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尊,道是什麼?”高澄在飛瀑之下詢問清武散人。
“道是天地之綱領,主宰人類的一種靈魂,是我們為人處事的一種真理,是大自然變幻的規律,由學道到悟道、得道、傳道、弘道,而至天人合一。道教認為道具有永恆的生命,獲得它、保持它便可長生,這也叫作“德”。德即得,即得道。”清武散人笑答。
“似師尊這樣法力境界,是否達到長生不老?”高澄又問。
“我還在路上,離長生不老遠著呢。道教重生,追求長生,相信人透過求神或修煉可以得道,不僅可以享受人間的幸福,而且可以返本還元,與道同體,肉體永生,白日飛天,長存仙界。”清武散人遙望遠山,再度笑答。
“拜師有何作用?”高澄點頭,再問。
“拜師是心靈洗禮,人生洗禮,靈魂洗禮,是傳道授業解惑的能量傳遞。”清武散人略略沉思後說。
“師尊,徒兒想知道大道究竟從什麼地方契入?真有通天大道嗎?“高澄疑惑地問。
“為師曾聽過西山一位大法師講道,言:道是天地之間所有奧妙,在生活當中每時每刻存在,不單單隻有道術符法、陣法、神通異能這種表象,道是從生活中契入啊!”清武散人緩緩道來。
“師尊,表象之外還有何玄奧?”高澄接著發問。
“道是神靈的象徵,是智慧的象徵,文化的載體,規則的體現,得道是我們生活中製造快樂的平衡點,道是人生中非常吉祥的象徵。道法自然,人法自然。不知你是否有觸動,你還有何疑問?“清武散人緩緩道來。
他很欣賞這個肯動腦子的記門弟子,鼓勵高澄大膽發問。
“徒兒從書上得知,道是有基本規則的,一是相反相成,物極必反,二是守弱居柔。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慾則強。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不知對否?”高澄將前世道學知識從腦中拿出來,小心求證。
“澄兒,你怎麼知道這麼多,這麼深?太讓我吃驚了!為師一直在感悟,也沒你總結得這麼好!這些學問是出自哪本道書或者哪位大師教授呀?快點告訴我,我要親眼瞧一瞧,或者親自登門請教!“清武散人聽後愣了好一會兒,眼中露出異樣光芒,興奮地說。
高澄心想清武散人肯定沒聽過另一個世界由炎黃精神而沿傳的道家哲學,一是以老子莊子為代表的道家學說形成的道教,一是以孔子孟子為代表的儒家學說形成的儒教,儒道互補,是華夏世中華民族的根,也是中華民族的靈魂,民族傳統的信仰,他處於封神時代,是無法瞭解的。
“我是從《道德經》、《逍遙遊》、《論語》、《易經》、《河圖洛書》等等道書上看到並體悟的。這些書是從書市淘來的!”高澄當然不能說是前世從武當高道學來,穿越秘密事關生死,不能洩露給任何人,那怕是這世父母和麵前的師尊。
“唔,淘來?什麼意思?“
“嗯,就是挑選的意思。”高澄心想,跟他講淘寶是弄不明白的。
“哦,這樣啊,這些書很神奇,將我想說又說不清的感悟總結得有深度!你能給我瞧瞧嗎?!”
“師尊,對不起,這些書是過去舊書,都在三年前家中那場火中被燒了。但我可以抄錄出一些記得住的內容供你參閱哦!“
“好好,澄兒,儘快抄出來!為師急需呀!“
“師尊,這個沒問題,只要你覺得有價值,每天我抽出時間來抄錄,抄好的部分分批次送您。”
“澄兒,沒想到你還有這番奇遇,這些書是天書,氣象萬千,聞所未聞,遠遠超越我所學的太乙道門絕學的內涵,有助修復天道規則,有緣聽聞,痛快!”
高澄又洋洋得意地講了諸如“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天之道,不爭而善勝“,“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我命由我不在天“,“大運在天,小運在己“等等一堆道理,讓清武散人瞪目結舌,震驚不己。
“道家最重生命,生者天之大德也,地之大樂也,人之大福也。人只有有了生命才能享受人世種種樂趣。道家講求身體修為、心靈脩為、心胸修為,透過運動和修煉,發現快樂,找到靈魂歸宿。”高澄侃侃而談。
“那你講講我說的道是否與你書中所學知的有差誤?”清武散人用手指著他心臟部位問道。
高澄領會,接道:“師尊說的道是對的,講明平常心是道,人生最重要是找準自己位置,對自己的評價要客觀,要實際,掌握時機,與時俱進。道書上講的宇宙最高的奧秘講陰陽,講平衡,大道至簡至易,求返樸歸真,雖然角度不同,但與師尊所講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相一致。“
“好了,澄兒,第一次在醫館與你僅僅淺談,知你非常,但知之甚少,這回你讓我大開了眼界啊!你的東西儘快整理出來交給我,我得去西山問道解惑,了一番因果!”
“師尊,老子崇尚無為而治,清淨無為是無為無不為,在悠閒淡雅中而表現的無所不為,是大有作為;老子《道德經》是人生三大寶:鑰匙,講明如何開啟這扇門,鏡子,經常看到自己行為是否符合道德標準,燈,指路,選擇出正確的方向,我覺得妙不可言。”高澄也激動起來,“我今天就將老子《道德經》五千字抄錄下來讓您一飽眼福,如何!”
或許師尊通讀後有更高的領悟,自己也肯定受益匪淺!
“講得好!澄兒啊,你天賦異稟,當是我道門人族的希望,難怪西山大能給你傳承,讓我授你道術,僅從道學上講我當不了你老師。你再講講你所瞭解的莊子的道學吧!”清武散人笑眯了眼。
他不停地撫須點頭,自已不恥下問,只因這個陸澄將來如得已傳承,能光大門楣,於是悉心引導。靈空子和青鸞雖是少年天才,潛力無窮,但其二人天賦資質遠不能擔起師門傳承重擔。
“好的,師尊。莊子崇尚的境界是清心寡慾型的生活方式,追求天和的平等精神、人和的人格獨立精神、心和的寬容精神。他提出愛人利物之謂仁,把仁學擴大到自然,偏重於人與自然的和諧,提出:天與人不相勝也;魚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術;君子之交淡若水。”高澄邊回憶邊說。
“心和,是指人在沉思冥想的悟道過程中,人的心靈在體驗中同宇宙本體的深不可測、妙不可言的和諧融合狀態。天和只有經過人和,才能達到心和的最高境界。”高澄將前世所學一古腦兒丟擲來,令清武散人更受震撼。
這也讓散人下定了一個決心,打算讓他代表太乙峰劍仙門參加三個月後的凌霄山十二峰練氣士才俊大比,爭奪前三甲。
”關於《易經》,澄兒可否講解一二呢?“
”師尊,易學包含了理、象、數,相當玄奧,涉及推演之道,《易經》所說的卦,是宇宙間的現象,是我們肉眼可以看見的現象,宇宙間共有八個基本的大現象,而宇宙間的萬有、萬事、萬物,皆依這八個現象而變化,這就是八卦法則的起源。”高澄回答,又說:“還有丹道和武道,弟子僅曉皮毛,掛一漏萬,難於講明,為避免錯漏,我還是盡己所能寫下來吧!“
高澄心知,畢竟這前世道學與這一世界的道學大不相同,融合分岐不那麼簡單。
師尊和師兄仰天大笑,靈空子和青鸞長吁一口氣,這惑神洞不用去了,師兄不是小人!
青鸞此刻發覺師兄並不是那麼討厭,受傷不追責說明胸襟寬廣,拒收儲物袋說明他行事有節,他只愛喝黃峰茶,必須置辦好,迅速飛符給紫蓮峰一位師兄!
“你們兩個小鬼,偷摸跟著幹嗎?還不給我顯身出來!”
“師尊好,您老人家氣色好好哦!“
“師兄好……今天天氣真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