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撤!”
松贊干布無奈之下,只能下令撤退。
吐蕃的殘兵敗卒,收攏到一起,紛紛趕往那最後的秘密小道,準備撤出戰團。
這條秘密小道,只有吐蕃部分高層將領知道。
只要走出,大唐一方,絕對短時間無法找到吐蕃軍隊的蹤跡。
他們便可以回到國都,重整旗鼓,進行反攻。
然而。
半日後。
吐蕃國王松贊干布。
被早已經等候在那裡的神威女將軍李元汐,率領的大唐娘子軍給生擒了。
……
數日後,生擒吐蕃國王松贊干布的訊息,傳到大唐國都長安城。
大唐百姓震驚。
大唐朝廷震盪。
朝堂內外,大唐上下。
無數人因為這個訊息歡呼雀躍。
喜極而泣!!!
他們不曾忘記,吐蕃迎親使團前來強娶大唐公主時的囂張跋扈。
也更不會忘記,多年來吐蕃國多次侵犯大唐邊境,大唐邊境百姓早已經深受其苦。
大唐國力羸弱,這些年來,又災害頻發。
與吐蕃一戰,本沒有必勝的把握。
因此,大唐皇帝才會忍辱負重,將文成公主,遠嫁吐蕃。
而現在,大唐軍中的熱血男兒們,竟然在大將軍李靖的率領之下,一戰破敵,生擒對方國王…
這是何等的榮耀。
這是何等輝煌的戰績。
這是何等振奮人心的訊息。
大唐,於今日,一雪前恥了。
……
“打贏了?打贏了?”
“真的打贏了??”
從影衛口中得知這個訊息的李世民,不顧傷口的疼痛。
在臥榻之上瘋狂的掙扎著要坐起來。
“這就打贏了?”
“我特麼好像什麼都沒做啊!!”
李世民內心中,同樣也是一萬個曹泥馬飄過。
無比亢奮之餘,隨即皺起了眉頭。
“是誰下令開打的?”
突然,李世民好像意識到了什麼。
他並沒有下令啊!!
他此前給予李靖的方針和指示一直都是:
“敵不動我不動,敵進我退,敵強我苟。”
李世民心裡一直想著,要靠著此次和親,跟吐蕃人苟到最後。
而現在,李靖竟然和對方開打了。
還他麼打贏了。
還活捉了老對頭松贊干布。
雖然這個訊息,不免讓李世民振奮、欣喜。
但是。
作為一代君王的他,比起打贏勝仗,滅了吐蕃國,活捉松贊干布。
他更擔心的是自己大權旁落。
他更恐懼的是,李靖作為大唐軍神,不受他控制。
在李世民的心裡,他自己的無上皇權,和皇帝地位的穩固。
比之國家的安危,大唐的榮耀,還要重要幾分。
而對於李清,透過以往的經驗,李世民也絕對相信,他不敢對李靖直接下軍令。
這,將犯了李世民最大的忌諱。
李清是個聰明人。
而且,李世民對他的本事也是瞭若指掌的。
他作為替身,現在完全沒有這個能力把自己給架空。
從現在自己依舊牢牢的掌握著朝中局勢和軍政大權。
便可以看出來,
李清就只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替身而已。
那麼,現在的問題,必然是出在了李靖的身上。
他竟敢完全不彙報,竟敢擅做主開打?
他李靖眼裡,還有我這個皇帝嗎?
……
李世民身邊,那頭戴面罩的影衛首領,彷彿也對李世民的想法心領神會。
於是,他將自己所掌握的情況,如實進行了彙報。
聽完影衛首領的彙報,李世民皺了皺眉頭。
臉上,剛才還無比憤怒的表情,竟然緩緩的恢復了平靜。
李世民隨即道:
“就算是他已經掌握了吐蕃軍隊的所有動向,對吐蕃的山型地勢全部瞭若指掌,並設定了伏兵,有了必勝的把握……”
“難倒在下令進攻的那一刻,不應該提前給朕彙報嗎?”
“他眼裡還是沒有朕這個皇帝…”
李世民對李靖。
真的是又愛又恨。
當年他與李靖兵分兩路,征討各路諸侯。
大唐的江山,一半是他李世民打下的,一半是李靖打下來的。
但是這李靖,卻一直忠於李淵,支援太子李建成。
雖然自己後來成功上位,但李世民和李靖之間,卻彷彿永遠有著一道隔閡。
李世民也永遠沒法,像對待自己的嫡系秦瓊尉遲恭那樣,同李靖交心。
更沒法像信任程咬金、長孫無忌、房玄齡、杜如晦那樣,信任李靖。
但是。
李靖的威望、能力都擺在那裡。
大唐軍神的謀略與統帥能力。
沒有人不服。
李靖的存在,就是對敵國的震懾。
因此。
李世民又不得不用他。
這真是一件十分棘手的事情。
“但,這一次,他不是刻意讓朕難堪嗎?!”
“他做的未免太過分了!!”
李世民在內心中深深的嘆道。
……
那影衛首領隨即說道:
“李將軍已經押著吐蕃國王松贊干布,在回朝的路上,不日將回到長安。”
“據說李將軍因為擅自發動進攻,已經表示要當著陛下的面,負荊請罪,請求陛下的責罰。”
“陛下的‘影’,已經在著手準備接待李靖回朝……”
所有影衛,無論職務高低,在提到李清的時候,都是直接以‘影’為代號。
甚至大多數底層影衛,都不知道‘影’的真實名字。
這影衛首領,雖然知道李清的名字,但在李世民身邊,依舊以‘影’來稱呼。
李世民呵呵一笑,面色極為不屑,黯然道:
“他現在滅了吐蕃,活捉了松贊,獲得的是,大唐的滅國之功啊,軍威正盛呢,負荊請罪?!他這是在將朕的軍啊……”
李世民面色,突然顯得又急又氣:
“朕敢處置他?!怕不是第二天,朕就要被百姓和朝臣的口水給淹死…”
“朕要是處置了他,搞不好還要釀成兵變。”
“但是他擅自進攻,不把朕放在眼裡,這口氣,朕如何咽得下?!”
說話間,李世民眼珠飛快轉著。
像是想到了什麼一樣,嘴角又是浮現出一抹淡然的笑意。
李世民突然想到,李靖來負荊請罪,自己現在至少不會親自去見他。
也算是成功的避免了一場尷尬。
於是李世民忙問道:“李清的情況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