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2章 射論

沈雲的箭術,其精髓半承自他那威嚴的仲父,另一半則是在軍中習練的。

這些年禁軍中的操練日益鬆懈,就他這樣的箭術在眾將士中已屬佼佼者了。

當然按照仲父薛訥的說法,沈雲的箭術只是花架子,用來校場習射還可以。

但若置身於戰場之上,恐怕就不管用了。

本來薛訥也要對沈雲進行箭術訓練的,只是這不是得到調令出征了嗎。

這些日子沈雲除了每日去製糖作坊巡視,隔三岔五的也會到莫侯府上習練射藝。

只是自己那老師走的是文官路子,於排兵佈陣之道上可謂是信手拈來,但在武藝尤其是軍中實戰技藝的傳授上,卻顯得力不從心。

所以沈雲練來練去也沒有什麼提升。

思及此,沈雲不禁感慨,世間將才之稀缺實非偶然。

一位真正的猛將需得文武雙全,既要能在馬背上馳騁如風,箭矢離弦百步穿楊。又要精通十八般武藝,刀槍棍槊得樣樣精通。

以上每一項技能的掌握,都需得名師言傳身教,弟子勤學苦練方能有所成就。

這也是為什麼寒門子弟難出頭的緣故,家境貧寒難以延請名師指點迷津,學問武藝皆難以登堂入室。

北魏禁軍中的訓練體系也是宣武皇帝一手勘定的。

而仲父薛訥,更是一代技擊宗師,然而即便如此沈雲也只堪堪觸及了皮毛未能得其精髓。

所幸沈雲也不是要立刻要上陣打仗,他只是要參加雍王府的入幕選鋒罷了。

靶場上,沈雲取出一把長弓。

這把弓是沈雲父親留下來的。

即使在兄妹倆最為拮据的時候都沒有將弓賣掉,這也是除了沈家宅子之外,沈父留下來最貴重的東西。

如同量體裁衣,一把上好的弓需要量身定製,這把弓就是沈雲的父親就任校尉之後,由將作監的大匠給他量身定製的。

弓胎是精選自山林深處的上等苗竹,韌性十足。弓面則是取自牯牛堅韌的角,弓弰之處則是黃桑木以及檀木所制的弝,這樣一來極大減輕了弓身的重量。

這四種材料製作出弓之雛形後,還需自然風乾一年以上,直至每一寸木質都乾透,每一寸角材都達到最佳的韌性。

而粘合弓的膠更是匠人們的的不傳之秘。將弓的各個部分粘合之後,還要在經過長達一年的風乾期。

在此期間,弓匠如同呵護嬰兒般,需要不斷的揉捻弓體,調整每一處細微的不合理之處,直至弓身達到完美的狀態。

沈雲的身高體型與父親差不多,這把弓他用起來也確實得心應手,遠不是軍中那些劣弓能相比的。

就連莫侯景第一次看到這把弓時也是眼睛一亮,叫道:“好弓!”

緊接著沈雲又從箭袋中取出了一支羽箭。

沈雲正欲引弦滿弓,卻被一旁的莫侯景攔住。

“沈兄且慢,你這箭不對。”

“箭不對?”

沈雲聞言目光微凝,審視起手中之物。

此箭,乃取自深山中筆直的老箭竹,箭尾鵰翎以稠膠細心黏合,至於那箭簇,更是以精鋼鍛造,小巧而鋒銳足以穿透重重鎧甲,較之於軍中制式之箭可要強出不少。

莫侯景見狀,笑容中更添幾分玩味:

“沈兄所執,乃是專為戰陣而生的武射之箭,其箭尖犀利專為穿透敵甲而設,用以對付靶心豈非大材小用暴殄天物?”

沈雲聞言,恍然大悟,隨即哈哈一笑將箭輕輕放回箭袋。

這小子,就是老師給自己找的射術老師。

莫侯景就如同一個偏科嚴重的學生,他的武藝稀疏,刀槍棍槊更是平平。

就連兵法一道也勉強及格,但此子卻在射術上有超乎常人的天賦,一旦弓弦在握百步之內是指哪射哪。

莫侯景掏出一支箭簇寬大的箭遞給他說到:“沈兄參加入幕選鋒,是校場比試用的,應該用比箭。”

吶!這個就叫專業!

這些知識可都是將門子弟家傳的絕學,譬如眼前這一支箭,其背後蘊含的學問竟如此繁複細膩。

莫侯景過完年十六,就要行冠禮了。

北魏的官制之下,加冠之禮不僅是成年的象徵,更是通往仕途的鑰匙。聽說已經有中正來評定過品級了,不過真要授實官恐怕還得排闕。

沈雲立於一旁,心中雖有波瀾,卻無絲毫嫉妒之色。他深知這世間萬物各有其時,各有其命。

莫侯景之幸,在於家族的蔭庇與個人的努力並行不悖,而自己雖無顯赫門第可依,卻擁有一顆不甘平庸的心。

莫侯景又說道:“沈兄,你比試之時,最好換一把弓。”

沈雲聞言,虛心拱手道:“還請莫侯兄賜教。”

在見識過腦海裡那片光怪陸離的世界後,沈雲的心境已是大變,昔日的狂妄與自負被深深埋藏。

他深知自己的不足之處,取而代之的是對未知的敬畏。

故而虛懷若谷,即便是面對年歲比自己還小兩歲卻見識不凡的莫侯景,亦能坦然求教。

見沈雲態度誠懇,莫侯景也收起嬉笑之色,正色道:

“沈兄過謙了,你這把家傳寶弓是大弰弓,此弓身形修長彈力驚人,持之沉穩如山矢出則如龍騰九霄,實乃戰陣之弓!然則,若論及射藝之較,小弟卻以為小弰弓更為相宜。”

沈兄面露疑惑之色,追問道:“哦?這是為何?”

莫侯景沉吟了一會,說道:“大弰弓重在力量與射程,於精準與速度上或有不及。射藝之比,講究的是心手合一箭無虛發,小弰弓輕巧靈活更便於操控,能在瞬息間捕捉風向調整力度,使箭矢如臂使指直指靶心。”

沒想到射箭竟然也有這麼多的學問,以前仲父所授乃是軍中射藝,皆是戰場上立命安身的硬功夫。

說白了就是實用主義強弓硬箭,講究一箭破甲。

而今聽罷莫侯景所論,方知射箭之道亦能細膩如絲,這倒不是仲父教的不對,實乃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各領風騷。

射靶之事,歷來被視為權貴階層的雅趣,那些繁複的技藝與講究本就不是寒門子弟能接觸的,多數寒門子弟終日為生計奔波,連擁有一把趁手好弓都成了奢望,更遑論深諳其中諸多門道。

為您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