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94章 笑談渴飲匈奴血(下)

深秋肅殺,百木凋零,阿克蘇河畔平原,距離天山不過百里,那白雪皚皚的連綿雄偉,成為了人喊馬嘶戰場的背景映襯。

在雪山之下,明準雙方,數萬鐵騎奔騰馳騁,旌旗滔天、煙塵蔽日,火光升騰,那是不斷噴發的炮銃,鐵雨如幕,那是飛揚撲朔的箭矢。

“山,快馬加鞭未下鞍,驚回首,離天三尺三。山,倒海翻江卷巨瀾,奔騰急,萬馬戰猶酣。山,刺破青天鍔未殘,天欲墮,賴以拄其間。”

經過十餘年的發展,尤其是光烈八年隨著抗清戰爭的結束,收復了北方故地,在朝廷的有意扶持下,明廷的戰馬飼養數量迅速擴張,待到光烈十三年,在冊成年戰馬數量,已經超過二十五萬。

而此番西征,就動用了六萬匹

西征軍將士幾乎人人有馬,當然,這並不意味著他們都是騎兵,類似於盛唐武士,西征軍中的燧發槍手們以馬代步,但卻臨陣下馬結陣。

對於燧發槍而言,步兵密集的方陣更能發揮威力

而準噶爾就第一次遇到了這樣的對手

關於明軍火器犀利,僧格事前已經從滿達海、阿濟格等人口中有所瞭解,也提前做好了心理準備。

可當真正面對時,還是讓人目瞪口呆,只是他不知道的是,目瞪口呆的不止自己,阿濟格等滿洲餘孽同樣如此。

時隔五年,明軍的戰術和裝備,比起他們當年印象中的那支軍隊,又有了極大改變。

有了充足乃至於溢位的騎兵,此時的明軍方陣再也不需要像以前北伐時候,小心翼翼,生怕被清軍騎兵側翼包抄。

長達數里的火槍陣列,列為三排,由五個步營組成,兩側各有近萬鐵騎,槍聲不絕。

全部披甲的鐵騎,自兩側以鉗形攻勢,夾擊面前洶湧而來的準噶爾三個鄂托克組成的騎兵叢集。

將敵人壓縮至步兵方陣面前,然後就只聞鼓角陣陣爭鳴,銅牆鐵壁般的槍林朝著被擠壓的準軍緩緩前進。

然後就是風馳電掣而來的火光和鐵雨

嚴格的紀律訓練下,每一營,每一隊,每位士兵都邁開相同的步伐,重複著同樣的動作。

裝填,射擊,前進,再裝填

與此同時,來自兩側的明軍鐵騎,同樣是密集整齊的佇列,手持馬刀,在陽光下燁燁發光......

-------------------------------------

阿克蘇戰場以南一百二十里,牙兒幹河畔

兩軍主力都聚集在北面決戰,這原本重兵把守的咽喉要道,只剩下一個被僧格抽調一空的鄂托克監視。

就在兩軍注意力都焦灼一地時,牙兒幹河畔卻迎來了一支特殊的騎兵

根特木爾是一個土生土長的索倫人,也就是明廷所謂野人女真。

索倫人和建州女真的關係很複雜,確切地說,在皇太極以前,雙方以敵對關係為主。

索倫部的前頭領,博穆博果爾被皇太極擊敗俘虜,自此後,索倫部就開始變成了滿洲的僱傭軍和馬前卒。

但他們生活的區域和建州女真大不相同,大約在今天吉林、黑龍江到外東北一帶。

索倫或者野人女真只是外人對他們的統稱,事實上他們並非一個民族,而是生活在這一區域所有遊獵部落民的集合。

由於文明水準普遍不高,生活條件極其惡劣,所以成為了廉價但又堅韌不拔的天生戰士。

滿洲的覆滅,對索倫諸部產生了極大震撼,未開化的部落民總是天生崇拜強者的,面對懷揣壓倒性武力而來的明軍,索倫部沒有絲毫負隅頑抗的意思,立刻就順滑的投降了。

除了明軍的威懾外,造成這一結果的另一重要原因,是因為此時的索倫部,尤其是生活在黑龍江上游的索倫人,面臨更為嚴峻的挑戰,所以不得不求庇護於明廷。

根特木爾就是那時投靠明廷的,他從曾祖父開始就是索倫部白義耳氏族酋長,部落世代遊獵居住於尼布楚地區,是後世我國鄂溫克族的祖先。

光烈七年,當時清廷尚在,也就是順治十年,俄國人東擴步伐加大,進入貝加爾湖和額爾古納河上游地區時,根特木爾不堪俄國人的要求臣服,遂率族人越過額爾古納河向南遷徙。

這是歷史上康熙朝《尼布楚條約》簽訂的濫觴,而在此時,由於明軍北伐成功,根特木爾剛剛南遷不到一年,清廷覆滅,索倫部也就立馬變成了明廷屬藩。

不同於對建州女真的處置,明廷對於索倫部的處置堪稱優越

並沒有強令遷徙,反而出於自然條件惡劣,沒有要求蓄髮易服,因為人家本來就不留辮子,而是易於清洗衛生的短髮。至於在四季常冬,零下幾十度的外東北,自有自己的一套獸皮大襖。

唯一的要求只是讓幾個首領部族帶頭取了漢姓,易於統計管理

而後經略遼寧的王夫之,把歸附的索倫諸部劃分為三營,號稱撫遠三營,設立互貿邊市,促進這些部落和遼東遼西的交流,加速了對方文明化程序。

此番西北用兵,氣候苦寒,樞密院就想到的這支同樣從苦寒之地而來的“奇兵”。

他們內裡身著自制的獸皮短打,外邊卻襯著官府提供的制式甲冑,看起來頗為滑稽,紀律性也遠不如正規明軍,三三兩兩,按照不同氏族和部落聚攏,只是因為在遼寧經略司那訓練了三四個月,能基本認識旗鼓而已。

個頭普遍不高,但骨架稍大,面板粗糙,帶著許多難以數明的疤痕,他們不太喜歡用槍矛之類長兵,但卻很快就接受了火銃。

就這樣一群集合了當世最先進的文明技術成果,和最蠻荒的人員素質的奇怪軍隊,在牙兒幹河畔緩緩推進,映入準噶爾人的眼簾。

領兵的鄂托克酋長見狀實在是摸不著頭腦,這算是什麼軍隊?

決計不可能是明軍御前軍主力,邊軍?也沒有這樣渙散的紀律,難道是漠南安北都督府的明廷僕從蒙古軍?可那些僕從軍卻是不可能裝配這麼多的甲冑和火銃。

根特木爾,或者說大明遼寧經略司參將沐特,只是藐了一眼對面警惕監視的準噶爾遊騎,嘰裡呱啦對著幾個酋長一講,然後就是數百裝扮奇怪的騎士嗷嗷奔襲過去。

撫遠三營裡,只有專門配屬的十幾個通譯官和典軍主簿,能夠講漢話,哪怕作為主將的根特木爾本人,都屬於半文盲。

準噶爾人只是試探性的接觸,還沒等威嚇的言語出口,就被洶湧而來的索倫兵撕成了碎片。

然後根特木爾沒有半分追擊殘兵的意思,就繼續揮兵南下,朝著葉爾羌城方向而去。

三日後傍晚,索倫營抵達葉爾羌城北,黑水營開始突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