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豆和綠豆是華甸村的主產作物!
這裡山多水少,土地貧瘠,玉米在這個里長不起來。
所以只能選擇種相對抗旱的紅豆和綠豆,秋天再找其他村換玉米。【看客莫怪,此處種植種子的安排屬於劇情需要】
鎮裡領導每年,幫華甸村換糧食都很困難,因為玉米是大多數家庭的主糧。而紅豆和綠豆都不太喜歡要。兩斤紅豆或綠豆換一斤玉米,還不願意換。
村子三十多戶人家,都是勉強餬口而已。
在姥姥姥爺和母親的對話中,趙茹怡基本瞭解了這個村子的現狀。
進村後孃幾個遇到的村民,都比大榆樹村的村民更面黃肌瘦,感覺一陣大風就能吹跑。
呂寶蓮拉著閨女的手,上下打量她說:“怎麼感覺你們娘幾個比上次來的時候白了,胖了。還是自已做主好!也不用總看婆婆的臉色。生怕飯桌上多吃一口,而被罵!”
當年如果不是要給兒子娶媳婦,也不會著急把她嫁出去。那時打聽二奎是能幹的小夥子,一個大哥已經結婚,一個弟弟參軍不在家。一個妹妹,很快也會嫁出去。想著趙家人也不多,上有老大頂門立戶,下有弟弟往家裡寄錢,日子不會太差。
誰能想到,馬貴珍不搓磨老大媳婦,老三常年不在家。自已閨女就成了老傢伙的出氣筒。
也不是沒想過去給閨女做主,罵回來!但是又想著,或許生了兒子就能好。誰知道閨女這麼多年肚子沒一點動靜,去縣裡找大夫給看,也沒太大毛病,只說有點宮寒。冬天最好別碰冷水。
女婿也是個知道心疼媳婦的,聽說冬天洗衣服,都是他洗,讓閨女在一邊看著。
為了這事,那老婆子也沒少罵···
呂姥姥去廚房燒上火,閨女帶孩子過來了,說吃了飯也得給兩個孩子做點吃的才行。
“娘!別忙活了,我回來找你和爹商量點事。
我們想過化了凍蓋房子,從家裡搬出單獨住。現在手裡沒多少錢,看你們那有沒有?能借給我們點。最晚年前賣了豬就還。”
“和誰鬧起來了嗎?怎麼想搬出去?”說著拉起閨女的手,上上下下仔細看閨女身上有沒有傷~
劉俊敏笑了起來,“哪能打起來?我的脾氣你還不知道?別人罵就讓她罵幾句唄!又不會少塊肉。”
“姥姥,我媽才不會被打呢!我爸可護著她了。”趙茹怡笑著跟姥姥說。雖然對眼前這個老太太的記憶不多,但是僅有的記憶都是給她拿吃的。
心疼自已閨女,怕閨女在婆家受氣。每次她們回來走的時候,都會讓給帶點東西回去,以免受婆婆責罵。
此刻趙茹怡真的很著急自已現在的年齡,空有好東西卻什麼都不敢拿出來,也沒有理由拿出來!
想孝敬姥姥姥爺也只能等等啦~
趙茹怡帶著二妞去姥姥家的倉房裡,讓二妞在門口等著,她說她進去找找看有什麼種子~
二妞對此話深信不疑,因為姐姐最近都熱衷找種子,雖然也沒找到幾樣···
開啟裝著玉米粒的大缸,看到只有少半缸。從空間裡加了二三十斤進去,也不敢加太多,那樣就明顯了。
加好就馬上出來倉房,跟二妞說“沒找到,咱們去問姥姥要吧!”
呂寶蓮只當兩個外孫女要縫沙包用的糧食,去倉房找了幾種種子給她們。一共也就一小把,她也沒捨不得。自已三個孫子,也沒孫女,對兩個孩子還是願意疼愛的。
“姥姥你們家自已在山上開的地,今年種我們家的玉米種子吧!”大妞想著空間裡的糧食做種子,肯定比現在他們自已的種子質量要好,不能直接給他們糧食,不如給他們提供種子。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她知道,父母也不會捨不得幾斤玉米種子的。
華甸村土地貧瘠,對村民偷偷在山上開荒,村裡人都預設,沒人說出去。幾乎全村的人家都會開一塊或幾塊地。也不敢開得太多,畢竟現在的管還是很緊。
姥爺半下午回來的,帶回來了兩三斤的松子和榛子。原來是姥爺看沒有鳥,不想空著手回來,就去追松鼠,找到一個松鼠窩,把這倒黴蛋所有的存貨給洗劫一空。
山上的雪那麼大,松鼠跑得多快,想要追上,並且找到它的窩,姥爺肯定沒少跑。
如果不是總在山上活動的人,是根本不可能。
看著他慈愛的笑臉,趙茹怡感受到濃濃的關愛。
直到下午三點多鐘,娘仨準備回家,舅舅一家子也沒回來,姥姥只說他們出去了。
呂寶蓮非要給裝上二十斤的紅豆和綠豆,她們不要,扯了半天,劉俊敏敲定少要一些,不然就都不要。最後帶著松子,榛子,還有五六斤紅豆和綠豆回家。
晚上一家人飯後聚在一起,劉母說:“她姥姥姥爺那能借給咱們50塊錢,我說了年底前還。”
“咱們手裡有5塊,分家27塊。加一起83塊,不知道還能差多少?你去找爹商量商量,如果咱們不夠,能不能借他們的錢,年底還。”
他們敢有底氣地說年底還錢,是因為今年養了兩頭豬。年底賣了肯定夠。
“行,我去辦!今天上山也什麼都沒打著···”二奎垂頭喪氣地說。
“沒打著就沒打著吧,前幾天還聽說隔壁村有人打獵受傷了。”劉俊敏縫補著手裡的衣服。
“對了,我跟我娘說,咱們給她們幾斤玉米種,讓他們自已偷偷種點,看看收成怎麼樣?咱們的玉米味道還是不錯的。”
“行,多給他們點,讓他們能多種點出來,比種綠豆強。”
趙茹怡和二妞在旁邊玩著沙包,邊聽夫妻兩個絮叨。
“明天去村委會聽技術員講養豬,咱們早點睡。早點去佔地方,明天肯定人多。”劉母催著讓兩個孩子去洗腳。
以前,因為她讓一家四口經常洗腳,沒少捱罵,一會兒罵費柴火,費水,一會兒又罵窮講究。
分家後,每天晚上做好了飯,用灶下柴火的餘熱,就能燒好一鍋水。大人孩子都洗的乾乾淨淨再睡覺。
這一點也是趙茹怡喜歡的,自已原來的那個時代,每天洗澡是很平常的事。
她不能忍受因為不洗澡,所散發出來的那股子味道,還好他們家的四口人都沒有。不然每天睡在一個炕上,她得多難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