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氏本想拒絕,畢竟她覺得這樣做不太合適,而且她也擔心會有什麼意外發生。然而,當她看到柳若宜和柳若安姐妹倆那充滿期待的眼神時,心中不禁一軟。這兩個孩子眼中的渴望和信任,也讓她無法狠下心來拒絕她們,裴氏知道,如果自已直接拒絕了她們的請求,可能會讓她們姐妹感到失望和傷心。而作為一位母親,她最不願意看到的就是孩子們受到傷害或者不開心。於是,經過內心的較量後,裴氏最終還是點了點頭,表示同意。
她和楊氏商量著,“大嫂,那後天去‘水月觀’,我們兩府的馬車哪個時辰在哪裡集合呢。”
三人小聲地商量了一會兒,最後定下後日的辰正時分在東邊的麗景門甕城集合。商量好後,楊氏和韋氏就帶著依依不捨的姑侄三人回去了。臨走的時候,裴知妤還在對著柳若安揮手,“若安妹妹,後日我們在甕城等你,你不要遲到啊。”
看著這一幕,裴氏不禁問柳若安,“這麼喜歡知妤那丫頭。”
“是的,知妍姐姐沉穩內斂,知妤姐姐更活潑爽利一些,我喜歡她,也想和她成為手帕交。”
“那你們後天可要好好相處,那丫頭的性子我知道,看上去嘻嘻哈哈的,但不太容易和別人接近。可一旦成為她的好友,她也會掏心掏肺的對你好。”裴氏帶著姐妹倆往回走,邊叮囑她。
“還有,你們後日出行,萬一當天趕不回來,還得在山上過一夜,所以須得把東西都備齊。這兩天我把蘭雅和蘭馨分別給到你們二人的院子。“裴氏說完,想了想,又接著對柳若安說道。
“我看你身邊也沒個得力的管事婆子,正巧今天你二位舅母來了,說是你二妹的教養嬤嬤這個事情已經有眉目了,大約在中秋過完就能來府上。但是這位嬤嬤有個姐姐,早前和她一樣,也是在宮裡,是調教新進宮的小宮女們禮儀規矩的。後來到了歲數,求了恩典,和她姐姐一起出宮了。現在姐妹倆家裡只剩她二人了,所以就想找一家裡有兩位嫡女的大戶人家,分別做家裡姑娘的教養嬤嬤或管事婆子,只一條,以後需得給她們奉老。”
快到‘馥香堂’門口了,裴氏對著柳若安說道,“這事不急,你今天仔細想想,明天早上給我答覆就是了,因為我也要給你大舅母回話。我這會兒有點兒困了,我去後堂歇午覺的,你們也分別回去歇著吧。”
“夫人稍等,耽誤您一會時間。不用明天,我現在就給您答覆,我和二妹一人一位嬤嬤,這樣好的機會,旁人求都求不來的,我要往外推,那我豈不是成了不識好歹之人了。還要麻煩夫人和兩位舅母說一聲。我先和二妹下去歇著了。”
看到姐妹二人手牽著手下去了,裴氏也往後堂東次間走去,邊走邊吩咐張媽媽,“你也去歇著,等到你歇覺起來了,勞煩你跑一趟,和我嫂子說,這件事安兒已經同意了,她們可以準備起來了。”
“是,我看您歇下我就去歇息。”
……
時間飛逝,很快就來到了要出門的那天。
清早,柳若安在白芍的輕聲呼喊下,坐起來換了藕色白玉蘭散花軟緞上衣配丁香色蝶戲玉蘭百褶裙。因為‘水月觀’在山上,白青還給她找了一件直領暗紋的素色褙子,好說歹說,才勸她穿上了。又梳了個垂掛髻,簡單簪了幾朵珠花,就往裴氏院中行去。她和柳若宜在裴氏院中匯合以後,就在裴氏的帶領下,乘坐軟轎朝西角門行去。
在西角門換乘馬車,在車內坐定。裴氏吩咐隨車的蘭香開啟食盒,只見蘭香先開啟一個稍小一點的盒子,裡邊放了三套白瓷的碟子、小碗、筷子和勺子。另一個稍大一些的食盒上邊一層放著一碟豌豆黃,一碟松仁糕,中間一層放著一碟雲片糕和一碟玫瑰酥,最底下是一盆八寶粥。
“馬車在城裡還要走一會,因是早上,人多走不快。趁這會時間我們在馬車裡把早上的飯食解決了吧。雖是簡陋了些,但好在只是偶爾一次這樣。”裴氏對著她們姐妹倆說道,然後吩咐蘭香給二位小姐盛粥放在馬車內的小桌子上。
就這樣,她們迎著清晨的陽光,坐在馬車裡,車窗外的景緻不斷變化,車輪碾過石板路,發出嘎吱嘎吱的聲音。車裡,裴氏三人圍坐在一起,一邊吃著簡單的早飯,一邊聽著沿途的喧鬧。她們三人也吃完了早上的飯食,簡單的漱了口,馬車也在這時來到了麗景門的甕城。
兩方人馬匯合後,就一同朝著東郊水月觀所在的白馬山緩緩行去。出了麗景門大約有兩裡地的範圍,路上的行人漸漸變得少了,此時,眼前展現出一片廣袤的田野,隨之映入眼簾的就是阡陌縱橫交錯,大地呈現出金黃的色彩,彷彿一幅美麗的畫卷,農人們辛勤勞作,在這片土地上揮灑著汗水,努力收穫,迎接著豐收的喜悅。
隨著隊伍的繼續前進,周圍的景色也逐漸變化。從農田過渡到樹林,路邊的樹木隨風搖曳,微風吹過,樹葉沙沙作響,遠處的白馬山起伏連綿,雲霧繚繞其間,宛如仙境一般。眾人置身於這樣的自然之景中,心情也變得格外美好。他們一邊欣賞著沿途的風景,一邊談論著,歡聲笑語不斷。
很快就到了白馬山腳下,因為山勢不高,且為了表示虔誠,信眾來此大都是徒步上山。行到半山腰,一行人在涼亭內坐下喝水,略略歇過後,就再次往山頂走去,很快就看到了一座三間四柱七樓的琉璃牌坊,中間從右往左刻著‘水月觀’三個蒼勁有力的大字,琉璃牌樓就是水月觀的山門。
步入山門,就見一個大大的廣場,是觀內上至住持妙心大師,下至才入觀的小道童們每天做早課的地方,也是舉辦重大活動的地方。和山門遙遙相對的就是水月觀的正殿‘三清殿’,殿內供奉著三清祖師的神像。
只見一位知客立在一旁,行了抱拳禮,說道“貴客拜山,有失遠迎,還望海涵。\"
“道長客氣了,原是我們叨擾了。”一行人裡最年長的楊氏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