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64章 黃梅先生的考驗

一句久仰,說的李豐年頭腦發懵。

自已到底做了啥大事,值得這位桃李滿天下的學宮大先生道一句久仰。

“楚伯伯,這就是我那位師弟,您...”甄小魚也剛準備張口介紹,被他一句“久仰”弄得摸不著頭腦,“你們...認識?”

只見這位大先生一手把玩著精緻茶碗,一手背在身後,高大的身形被熨帖的青衣覆蓋,別提有多儒雅了,最令李豐年記憶深刻的是他那張略帶滄桑又英俊非凡的面孔。

那雙眸子如寒潭般深邃,眸光雖銳利得彷彿能一眼刺穿別人的心靈,但眼角那細碎的歲月紋路又為它添了幾分親和,只讓人覺得格外奪目。

看著二人有些疑惑的表情,他淡淡一笑開口解釋:“自然是沒見過面的,不過他的名字,我卻聽說過。”

李豐年是想破了腦袋也想不出,自已做了什麼豐功偉績能讓這位大先生聽說...

“不必緊張,”他似乎就喜歡看人疑惑不解的表情,足足頓了好一會兒才繼續說道,“譚言松上疏朝廷的事,我雖別廟堂已久,但也有聽說。”

原來如此,李豐年這才明白過來,大先生認識自已原來是因為自已賣與滄州譚城主的那幅畫呀。

“外面冷,進來說吧。”他聲音溫和,伸伸手,將二人請進屋。

小屋只分了三室,一個小客廳,一處書房一處臥室。客廳裡擺著一張古樸小桌,上面茶具一應俱全。

甄小魚為大先生斟上茶,在李豐年身邊站定,對著李豐年盈盈一笑:“原來那幅畫是師弟作的!”

“當時大先生還拿它考過我們文章呢,我們好些人都不會寫。”說到這,她的目光裡既有崇拜又有些怨懟。

當時她也沒看懂,還被大先生教訓了一頓,難過了好長時間。

李豐年訕笑一聲,板起臉來,恭敬一拜:“學生李豐年,拜見大先生!”

大先生倒是隨和,擺擺手笑道:“不必拘禮,在下楚霄生,一介閒雲野鶴之人罷了。”

“楚霄生?”在心底,李豐年重複了一遍,這個名字,他隱隱感覺好像在哪聽過。

一旁甄小魚解釋道:“先生雅號黃梅居士,學宮的學子也都稱他黃梅先生。”

“在下挺喜歡這個稱呼的,”楚霄生笑了笑,自顧自說道,“我當時還找人抄錄了譚言松上疏的內容,想必你這位原作者都沒有看過吧?”

說著,他從袖口裡取出一箋折得一絲不苟的信紙,遞到李豐年身前。李豐年展開,細細品讀一番。

不得不說,譚言松此人雖是修士,卻真有幾分才學,也難怪滄州仙城秩序井然、百姓和睦,一個守城門的長官都能如此體恤平民,滄州城的官僚團隊可見一斑呀。

他這封奏摺針砭時弊,還都附上了自已的見解和切實可行的治理措施,不過...

李豐年不由搖搖頭。

黃梅先生灑然一笑,問道:“怎麼,看出什麼問題來了。”

“這些政策的確是治世之良策,”李豐年也不怯場,將自已的見解說出,“不過,我猜這封奏摺一定是被打回來了吧?”

見黃梅先生笑著點頭,李豐年來了信心,繼續說道:“譚城主雖有治世之才,但居廟堂之高遠,對聖心不甚瞭解。”

“他久別廟堂,第一次面聖應該歌功頌德,讓朝臣知道聖人的影響力廣濟天下。但他卻言辭激烈陳述聖朝弊病,這讓朝臣、讓皇上怎麼想?”

“給你進京面聖的機會,那是對你的恩典,豈是讓你來批評我的?”

“哈哈哈,”黃梅先生拍著腿大笑,“沒錯,老譚差點掉了腦袋,現在心灰意冷,回滄州閉關了。”

李豐年一愣,他沒想到會是這麼嚴重的後果...從黃梅先生的笑聲中,他聽出些許心寒。

看來,這位桃李滿天下的黃梅先生沒有他自已所說的這般閒雲野鶴、遠別廟堂...

話題結束,黃梅先生直入正題:“李豐年,聽小魚兒說你來是為了拜師學劍?”

“是!”李豐年眼前一亮。

“你看看我書房那柄劍,哎,怎麼旁邊空落落的...”黃梅先生語氣裡帶著笑意,“感覺缺個題詞呀?”

李豐年瞬間明白過來,這是黃梅先生對自已的考驗。

他抬頭看向懸於書房牆上的那柄寶劍,古樸的木質劍鞘隱蔽下劍身凜冽的寒光,它劍身修長筆直,如端坐在自已面前的黃梅先生般傲然獨立。

一句話脫口而出:“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

此言一出,黃梅先生嘴角和藹的笑消失不見了,他的眼底閃過追憶的神色,靜默在那裡,無聲無息。

“楚伯伯...”甄小魚有些憂心的叫了聲,對於師弟這句詩,她自然能聽出其中不凡,但也顯然,這句詩戳到了黃梅先生某處傷痕——他從未流露出過如此蕭索的神情。

“呵呵...是呀,”終於,黃梅先生緩過神來,苦笑道:“江南富庶之地出了南黨、商黨,反倒是涼州這等苦寒之地,磨礪出好些君子...”

寶劍如君子,正直鋒利從磨礪中來,梅花亦如君子,美德才學也在寒苦中得!他是這樣理解的...

他就是江南出身,後在涼州紮根,因思念江南風土才取了“黃梅”這一稱號。

黃梅時節,水鄉有稀稀落落的梅雨...

緩緩起身,黃梅先生默默回到屋裡,取來紙硯,和藹一笑:“多謝了豐年,這兩句題詞出乎我的意料了。”

“請你把它寫下來吧。”

李豐年沒有推辭。

他本身有繪畫功底,書法也學過二王的筆跡,能寫出一絲二王風韻。落筆,黃梅先生滿意的點點頭,真將這題字懸在寶劍旁邊。

“此無名寶劍,以後就叫君子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