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眉會故意在眾人面前展示那些金銀珠寶,讓它們閃爍著誘人的光芒,然後觀察著人們眼中逐漸燃起的慾望之火。
當人們為了搶奪他身上的金銀財寶而變得瘋狂時,黃眉便會露出他那猙獰的真面目,他會任由人們破開自已的腹部,然後帶著得意和滿足的笑容,眼睜睜地看著人們在慾望的驅使下走向毀滅。
他深知,這樣一來,他在這場賭局中就贏定了,他就可以證明人性本惡,按照紫蛛兒的賭局約定,他便可以立地成佛,可以在小西天建立屬於自已的小雷音寺,實現他那自私而又邪惡的野心。
就這樣,黃眉連續九世都成功地引誘人們犯罪,他每一世都如願以償地獲得了勝利,似乎確鑿地證明了在他看來人性本惡的觀點。
他認為已經贏得了這場辯經賭局,迫不及待地在小西天建立了自已的小雷音寺。
那小雷音寺金碧輝煌,散發著一股威嚴的氣息。
黃眉大模大樣地坐在寺中,時而化作如來佛祖的莊嚴模樣,時而化作彌勒佛祖的慈祥神態,享受著人們盲目的敬仰和供奉,沉浸在自已營造的虛假輝煌之中。
他臉上露出得意的笑容,眼神中卻閃爍著狡詐的光芒。
而另一邊,金蟬子則一次次地投身到與捲簾大將的艱難試煉中。
第一世,金蟬子來到流沙河時,捲簾大將正被飢餓和痛苦折磨得幾近瘋狂。
他那猙獰的模樣彷彿是來自地獄的惡魔,讓人膽寒不已。金蟬子站在流沙河岸邊,微微皺起眉頭,看著那面目猙獰的捲簾大將。
他的眼神中透著堅定的光芒,邁著堅定的步伐走上前去,輕聲說道:
“捲簾將軍,我知道你心中痛苦,但暴力和殺戮並不能解決問題。放下屠刀,皈依佛門,你將獲得內心的平靜和解脫。”
然而,捲簾大將此時已被飢餓和痛苦徹底矇蔽了心智,他的眼中只有食物,那是他生存的本能慾望在作祟。
捲簾大將猛地撲向金蟬子,張開血盆大口,毫不猶豫地將金蟬子吞了下去。
那一世的金蟬子就這樣悲慘地結束了生命,他的身軀消失在捲簾大將的腹中,但其信念的光芒卻並未熄滅。
第二世,金蟬子依然毫不猶豫地來到了捲簾大將身邊。這一次,他試圖用自已的善良和耐心去感化捲簾大將。
他在流沙河附近住了下來,每天都會給捲簾大將送去一些食物和水,儘管他自已的生活也過得十分艱難。
金蟬子拖著疲憊的身軀,手中拿著食物和水,一步一步地走向捲簾大將。然而,捲簾大將的心中已經被仇恨和痛苦填滿,他認為金蟬子的行為是在可憐他,是對他的一種侮辱。
在一次憤怒的爆發中,他又將金蟬子吃掉了,金蟬子的第二世再次以失敗告終,但他的慈悲之心卻從未有過一絲動搖。
第三世、第四世…… 金蟬子每一世都以不同的方式去接近捲簾大將,試圖喚醒他內心的善良。
他會給捲簾大將講述佛經中的道理,用那些充滿智慧和慈悲的話語,試圖穿透捲簾大將心中的黑暗。金蟬子坐在捲簾大將不遠處,輕聲細語地講述著佛經中的故事,臉上帶著溫和的笑容。
他會用自已的行動去幫助周圍的人,希望捲簾大將能夠看到人性的美好,感受到善良的力量。
但每一次,他都遭到了捲簾大將的拒絕和傷害,他的身體一次次地遭受摧殘,但他的靈魂卻愈發堅韌。
直到第十世,金蟬子依然沒有放棄。
這一世,他的身體更加虛弱,彷彿一陣風就能將他吹倒,但他的眼神卻依然堅定如炬,那是一種對信念的執著,對人性本善的堅信。
他來到流沙河邊,靜靜地坐在那裡,如同一尊永不倒下的佛像,等待著捲簾大將的出現。捲簾大將看到他時,心中湧起了一股複雜的情緒。
他已經吃掉了金蟬子九世,金蟬子已經輸了賭局,然而金蟬子都依然堅持不懈地來找他,這種執著讓捲簾大將感到困惑和震撼,他開始對自已的行為和內心的仇恨產生了一絲懷疑。
金蟬子看著捲簾大將,眼中充滿了慈悲和理解。他緩緩地說:
“捲簾將軍,我知道你所受的痛苦,但仇恨只會讓你更加痛苦。人性本善,只要你願意放下過去,皈依佛門,你將找到真正的解脫。”
這一次,捲簾大將沒有立刻發動攻擊,吃了九世金蟬子,他確實也吃膩了,此時,他陷入了沉思,那是一種對自已命運和人性的深刻思考。
就在這時,天空中突然閃過一道光芒,一股神秘的力量籠罩了他們。
金蟬子微微抬起頭,看著那道光芒,心中充滿了期待。
金蟬子的九世修行和堅持似乎觸動了某種天地法則,捲簾大將心中的仇恨和痛苦開始逐漸消散,如同冰雪在陽光下慢慢融化。
他緩緩地走到金蟬子面前,跪了下來,眼中流下了悔恨的淚水。
“我錯了,金蟬子。你說得對,人性本善,我願意皈依佛門,我願意拜您為師傅,跟隨你修行。”
捲簾大將終於說出了這句話,他的聲音中充滿了懺悔和對新生活的渴望。
金蟬子微微一笑,他知道,自已的努力沒有白費。
雖然他在這場辯經賭局中看似失敗了,但他卻在不經意間完成了一場更為深刻的人性救贖,他用自已的行動詮釋了人性的光輝和佛法的偉大。
後來,金蟬子賭輸後,不得不踏上了西天取經之路。
在取經的途中,他時常回想起與黃眉的這場辯經賭局,心中對黃眉的行為深感不滿。
他認為黃眉是禍亂人心,倒果為因。
金蟬子深知,人性中固然存在著慾望和貪婪,但這些負面情緒並非人性的本質,而是可以透過修行和引導來克服的。
黃眉的做法只是利用了人們的弱點,故意引誘他們犯罪,從而得出人性本惡的結論,這種做法是不公正的,也是違背了真正的佛道精神。
而金蟬子的信仰和追求的真理涉及對佛法的深刻領悟。
他相信,佛法的核心在於慈悲、智慧和覺悟。透過個人的修行和實踐,人們可以克服內心的貪嗔痴,實現從凡胎肉身到佛道的轉變。
他在取經的路上,不斷地經歷著各種磨難和考驗,也在這些經歷中不斷地深化自已對佛法的理解和感悟。
每一次的困難都是他修行的階梯,每一次的挑戰都是他提升的機遇,他在這條充滿艱辛的道路上堅定地前行,如同沙漠中的行者,向著心中的綠洲 —— 佛法的真諦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