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有沒有為胤礽考慮過未來呢?
太子胤礽在史書上的形象問題本來不是什麼大問題,兩廢太子詔上那些慫人聽聞的罪名不過是歷代廢太子詔標配的童話故事罷了,康熙洋洋灑灑寫了一大段,還編了偷窺營帳這樣的童話故事。
所以廢太子詔上的太子的形象問題,本身沒有研究價值,康熙朝諸皇子圍繞著儲位爭的是一地狗血,除了太子胤礽,誰也沒能成功染指儲位。
一個人在豪門林立,派系鬥爭錯綜複雜的貴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轉型的時代居儲位三十六年之久,本身就證明這個人的政治手腕是不一般的。
一個人既要超然於各派系之上,在各派系之間的博弈中努力週轉,還要維護好君儲之間的微妙平衡,絕不是件容易的事。
康熙在復立前不惜損壞自已的明君形象為他翻案,公開承認皇太子獲罪之處,虛誣者甚多。
這句話等於是承認一廢的責任在自已,不在於太子,這就說明太子胤礽的智商和情商都是非常出色的,在幾十年的朝夕相處中,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維護是靠後天雙方的努力,而絕不是出生時的嫡庶能簡單決定的。
九子奪嫡這樣的局面絕不是康熙立儲時願意看到的局面,當出現廢黜太子這樣的重大政治事件時,即意味著康熙一生政治佈局的徹底失敗。
康熙十四年十二月,康熙把年僅一歲零七個月,在冊立儀式上還需要由保姆抱著的嫡子胤礽冊立為皇太子,這是向普天之下正式宣告,從此大清的天下是康熙和皇太子胤礽共有的天下,任何一個敢於挑戰這種秩序的人都要做好最壞的打算。
作為皇帝,廣納後宮,生育眾多皇子,並不是為了讓他們取代皇太子,也不是為了讓他們當皇帝,只是為了擴大自已的血統,讓自已這一系掌控更多的政治經濟社會資源,僅此而已!
當康熙當著文武大臣的面哭著勉強讀完了廢皇太子詔的前半段,等到即將要讀到正式宣佈廢黜太子的那句最關鍵的話時,康熙那一刻再也無法控制自已的情緒,痛苦的伏在地上落淚不止,大臣將他扶起後,康熙艱難的讀完了這段詔書中最重要的一句話
“將胤礽廢斥”
緊接著另一句同樣重要的話,宣佈大皇子胤禔出局,並送給了大皇子
“秉性躁急愚頑”這樣的評價
那一年的康熙是一個五十四歲的大男人,從小就登上了頂級的政冶漩渦中心,什麼樣的風雨沒經歷過,這樣的男人通常已經到了非常世故,對任何事都榮辱不驚的地步,在公開場合,尤其是在帝國最高階的官僚們都在場的情況下,能表現出那樣的失態,一定是觸及內心的無法抑制的痛苦。
宣佈廢黜太子僅僅十二天,康熙就後悔了,在回京的當天,不得不向全國正式頒發廢太子詔的時候,康熙居然還在問眾大臣意見,反覆地說太子的好,言下之意,有沒有大臣能帶個頭讓他有個臺階下,他就先不急著頒發廢太子詔。
沒人願意冒這麼大的風險站出來給康熙臺階下,康熙只好宣佈朕志已定,當即告祭天地太廟社稷,廢斥皇太子,著行幽禁。
太子胤礽從小受到的教育就是怎樣成為一名合格的君主,一名合格的君主,就是超然於各派利益之上,能控制平衡好各派的勢力,來借力打力,讓各派政治勢力處在一種相互平衡的,互相牽制的狀態,以此共同確保中央朝堂的穩定。
一名合格的君主就是不成為任何一個政治派別的代言人,無論你怎麼決策,都要給人一種君主永遠是好的,壞的永遠是大臣。
這是對君主能力的最高要求。這樣即使決策失誤時,不至於讓怒火朝向自已。
然而,經歷了無數風波之後,太子胤礽終究是沒有當上皇帝,而鬧得最厲害的八阿哥胤禩和十四阿哥胤禵也沒有當上皇帝,不得不說是世事無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