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19章 韓國張良,天下俊傑

韓昭侯時期,韓臣張開地被重用,擔任宰相。張開地老成謀國,兢兢業業,深得歷任韓王所信賴,他先後輔佐韓昭侯,韓宣惠王,韓襄王三代君主,張氏一族也因此成為韓國最顯赫的貴族之一,張開地死後,他的兒子張平繼續擔任宰相。

而韓王口中的國相便是張平。韓國的地理位置非常特殊,其北面有魏國和趙國,西邊有秦國,南接楚國,東臨齊國,可謂五戰之地。為了維繫韓國的存亡,張平可謂是操碎了心。

也是整個韓國之中少有的真正將韓國之存亡放在心上的人。也是一個真正希望韓國能夠富強繁榮的人,但韓國的地理位置註定,這個夢想根本就難以實現。作為天下少有的五戰之地,與諸國接壤,所面臨的壓力是前所未有的。哪怕他有出眾的才華,也根本改變不了韓國所面臨的悽慘現狀。

哪怕他很早就知道,與大秦虛與委蛇下場不會太好,終有一日,當韓國失去了價值之後,大秦絕對不會對韓國手軟,只會以最殘忍的方式將其肢解吞噬。

可現實就是,若是不與大秦虛與委蛇。那韓國能不能存活到如今都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自大秦發兵,至今不過數日,而宰相張平,卻已經是兩鬢斑白。

此時,心力交瘁的張平,正在帶著自己的兒子張良讀書。也只有在這種時候,滿面愁苦的張平才能勉強擠出一些笑容。最值得他驕傲的事情並非是他成為了韓國的宰相,畢竟他能走到這一步,並不單純是靠自己的能力,更多的還有祖上的餘蔭。

張平主張減輕賦稅,休養生息,但遭到了韓國貴族的集體反對,未能實施。可以說他已經想盡了自己所有能想的辦法,但現實是殘酷的,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韓國就這麼大,國力就這麼強,百姓就這麼多,上限擺在這裡,圖強只能成為奢望。

唯一讓他欣慰的是他有一個聰明的兒子,張良雖然才幾歲而已。但此子自幼顯露出的智慧,卻讓他欣喜若狂。同時也很惋惜,這樣一個聰明的人,這樣一個天賦卓絕的人,生在韓國是他的不幸,若是換做其他任何一個國家,都有其施展抱負的可能,都能讓他走到自己也無法企及的巔峰,但他偏偏生在他張家,成為了他張平的兒子,生在了韓國,成為了韓國的子民。

而現在他甚至已經不知道,當張良成長起來時,韓國的境況將會是如何,韓國那個時候究竟還存不存在?

沒有什麼比這更可悲了,就像韓非一樣,作為韓國少有對國之存亡真正上心的人,他自然與韓非有過許多交流,那也是一個真正有才華的人。但同樣也是一個不幸的人,生在這樣的韓國,註定他的滿腔抱負都難以實現,也根本沒有實現的餘地和空間。

甚至有些東西,哪怕你明知是好的,但在韓國行不通,並不單純是來自於韓國內部的阻力,更在於有些東西一旦出現在韓國,對韓國而言便意味著一場災難。

強盛的大秦不會容忍韓國變法圖強,不會容忍韓國成長為自己的阻礙。他需要的只是一條越來越孱弱,越來越蒼老的看門狗。而如今,韓國連成為這條看門狗的價值也沒有了,所以大秦開始揮起屠刀,在這兒看門狗身上相對比較肥美的位置割了一塊肉。

而這條看門狗為了苟活,甚至連反抗都不敢有,連吠叫都不敢大聲。真是可悲!

“父親,我聽聞,大秦出兵,意在上黨,我韓國該如何應對呢?若是上黨丟失,韓國豈有餘地在諸國傾軋之下存活?”張良看著父親握著書本,時不時走神,所以他也放下書本,開口問道。

作為宰相之子,再加上天生聰慧,從小便接觸了常人所接觸不到的東西,明白了很多人可能一生都不明白的東西,學識、資訊、資源,觸手可及。否則一個小小的孩童怎能問出這樣的問題,換做旁人在他這個年紀,哪裡會關心什麼家國之大事,想的更多的都是玩耍和美食。

把他生在這樣的家庭裡,註定會對這些東西有所沾染。哪怕他所學還不夠多,所明白的道理還不夠深,可環境如此,也終究會有所涉獵,會對此產生興趣。

張平也從不會在這些方面有所遮掩,並不會因為張良年幼而輕視於他。甚至他會將張良作為一個真正的大人來對待,並給予尊重,耐心解釋和教導。這是許多人都做不到的。他從不會覺得張良這是在胡鬧,反而覺得很欣慰。

只是今天張良的這個問題,張平沒辦法來回答,因為他根本沒有答案。於是他沉思良久,而後搖了搖頭:“為父也不知道,我張家在韓數代為官,官至宰相,享受了榮華富貴,韓王重用,許以高官厚祿,從未薄待。可值此韓國危亡之際,為父能做的卻是寥寥無幾,可能是為父不夠優秀,不夠聰明,你比我要聰明的多,比我更有天賦,或許你以後能夠找到答案。可是你太年輕了。等你長大了,那個時候韓國還究竟存不存在誰也不知道!”

張良沒想到張平竟是如此悲觀,他從來沒有見過張平這個樣子。那深藏於眼底的悲傷,他看得清清楚楚。那是張平在因為韓國的現狀而悲傷,也為韓國的未來而迷茫。

其實當上黨之地真正丟失之後,韓國距離滅亡也就不遠了,此時的他就像枝頭一顆成熟的果實,散發著誘人的香味,隨時都能被人採擷!可它偏偏還沒有反抗之力。

年幼的張良不知道該如何安慰父親,但他卻記住了張平眼底的悲傷。於是他道:“父親放心,韓國即便滅亡,我也永遠是韓國的子民。”

他卻不知道他這一句話讓張平心中更加難受,因為他知道這對張良而言是不公平的。想想除韓之外,諸國才俊將是意氣風發,可以肆無忌憚地展露才華。在自己所屬的國家,建功立業,封侯拜相,唯獨張良,不可以,哪怕他擁有過人的才智和傑出的天賦。這樣的情況下,他的才能又哪裡能有餘地去施展呢?

但韓國對他的恩義卻讓他說不出反對的話。不管韓王對其他人如何,但至少待張家不薄,這些恩情都是需要還的。至少以張平的教養,他做不出背主賣國的事情。

他伸手在張良的腦袋上摸了摸,“好!記住你這句話,秦若滅韓,則為我張家之仇敵!而你,誓不得為秦臣!”

張良並不是很明白這句誓言的沉重,但他依舊點了點頭,“秦若滅韓,良永世不為秦臣!”

張平既心痛又驕傲,驕傲是因為他有這樣一個優秀的兒子,而心痛則使他知道,這句誓言的分量究竟有多沉重。其實他也看得明白,大秦滅韓只是第一步,以大秦如今的實力掃滅六國,統一天下。其實只是遲早的事情。

什麼合縱抗秦,或者其他抗秦之策,終究都只是權宜之計,這樣根本無法阻擋大秦這個龐然大物,那是一架轟隆作響的戰車,肆無忌憚地奔跑在原野之上,任何阻擋者都將被碾壓的粉身碎骨。

雖然六國合縱抗秦已經不是第一次了,但他知道,合縱終究只是合縱,無法真正凝結為一體,諸國心思各異,諸多掣肘,而導致的結果便是,即便能夠取得短暫的勝利,但終究無法對大秦造成實質性的傷害,大秦只需要休養生息,舔抵傷口,一年之後甚至半年之後,又會恢復鼎盛。

而所謂的合縱抗秦,六國又能來幾次呢?即便是六國合力,也支撐不了多少次的。聯軍混亂,國力參差,所付出的代價,甚至比秦國還要大。

即便是勝了又如何,六國會因為在戰爭之中所付出的代價與收穫而爭吵,甚至反目成仇,雖然他們都有了一個共同的敵人,且敵人是如此強大,但其他國家之間的仇恨並不見得就少了。短暫的合作一次還有可能,但長時間的聯合註定無法成行。

哪怕是很多人覺得有能力抗衡大秦的趙國他也並不看好,此時的大秦蓬勃向上,富有朝氣,一切都是那樣鋒芒畢露。連年的大勝讓其積攢了恐怖的大勢,一次兩次的挫敗根本無法削減這樣的勢頭。而趙國有什麼呢?趙國的國力和軍力或許比一般國家要強,但面對大秦這樣高歌猛進的勢頭,也終究遠遠不如。

現在連他自己也不知道究竟還能讓韓國支撐多久,或許還有十年,也或許就在當下,說不定,當大秦徹底吞下上黨之地後,便會回頭將整個韓國吞下去,毀其宗廟滅其國。張平甚至也將淪為亡國之人,韓國究竟能否支撐到張良成長起來的那一天?他猜測多半是不能的。

想到此處,張平心中抑鬱,但卻毫無辦法。看這書上的內容,直覺心中更添煩悶,因為書籍之上所記載的東西,與他無益,於韓國更無益。

“主上,有王命!”書房之外,有侍從突然來報,將張平驚動,此時已經入夜,韓王此時下達王令,必然有要事。

不過仔細想想,韓國在這種時候還能有什麼大事,無外乎大秦的攻伐而已。

張平壓住心中翻滾的思緒,點了點頭,“備車!我立刻進宮。”

而後,他又看向張良,囑咐道:“早些休息吧,天色也不早了,夜晚燈光昏暗,看書對眼無益,你是個聰明的孩子莫要因此而壞了眼睛!”

張良點頭,“是,父親!”

張良很是乖巧,他是一個很聽話的孩子,這件事情上父親做的有理,他便不會反駁,就像父親說的,其實白天就足以讓他學習很多東西了。只是很多時候張平因為忙碌,白天沒有時間,父子倆在夜晚才能在書房深入交談一番,而這種時候也是張平教導張良的時候。每一次他都很珍惜,也從中學習到了很多東西。

看著張平換上剛剛脫下不久的朝服,帶著侍從匆匆而去。車輪碾著青石板路,發出咿呀的聲音逐漸遠去,奔向韓王宮。張良一直目送其遠去。等到那引路的燈火看不見光亮,才折身返回府內。

有些東西其實他也是明白的,他比張平想象中還要更加聰明。其實他並不是不懂之前那句誓言所代表的含義,更加明白韓國如今的處境。作為宰相之子,日常耳濡目染,又豈會什麼都不懂。

有時候他只是故作不懂而已。

張良回到書房,藉著昏黃的燈火,執筆在書簡上寫下兩字。

“安平”

秦人之中,相比於早就成名的白起,最近這幾年他聽到的最多的名字,反而是安平君陳凡,世人皆言安平君陳凡乃是天縱之才,近些年來聲名之盛,猶在白起之上。也是無數年輕人所追趕的物件,哪怕身處不同的陣營,站在不同的立場,也有無數人因為其過人的才華而被其深深折服,甚至崇敬。

他沒有見過陳凡,但卻仔細研究過陳凡的一切。陳凡的確是一個很了不得的人。只是流傳出來的隻言片語,便能體現出這一切。更不用說其早已被驗證的用兵之才,只是可惜,他尚年幼,不能作為同代去爭鋒。

近些年來像陳凡這般聲名鵲起的還有幾個,一個是韓非,一個便是趙國馬服君之子趙括。

馬服子趙括很早便有天才之名流傳出來,只是那個時候因為馬服君趙奢尚在,其哪怕有才名,卻依舊被狠狠壓制。傳聞馬服君,不想讓他風頭太甚,甚至不同意其進入軍中和朝堂。但當馬服君死後,這一切便再也無法遏制。一代名將隕落,乃是趙國之痛,他們自然想著要儘快尋找一個替代者,而馬服子趙括身為名將之後,且少有才名,沒人比他更合適了。

正是在這種種原因之下,讓其名聲不可遏制的向上攀升。

不過對於這個人,張良瞭解不多,因為他還沒有拿得出手的戰績,為其名聲做背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