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85章 國葬

依大周禮制,皇帝駕崩,全國需服國喪,百姓著素服。殷褚昭在位期間,大力改善民生,為百姓減免賦稅,百姓皆感念其恩德。

當下,大周不再盛行殉葬。但此前,殉葬制度頗為興盛,無論王公貴族,在其死後都會用活人進行殉葬,遭殃的多是平民百姓,他們的子女會被強行徵為殉人。殷褚昭對此深惡痛絕,在其繼位之後,便廢除了這一殉人制度,改為使用俑人。

在殷承舟巡察北山陵後,馬繼先便加快了修陵進度,短短數日就將陵墓完工。

禮部也在李淳的組織下,將國葬的一應事宜安排妥當。

國葬關乎國家顏面,也是對先皇功績的肯定。雖然,國庫空虛,錢糧緊張。但從蘇耀祖家中抄沒出來的錢財足以支撐先皇的葬禮。

朝議時,眾大臣對太子喪禮的爭議最大。有的大臣認為太子功勞極大,又為國戰死,理應按天子之禮下葬。部分大臣則認為太子畢竟只是儲君,不能與皇帝享有相同的待遇,這不合禮制。

吵得不可開交之時,殷承舟站出來說道:“太子殿下雖只是儲君,但這些年來,為大周嘔心瀝血,為大周馬革裹屍,本王認為可以按天子之禮歸葬。”

韓平也插話道:“太子為國戰死,理應享有此禮,老臣也贊同!”

眾大臣見兩位朝中重臣如此表態,便紛紛附和。

殷承軒內心也同意如此,但還是向群臣徵求意見。

“眾愛卿所言不無道理,然此事事關重大,不可輕率決定。”殷承軒說道。

此時,餘開遠站了出來,拱手道:“陛下,老臣以為,太子之功,天地可鑑,以天子之禮歸葬,可彰顯我大周對功臣的敬重,激勵將士們為國家效命。”

眾臣也都附聲應道:“臣等附議!”

殷承軒微微點頭:“眾愛卿所言甚是。”

最終,殷承軒決定以天子之禮為太子歸葬。

同時以天子之禮為兩人舉行國葬,在大周百年來,也是首次。禮部官員對國葬禮儀也是慎之又慎,反覆斟酌出幾套方案來,在朝議時進行定奪。

乾元殿內一片肅穆,眾人皆知,這一決定關乎大周未來數年的尊嚴與人心所向。

李淳繼而俯身一拜,詳細列出即將進行的種種繁瑣儀式:“我們將為先皇與太子殿下設靈,遵循天子之禮。不但要在京城設立祭壇,還要派遣使節到各州郡宣告,讓萬民百姓共沾哀榮。”

“這一旨令可行否?”殷承軒望向滿朝文武,面帶決斷之色。

眾臣表示並無異議。

“陛下聖明!”朝堂上下,群臣齊聲應諾,語調莊重肅穆。

殷承軒點點頭,他緊閉的雙唇透露出堅定,眸色堅毅:“國葬事關重大,務必謹慎行事,朕不希望在這個時候出現任何差錯。”

易徵上前一步,拱手說道:“陛下,國葬之事重大,要複查每一個環節,每一個細節,均應派專人負責為好。”

“易愛卿所言甚是!”

九月初八,國葬大典如期舉行。

京城九品以上官員皆到場參與,各州府四品以上官員也都前來弔唁。

一應儀禮完畢,出殯之時,豔陽高照,滿城縞素,京城的百姓皆長跪於街口,悲慟之聲震耳欲聾。

城門緩緩開啟,伴隨著哀號聲,掛滿白綾的靈車早早被八名力士扛起,每步步伐沉穩,彷彿承載著一個時代的落幕。將靈柩置於四匹白馬拉的車駕上。儀仗緩緩前行,微風和煦,雲霓肅穆。殷承軒走在最前面,殷承舟和殷承煜緊隨其後。

通往北山陵是一條用石板砌成的路,平整寬闊。道路兩旁栽滿了楊柳,一片蔥綠。沿途跪著從城內城外趕來的百姓,他們都來送這位仁慈君王最後一程。

靈車緩緩走向北山陵,自傳送行的人排成長龍,緊緊跟在靈車的後面,綿延十幾裡。

北山陵入口處,神道長三百多步,此處設有碑亭,石雕有十二生肖及各種奇珍鳥獸,各高丈餘,惟妙惟肖。最裡頭有雕有文臣武將分列兩旁,側面是兩排浮雕,是先皇生前的六匹戰馬,個個皆威風凜凜。

殷承舟看著巍峨的陵墓,心中無限感慨。父兄為大周鞠躬盡瘁,一生勤勉。大周已有中興之象,這些都是他們的功績。

父皇雖沒有太祖皇帝開國那般耀眼,也沒有太宗皇帝的功高蓋世,但也算得上一代明君,是一位中興之主,得諡號“文”也算合情合理。

一陣哀樂過後,司禮官宣讀了祭文,將先皇一生的功績告於天地臣民。講到動情之處,在場之人無不垂淚哭泣。

朝中官員無論大小,都受過皇帝恩澤,殷褚昭對待官員很是敬重,封官授賞,必將親自為他們正一正衣冠,勉勵一番。

年終政績考核,也是親自把關,對那些能力出眾,政績突出,德才兼備的官員都予以提拔重用。光每年從各地州府提拔的官員就有數十位之眾。

眾官員也感慨先皇恩德,此一別將是永恆。

殷承軒一邊跟隨靈柩行進,一邊也在心中暗暗發誓:“先皇在時,功績卓著,愛民如子。我亦須效仿之,繼承父德,繼續選拔才俊,使大周更加穩固昌盛。”

一個君王的功績不在於史官的筆下,而在於黎民百姓得悠悠眾口,百姓愛戴就是最大的褒獎。

殷承軒憶起父皇常說的話:“生於帝王家,首先要胸懷百姓,心繫天下。為君之道,定要愛民如子。”

父皇既然將皇位交於自已手上,他就要不負眾望。不但要效仿祖訓,更要放眼未來,求新求變,為民謀福。

道旁一位白髮老者哭訴道:“記得先前,陛下巡視之際。適逢天下大旱,他不顧九五之尊,親自下跪為百姓求雨。自此以後,我們那裡年年風調雨順,再也沒有遭遇過那般旱災。”

於是,在更多的哀悼聲中,人群中響起了對先帝過往功德的讚頌,比起哀樂,這或許是對他一生功績最為真摯的緬懷。

隨著地宮厚重的墓門緩緩關上,這位執政三十多年的皇帝終是蓋棺論定,徹底走完了他的一生。青山埋忠骨,山河念英魂。

太子殷承浩的喪禮也宣告結束。

一段歷史落幕,一個嶄新的時代即將開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