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府二房內,裴潤重和韋氏也是滿心歡喜地看著自家女兒寫來的家書,二人皆是滿臉笑容,開心得不得了。他們一字一句、認真閱讀著信中的每一句話,彷彿想要把女兒的所有情緒都盡收眼底。
讀完後,縱使裴潤重心思老道,還是不禁為自家女兒這幾天的變化感到吃驚。以前出去玩的時候,她可是從來不會想起給自己和她娘寫信的,現在卻知道主動寫信了,真的是女大十八變啊!
他心中暗自感嘆,自己的女兒長大了,真不知以後會便宜了哪家臭小子,他甚至開始想象起未來女兒會不會被欺負……這些念頭讓他心裡泛起一絲淡淡的憂慮。
就在這時,韋氏也開口說話了:“夫君,我有件事情想跟你商量一下。”
裴潤重聞言,轉過頭來看著妻子,微笑著問道:“什麼事?你說吧,咱們老夫老妻之間,何必這麼客氣呢。”一句話倒讓韋氏鬧了個臉紅。
韋氏稍稍猶豫了一下,然後輕聲說道:“是這樣的,二妹在侯府,往年都是一個人帶著孩子過冬至,我們每次叫她回府一起團聚包餃子,她總是不肯答應。我在想,今年正好可以借她要孩子們去莊子上玩,順便邀請她一起過來,你覺得怎麼樣?”
說完,她用期待的眼神看著夫君,眼中閃爍著光芒,微微上揚的嘴角,透露出內心的喜悅。
裴潤重聽罷,臉上浮現出一絲笑容,對著韋氏說道:“這個主意很好,要是小妹今年能回來過節,一家人聚在一處也熱鬧,父親大人不知道該有多高興呢。正好明天有大朝會,待朝會完了我給大哥說說,你明天也找個時機給大嫂說一下。這府裡畢竟是大哥大嫂當家,我們也不好越過他們去做主。”他的聲音中帶著溫和與親切,讓人感到溫暖。
“只是辛苦你了。”他輕輕地拍了拍韋氏的手,目光中充滿了感激之情。
韋氏微微一笑,輕聲說道:“我不辛苦,夫君你要撐起我們這個小家,才是最辛苦的。我有這個世界上體貼的夫君,有一雙好兒女,我已經很知足了。”她的話語中流露出深深的愛意和滿足感。
然而,年輕一輩的鮮少有人知道,如今在上京城聲名遠揚的“裴郎”,實際上是由韋氏精心調教而成。在未成親之前,裴潤重可是京師有名的紈絝子弟,是屬於那種大錯不犯,小錯不斷地型別。
當時自己之前定親的物件因意外離世,風言風語傳著是自己剋夫。後來父母決定把自己嫁給他的時候,蓋因他的名聲,其實自己是在家裡鬧過一場的。
但無奈嫂子心意已決,覺得自己再在家裡住下去會耽誤侄女的名聲,父母親也不再護著自己,只好嫁給他。
然而,令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是,婚後的他彷彿突然開竅一般,一改往日鬥雞走狗的習性,開始發奮圖強、埋頭苦讀。最終,他成功考取二甲進士之一。在精心運作下,他先是到地方上擔任了兩屆縣令,而後又被調回中央,從戶部員外郎一路晉升,直至成為如今的戶部右侍郎。
當年那些看好戲的人,如今個個對她羨慕不已,誇讚她命好,嫁得如意郎君。可只有她心裡清楚,日子過得好不好,全憑自己經營,他人無法插手也無權干涉。若是過於在意旁人的閒言碎語,只會擾亂自己的心神。
裴潤重牽著韋氏的手,一同走向床榻。窗外,月色如水;屋內,春意盎然。
……(我是時間分割線)……
而裴氏帶著四小隻在莊子上玩得樂不思蜀,日子過得十分愜意,時間也如白駒過隙般飛逝,很快就到了半個月之後。她們收拾好行囊,戀戀不捨地離開了這個已經住了快二十來天的莊子。
看到四小隻那不捨的眼神,裴氏只好許諾明年再帶她們過來。
回到家後,生活又恢復了往日的平靜,按部就班起來。裴氏每天都忙著處理府中的各種事務,而柳若安姐妹倆則按照日常安排行事。上午,她們會在“墨香苑”裡認真地讀書寫字;下午,要麼到裴氏的院子裡聊天,要麼就在自己的院子裡安靜地看書和學習規矩。
一個星期後,裴氏帶著姐妹倆前往裴府過冬至。從裴府回來的第二天,裴氏收到了一封書信。
這封信是河東郡老家的老夫人王氏所寫,裴氏小心翼翼地拆開信封,仔細閱讀起來。信中的大意是,由於她久不在京城,所以計劃今年回到京師過年。預計將在冬月廿九日從老宅出發,並於臘月初九左右抵達。
此外,老夫人此次還帶了四房的長女一同前來,希望能夠在京師為其尋覓一門親事,如果找不到合適的人家,也可以藉此機會讓她見見世面。
裴氏讀完信件後,便立刻向身邊的丫鬟蘭香下達命令:“快去把柳大管家以及所有管事級別的人員都召集到院子裡的花廳來。”接著又吩咐道:“張媽媽,你去後堂取一下對牌和鑰匙。”安排妥當之後,裴氏披上了一件天水碧色雲燕細錦斗篷,在蘭巧的侍候下前往花廳。
進入花廳後,裴氏環顧四周,看著聚集在一起的眾人,開口說道:“我在這個時候請大家過來,想必訊息靈通的人應該也猜到了原因。其實,今天讓大家過來是因為我們侯府即將迎來最重要的事件——老夫人要回來了!這次讓你們來,就是要把個人手上的差事交排下去。”
說完,先是看向柳大管家,“一會兒你差人去把老夫人的‘鶴松院’好好收拾一番,在把地龍燒起來看看有沒有問題,有問題就速速著人來修,沒問題就從下月初六開始每天都把地龍燒上。”
然後又對著胡賬房說道,“這些都走公賬,但是要單獨記在‘鶴松院’的賬本子上,還有四房的大姑娘,也給她單獨起一個賬本。你一會回去,撥點銀錢,柳大管家會差人去支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