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44章 令人絕望的現實!趕超?做夢一樣!

張碩對於新一次的源點論國際學術會議非常重視。

提前三天時間,他就來到了首都。

鯊魚號飛船成為國際輿論甚至學術焦點的背景下,大量的學者都對於源點科技非常感興趣。

他們關注的更多是科技,而不是理論,但理論支援科技研發,他們也希望能在會議上知道更多最前沿的理論內容。

當然,科技更吸引人。

現今很多學者都是在已有理論基礎上進行拓展,研究的是電磁力和引力的關係,研究的是電磁力和強力的關係。

兩種理論關聯的基礎之上,再去研發拓展相關的科技內容。

這種研究是沒有問題的。

雖然已經有了引力技術,強力的研究也衍生出一些不可思議的科技,比如黃金製造、離子炮等,但新物理科技方向的應用範圍還是很狹窄的。

即便是底層的理論也並不完善,只能說主體框架已經沒有問題,而在框架內部還能填充很多東西,也能以此研發出很多東西。

但以此進行的研發都是技術性的發展,而不是技術性的革命。

張碩所追求的是基礎理論的發展,追求的是大框架的完善,而不單單是技術性的提升。

他希望能夠在基礎上衝到更高的位置。

在會議開始前兩天,舉辦地周邊學者雲集。

這次會議規模很龐大,參與學者數量超過2000,相對於物理理論會議來說,規模都有些不可思議。

即便有幾百人參加,都算是大型學術會議了。

現在會議的規模都可以和國際數學家會議相比,參與學者的數量和質量,可能還要高上一籌。

其中國內的學者佔據一半左右,剩下的就都是國外學者了。

有很多非常知名的物理學家都來到了會場,還有很多數學家參與,其中包括一些諾貝爾獎和菲爾茲得主。

但在新物理方向上,諾貝爾獎似乎就不能說明問題了。

諾貝爾獎獲得者並沒有受到追逐,因為新物理方向上他們並沒有太大的貢獻。

另外一些非常年輕的學者,原來可以說是默默無聞,卻在新物理方向上有了理論或技術上的突破,頓時就變得非常有名氣,會場內也成為了受到關注的角色。

張碩也來到了現場,他和混亂力場專案組的人在一起,還和廖振宇、于飛等人,找到主辦方的人談了一下會議安排。

張碩是受邀學者,他會參與報告的評審工作。

在開幕式過程中,他也會代表源點論研究中心發表講話。

混亂力場專案組也是最受關注的機構,廖振宇則代表專案組發表講話,講亦一下混亂力場實驗的進展以及研究問題。

于飛和蒂斯戈-約翰遜,則會代表混亂力場專案組,進行常規實驗和國際合作組工作成果報告。

會議開始前一天,張碩和廖振宇等人坐在一起談起混亂力場裝置改造相關的工作,周圍則是圍了一大群學者。

混亂力場專案組,是國際混亂力場研究的核心機構,也是源點論學術會議最大的參與團隊,有近兩百人都來首都參加會議。

其中國際合作組成員就超過百人,其他則都是高能所派來的理論以及實驗學者。

當張碩和廖振宇等人說著的時候,周邊還有好多學者拍照,因為見到張碩的機會可不多。

現在不同以往。

一般人是很難見到張碩的,他也不會參與普通的學術會議,除了一些大型研發專案外,他大部分時間還是待在蘇東的。

在談到未來混亂力場研究工作時,張碩明確的說道,“我們的新工作就是測定量子糾纏。”

“透過測定量子糾纏,來打通量子物理和源點物理之間的橋樑。另外,也透過實驗發現,來研究其底層的弱力關聯……”

這方面的內容,張碩不是第一次說起了。

廖振宇、于飛等人都聽過了,其他學者倒是聽的津津有味,因為他們還是第一次聽到這種論調,量子糾纏測定?

弱力關聯?

這些內容聽起來就很高大上,好多人也對於混亂力場實驗方向有了瞭解。

在談笑期間,于飛倒是開啟了新話題,“張院士,你在超導實驗室研究那個材料很了不起啊!”

“臨界溫度以及電流載力,都創造紀錄的122材料,讓我們的實驗裝置改造工作都輕鬆很多。”

“本來的設計很複雜,有了這種材料以後,改造得到了簡化,效能還得到了增強,到時候,實驗也會更加清晰……”

其他人聽罷也說了起來,“確實沒想到122材料能達到這種程度。”

“直接替代了鈮鈦合金,以後都用不到液氯了。”

“我們實驗室的研究也簡單了,超導是最麻煩的,新材料讓超導簡化,成本還降低了,就是想多買一點不容易……”

“生產速度太慢了,暫時還供不上所有的實驗室,不過等下一批產出來就沒問題了。”

在討論中,廖振宇也問了句,“張院士,你對超導怎麼看?能研究出可應用的常溫超導材料嗎?”

“這個……不好說。”

張碩好笑道,“要說提升一些臨界溫度,倒也沒什麼,常溫就太難了、太難了,這是屬於讓人類實現科技革命的技術。”

“我個人認為,單一方向上想要達到理想高度,其難度遠高於新技術的覆蓋。”

“歷史上,大部分技術都是如此,比如說,可控核聚變,控制需求實在是太高,成本也很高,我們就用新核能源覆蓋。”

“與其專注於常溫超導材料研發,還不如去研究一些新技術,比如,透過某種技術手段,對於材料進行改造,使其電阻大大降低……”

張碩說了一些自己的想法。

他說常溫超導研發困難,可不是基於研發本身,還因為研究相關的材料連任務都無法建立,他早就試過了,根本就行不通。

要麼就是研發難度太高,或者是底層理論和技術積累不足,要麼就是完全無法實現。

周圍人都認真聽著。

有些人覺得張碩的想法不靠譜,透過對材料改造讓電阻變低?

根本行不通!電阻最低的就是單質金屬材料,比如,銅、銀等,無論化合物、合金、複合材料,電阻只會比單質材料高。

問題是,單質材料還怎麼改造?另外一些人則覺得張碩說的有道理,因為他們瞭解的資訊更多,比如,引力隔層技術。

引力隔層技術能在分子層面甚至是原子層面對材料產生作用,透過某種特定的技術手段,自然就可能對材料產生效果,來研究出電阻超低的材料。

……

會議當天上午,張碩早早的就來到了會場。這時候,會場外的廣場已經有很多人了,也有記者來到現場進行採訪。

當見到張碩的時候,周圍好幾個記者都圍了過來。

張碩看了一下時間,還是接受了記者的採訪。

記者馬上做了提問,“混亂力場實驗,對源點物理有什麼作用?”

這種問題有些外行了。

張碩還是簡單的說了兩句,“混亂力場實驗是源點物理理論研究的基礎,基礎力關注最初始就是混亂力場。”

有記者馬上追問道,“混亂力場實驗關係到基礎理論研究,那麼能以此研究出技術基礎嗎?比如,引力技術、原子核核力拆分,等。”

提問的是個國外記者。

張碩直接聽笑了,他當然知道國外更關注新物理科技,隨後搖頭笑道,“你的提問很外行啊,沒有學者會這麼說。”

“理論是理論,技術是技術,理論和技術是不同的研究。”

“實際上,理論都是公開的,包括電磁力和引力、強力的關聯,技術就是在此基礎上做的研究。”

他簡單說了幾句。

周圍其他的學者也是認同的,因為理論確實是公開的,國際上一些著名的實驗團隊,就是在公開理論的基礎上做的研究,只不過一些研究是非常困難的。

引力技術相對還好一些。

強力相關技術的研究,過程中可能會存在很大的風險,而技術上要實現突破,就必須要有一些湊巧的新發現。

這方面,感覺和材料的研究非常類似。

即便是有基礎的理論,但要研究出技術就有些‘湊巧’。

各個研究技術的技術的團隊之所以不斷有突破,主要就是因為實驗好做,而且實驗風險相對比較小,強力的研究不同,實驗風險很高,要突破就非常困難。

其實還是基礎的積累,引力實驗做上百個,強力實驗也不一定能有一個。

記者繼續提問,張碩也很耐心的回答。

有記者還問起了鯊魚號飛船,他們清楚張碩肯定知道鯊魚號飛船的技術。

張碩只是笑著搖了搖頭,“飛船的效能很好,我也看到了。”

“不過那不是我的研究……”

其他就不用多說了。

很快到了八點半,學者們都聚集到了主會場。

會議開幕式先是進行了頒獎,有兩個國內學者和一個國外學者獲獎,他們都是在理論研究上有突破,為完善源點論基礎力關係模型框架做出了貢獻。

之後就是主辦方發表講話,說了一些會議流程之類的內容。

下一個發言的是科學院代表,說明了源點理論的重要性,說明其引導新物理科技革命之類。

下一個就是張碩了。

張碩是代表源點論研究中心發表講話,但實際上,他個人的影響力更大。

當張碩要發表講話,所有人都認真起來。

他首先回顧了源點論的發展歷程,還談到了一些科技性的內容,隨後就轉到了源點論主體框架的完善上。

“源點論從出現到現在,發展時間並不長,但實際上,我個人感覺無論是理論還是技術,研究已經進入了瓶頸期。”

“最近一年,甚至是兩年,基礎理論和科技都沒有突破性的進展,究其原因,就是源點論乃至源點科技,進入到一個長時間積累的階段……”

“這是物理學以及科技發展的正常規律。”

“當一項理論和技術發展到一定程度,自然就會出現瓶頸,但我希望能夠打破瓶頸,才能夠讓理論和科技更快的發展,讓人類能夠站在新的視角,去解析更高一層的物理規律……”

張碩說的內容還是很吸引人的,他開啟了一個全新的話題,甚至說,是站在一個非常獨特的視角進行發言。

理論和科技的瓶頸?在會議開始之前,根本沒有人會想什麼瓶頸問題,因為源點物理出現以及發展到現在,都根本沒有多長時間。

相對於全新的物理和科技,十年、二十年都是非常短暫的。

瓶頸?

怎麼可能啊!現在源點物理方向上,不管是理論還是科技,可研究的內容實在太多了,而且各個方向都很容易有突破,大部分人看來,新物理正處在‘高速發展’時期,根本沒發現什麼瓶頸問題。

但是,仔細想想也正常。

張碩的視角和他們不一樣,他開創了源點論,構造了基礎力關係模型,以此完善了主體理論並研究出一項項高階科技。

近兩年時間,確實沒有什麼大的突破,即便是理論上,也沒有什麼大的研究,說理論研究進入瓶頸也是有道理的。

國內學者對於張碩的言論還是能接受的。

尤其是混亂力場專案組,他們進行的是最前沿的實驗,也希望能在研究上取得突破,發現一些新的東西。

到時候,也許就能突破所謂的‘瓶頸’,從而實現新一輪的理論和科技發展。

絕大部分國外學者則是另一種看法,他們感覺自己已經跟不上時代,因為瓶頸什麼的和他們根本沒有關係。

在新物理科技研發上,他們只是剛剛開始而已。

各類新物理科技,他們的團隊都沒有能完全掌握,更不用談什麼瓶頸了。

這種感覺很不好。

國內都已經追逐更高的科技,而他們連已有的科技都沒有掌握,差距已經大到不可想象的地步,甚至連追逐的希望都沒有。

那些寄希望於透過會議瞭解更多的理論,再進行技術研發的學者,就更是感到絕望,“那些政-客還在談什麼技術趕超?”

“這根本不可能實現!”

“現在有這麼大的差距,對方都開始討論更深層次的理論和技術,差距只會越來越大……”

“趕上,都不可能,超越……做夢一樣!”

“最少這一代,肯定沒希望了。”

這就是令人絕望的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