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02章 王允殺莫不凡

第二天,

莫不凡毅然決定將計就計,帶著十幾名親信朝著王允府上。

然而,就在臨行前,莫不凡驚訝地發現他的親信竟然換成了關羽、典韋、許褚、張遼這些人。

莫不凡一陣無語,忍不住說道:“誰家的親信像你們這樣,又是拿刀又是拿戟的。這副模樣看著就極其不對勁。”

話音剛落,眾人紛紛回頭,迅速換上了統一的衣服,腰間佩劍,大步走了出來。

莫不凡在心中暗暗思忖道:“這王允也太失敗了,好不容易絞盡腦汁謀劃了個計策,結果所有人都知道了。”

就這樣,莫不凡率領著一大幫武將浩浩蕩蕩地前往了王允府中。

王允在家中埋伏家丁數百人,欲殺了莫不凡。

王允此刻滿心期待著莫不凡的到來,他在大堂中焦急地踱步,手中緊握著佩劍,額頭上佈滿了細密的汗珠。

莫不凡等人剛一踏入王允府中,王允便露出猙獰的笑容,大聲喝道:

“莫不凡,今日便是你的死期!”他的聲音在空曠的府院中迴盪,充滿了決絕和殺意。

話音未落,數百家丁手持兵刃衝了出來。一時間,喊殺聲四起,寒光閃爍。

莫不凡卻面無懼色,冷笑道:“王允,你這雕蟲小技,以為能奈我何?”

他的聲音沉穩有力,彷彿有著無盡的底氣。

說罷,關羽等人迅速結成陣勢,與家丁們展開搏鬥。

他們相互配合,攻防有序,展現出了極高的戰鬥素養,一時間竟然不落下風。

莫不凡本人更是身先士卒,手中長劍揮舞,瞬間斬殺數人。

他的身姿矯健,劍法凌厲,每一招都帶著致命的威力。

鮮血濺在他的衣衫上,但他的眼神卻越發堅定,毫無退縮之意。

王允在一旁看得心驚膽戰,他沒想到莫不凡竟如此勇猛。

他原本以為自已的精心佈置能夠萬無一失,可眼前的場景卻讓他的心中充滿了恐懼和絕望。

就在這時,

莫不凡突然猛地大喝一聲:“外面的兄弟們,你們要是再不動手,可就沒你們什麼事了。”

原來,莫不凡早已安排了大隊人馬在府外埋伏。他們聽到號令,如潮水般湧入府中。

王允的家丁們見勢不妙,紛紛四散逃竄。

他們丟盔棄甲,狼狽不堪,原本的氣勢洶洶瞬間化為烏有。

王允癱倒在地,面如死灰。他的眼神中充滿了絕望和悔恨,身體不停地顫抖著。

莫不凡走到王允面前,說道:“王允,我又沒禍亂朝綱,你究竟為什麼要針對我呢?”

他的聲音中帶著一絲不解和憤怒。

王允抬起頭,眼中滿是不甘:“莫不凡,你如今勢力漸大,日後必成朝廷心腹之患。

我身為臣子,自當為朝廷除了你這隱患。”他的聲音顫抖著,試圖為自已的行為辯解。

莫不凡冷笑一聲:“你所謂的為朝廷著想,不過是為了滿足你自已的私慾和權力慾望罷了。”

王允嘴唇顫抖,卻說不出話來。

他知道自已的陰謀已經敗露,任何的辯解都顯得蒼白無力。

莫不凡接著說道:“我一心為天下蒼生謀福祉,你卻如此不分是非。”他的語氣中充滿了失望和無奈。

此時,荀彧走上前來:“大哥,如何處置王允?”荀彧的表情嚴肅,等待著莫不凡的決定。

莫不凡略作沉思,眉頭緊蹙,緩緩說道:“放了吧,哪怕將其關押或殺了,也終究改變不了什麼。”

眾人聽了莫不凡的決定,皆感到十分驚訝。但莫不凡心意已決,

他轉身帶著親信們離開了王允府,只留下王允在原地,呆呆地望著他們離去的背影,心中五味雜陳。

回到府中,莫不凡召集眾謀士商議此事。書房內燭光搖曳,氣氛凝重。

莫不凡坐在主位上,面色沉凝,目光掃過在座的眾人。

莫不凡神色凝重地說道:“如今這朝廷局勢錯綜複雜,

這小皇帝和一眾王公大臣對我們的意見頗深,不知諸位對於如何處置他們有何看法?”

郭嘉率先說道:“主公,依我之見,不如將他們遷往長安,讓其自生自滅。

如此一來,我們可擺脫這諸多束縛,全力發展自身勢力。”

郭嘉一邊說著,一邊揮動著手中的扇子,眼神中透露出果斷和堅決。

賈詡微微點頭:“長安局勢混亂,他們到了那裡,很難再有作為,對我們的威脅也會大大減小。”

荀彧卻皺起眉頭:“此舉雖可暫時擺脫麻煩,但恐會落人口實,被人指責大哥對朝廷不敬。”

荀彧的神情嚴肅,語氣中充滿了擔憂,繼續說道:

“如今各方勢力虎視眈眈,若我們因此失去了道義的支援,日後行事恐會更加艱難。”

莫不凡聽著眾人的發言,陷入了沉思。他的手指輕輕敲擊著桌面,發出有節奏的聲響。

書房內再次陷入了沉默,眾人都在思考著應對之策。

莫不凡心中權衡利弊。

他的眉頭緊鎖,目光在眾人臉上來回移動,腦海中不斷思索著各種可能的後果。

莫不凡緊皺眉頭說道:“諸位,還有其它可行的良策嗎?

荀彧還是堅持以前的說法,正色道:“我們可以挾天子以安諸侯。”

眾人紛紛看向荀彧。有人說道:“你這不是更對朝廷不敬嘛?”

賈詡眯了眯眼,說道:“主公,可若不挾天子,恐會被他人佔了先機,於我等不利。”

郭嘉沉思片刻,道:“主公之意,是不想受天子之名所累。但如今局勢未明,貿然捨棄,亦非良策。”

此時諸葛亮緩緩說道:“現在還並非挾天子以安諸侯的最佳時機。”

諸葛亮的聲音雖然稚嫩,但卻帶著一種超出年齡的沉穩和睿智。

眾人紛紛看向諸葛亮,問道:“為何這麼說?”

諸葛亮微微抬起頭,目光清澈而堅定,“當前各方勢力雖有矛盾,但在面對挾天子這等大事上,

極有可能暫時放下彼此的嫌隙,聯軍共同對抗我等。一旦如此,我等必將陷入四面楚歌之境,疲於應對。”

頓了一下,諸葛亮又說道:“待天下諸侯之間紛爭不斷,甚至立下不共戴天之仇,方是時機。

現在挾天子以令諸侯,為時過早,且此做法在天下人眼中,不過僅為董卓等二而已。”

他的眼神中閃爍著智慧的光芒,“董卓挾天子而致天下大亂,民不聊生,人人得而誅之。

若我等此時效仿,只會引得民怨沸騰。且諸侯們會以此為藉口,群起而攻,於我等不利。”

眾人皆是一驚。他們沒想到這個小小的少年竟能有如此深刻的見解和洞察。

莫不凡微微點頭,陷入了沉思;

郭嘉手撫下巴,眼中流露出讚賞之色;

賈詡眯起眼睛,重新審視著諸葛亮;

荀彧則表情凝重,思考著諸葛亮的話語。

書房內再次陷入了安靜,每個人都在消化著諸葛亮這番驚人之語所帶來的衝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