多少兵力。”

“稟報將軍,當陽城池緊閉,看來早已收到情報,目前不清楚城內有多少敵軍。”

探哨如實回道。

鄧艾沉思,如今吳軍主力喪失殆盡,猜測當陽就千餘兵力,最多不會超過三千,漢軍主力隨時可能進攻襄陽,吳軍主力肯定部署防禦,轉身看向一眾將士,開口道:“將士們,敢不敢隨我直奔南郡。”

“鄧將軍,主帥交代佯攻當陽,切斷吳軍補給,防止援軍從此增援夷陵。”

一眾騎兵將士聞言一驚,騎兵校尉有些擔憂的開口,“末將還請鄧將軍三思,此策太險。”

鄧艾對用兵非常瞭解,此刻的吳軍不可能有援軍,進攻川蜀的吳軍一旦得知荊州局勢,肯定瞬間崩潰,根本就不用管,不如直奔南郡。想了想,高聲道:

“將士們,你們可知出征中原的將士立下赫赫戰功,接下來天子必然大大封賞,而我們呢?在武關後方寸功為建,你們甘心嗎?”

“不甘心,將軍下令吧!我們願聽候你的命令。”

“拼了,鄧將軍,末將願與你一同直奔南郡建功。”

“……”

隨著鄧艾話音落下,一眾騎兵紛紛願往,激將法奏效,畢竟這是將士最後立戰功的良機,一旦錯過,將士們很難再有立功的機會,誰願一輩子碌碌無為。

鄧艾刺啦一聲拔出利劍,號令道:“將士們,立戰功的時候到了,隨我奇襲南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