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醫家思想大全

1. 扁鵲:提出“六不治”原則,強調疾病預防和早期治療。

2. 華佗:倡導外科手術,主張運動養生。

3. 張仲景:《傷寒雜病論》中的六經辨證思想,重視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

4. 孫思邈:“大醫精誠”,強調醫德修養和對患者的關愛。

5. 錢乙:注重小兒生理病理特點,在兒科用藥上有獨到見解。

6. 劉完素:“火熱論”,主張用寒涼藥物治療疾病。

7. 張從正:“攻邪論”,善於運用汗、吐、下三法祛邪治病。

8. 李杲:“脾胃論”,強調脾胃在人體生理病理中的重要作用。

9. 朱震亨:“相火論”,提倡滋陰降火。

10. 葉天士:創立衛氣營血辨證論治體系,指導溫熱病的治療。

11. 吳鞠通:提出三焦辨證,豐富了溫病的診治方法。

12. 王清任:重視解剖,主張活血化瘀治療疾病。

13. 李時珍:對藥物的考證嚴謹,注重實踐和觀察。

14. 皇甫謐:針灸學方面的成就,強調經絡穴位的作用。

15. 葛洪:提倡簡便有效的治療方法和藥物。

16. 陶弘景:對本草學的整理和發展做出貢獻。

17. 巢元方:《諸病源候論》對病因病機的深入探討。

18. 王冰:對《素問》的整理和註釋。

19. 薛雪:對溼熱病的研究和見解。

20. 唐宗海:中西醫匯通思想。

本草綱目 部分

1. 人參:味甘、微苦,性溫。大補元氣,復脈固脫,補脾益肺,生津,安神。

2. 甘草:味甘,性平。補脾益氣,清熱解毒,祛痰止咳,緩急止痛,調和諸藥。

3. 黃連:味苦,性寒。清熱燥溼,瀉火解毒。

4. 當歸:味甘、辛,性溫。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

5. 黃芪:味甘,性微溫。補氣昇陽,固表止汗,利水消腫,生津養血,行滯通痺,託毒排膿,斂瘡生肌。

6. 白朮:味苦、甘,性溫。健脾益氣,燥溼利水,止汗,安胎。

7. 茯苓:味甘、淡,性平。利水滲溼,健脾,寧心。

8. 熟地:味甘,性微溫。補血滋陰,益精填髓。

9. 白芍:味苦、酸,性微寒。養血調經,斂陰止汗,柔肝止痛,平抑肝陽。

10. 麥冬:味甘、微苦,性微寒。養陰潤肺,益胃生津,清心除煩。

11. 山藥:味甘,性平。補脾養胃,生津益肺,補腎澀精。

12. 枸杞:味甘,性平。滋補肝腎,益精明目。

13. 菊花:味甘、苦,性微寒。散風清熱,平肝明目,清熱解毒。

14. 金銀花:味甘,性寒。清熱解毒,疏散風熱。

15. 連翹:味苦,性微寒。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疏散風熱。

16. 魚腥草:味辛,性微寒。清熱解毒,消癰排膿,利尿通淋。

17. 蒲公英:味苦、甘,性寒。清熱解毒,消腫散結,利尿通淋。

18. 大黃:味苦,性寒。瀉下攻積,清熱瀉火,涼血解毒,逐瘀通經,利溼退黃。

19. 芒硝:味鹹、苦,性寒。瀉下通便,潤燥軟堅,清火消腫。

20. 蘆薈:味苦,性寒。瀉下通便,清肝瀉火,殺蟲療疳。

21. 桃仁:味苦、甘,性平。活血祛瘀,潤腸通便,止咳平喘。

22. 紅花:味辛,性溫。活血通經,散瘀止痛。

23. 川芎:味辛,性溫。活血行氣,祛風止痛。

24. 丹參:味苦,微寒。活血祛瘀,通經止痛,清心除煩,涼血消癰。

25. 益母草:味苦、辛,性微寒。活血調經,利尿消腫,清熱解毒。

26. 麻黃:味辛、微苦,性溫。發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腫。

27. 桂枝:味辛、甘,性溫。發汗解肌,溫通經脈,助陽化氣,平衝降氣。

28. 紫蘇:味辛,性溫。解表散寒,行氣和胃。

29. 生薑:味辛,性微溫。解表散寒,溫中止嘔,化痰止咳,解魚蟹毒。

30. 防風:味辛、甘,性微溫。祛風解表,勝溼止痛,止痙。

31. 薄荷:味辛,性涼。疏散風熱,清利頭目,利咽透疹,疏肝行氣。

32. 牛蒡子:味辛、苦,性寒。疏散風熱,宣肺祛痰,利咽透疹,解毒消腫。

33. 蟬蛻:味甘、鹹,性寒。疏散風熱,利咽開音,透疹,明目退翳,息風止痙。

34. 柴胡:味苦、辛,性微寒。和解表裡,疏肝解鬱,昇陽舉陷,退熱截瘧。

35. 葛根:味甘、辛,性涼。解肌退熱,生津止渴,透疹,昇陽止瀉,通經活絡,解酒毒。

36. 知母:味苦、甘,性寒。清熱瀉火,滋陰潤燥。

37. 梔子:味苦,性寒。瀉火除煩,清熱利溼,涼血解毒;外用消腫止痛。

38. 石膏:味甘、辛,性大寒。清熱瀉火,除煩止渴。

39. 苦參:味苦,性寒。清熱燥溼,殺蟲,利尿。

40. 龍膽草:味苦,性寒。清熱燥溼,瀉肝膽火。

41. 半夏:味辛,性溫;有毒。燥溼化痰,降逆止嘔,消痞散結。

42. 天南星:味苦、辛,性溫;有毒。燥溼化痰,祛風解痙,散結消腫。

43. 川貝母:味苦、甘,性微寒。清熱潤肺,化痰止咳,散結消癰。

44. 浙貝母:味苦,性寒。清熱化痰止咳,解毒散結消癰。

45. 瓜蔞:味甘、微苦,性寒。清熱滌痰,寬胸散結,潤燥滑腸。

46. 杏仁:味苦,微溫;有小毒。降氣止咳平喘,潤腸通便。

47. 桔梗:味苦、辛,性平。宣肺,利咽,祛痰,排膿。

48. 紫菀:味苦、辛、甘,性微溫。潤肺下氣,消痰止咳。

49. 款冬花:味辛、微苦,性溫。潤肺下氣,止咳化痰。

50. 百部:味甘、苦,性微溫。潤肺下氣止咳,殺蟲滅蝨。

51. 天麻:味甘,性平。息風止痙,平抑肝陽,祛風通絡。

52. 鉤藤:味甘,性涼。息風定驚,清熱平肝。

53. 地龍:味鹹,性寒。清熱定驚,通絡,平喘,利尿。

54. 全蠍:味辛,性平;有毒。息風鎮痙,通絡止痛,攻毒散結。

55. 蜈蚣:味辛,性溫;有毒。息風鎮痙,通絡止痛,攻毒散結。

56. 麝香:味辛,性溫。開竅醒神,活血通經,消腫止痛。

57. 冰片:味辛、苦,微寒。開竅醒神,清熱止痛。

58. 石菖蒲:味辛、苦,性溫。開竅豁痰,醒神益智,化溼開胃。

59. 酸棗仁:味甘、酸,性平。養心補肝,寧心安神,斂汗,生津。

60. 柏子仁:味甘,性平。養心安神,潤腸通便,止汗。

61. 杜仲:味甘,性溫。補肝腎,強筋骨,安胎。

62. 續斷:味苦、辛,性微溫。補肝腎,強筋骨,續折傷,止崩漏。

63. 淫羊藿:味辛、甘,性溫。補腎陽,強筋骨,祛風溼。

64. 肉蓯蓉:味甘、鹹,性溫。補腎陽,益精血,潤腸通便。

65. 菟絲子:味辛、甘,性平。補益肝腎,固精縮尿,安胎,明目,止瀉;外用消風祛斑。

66. 山茱萸:味酸、澀,性微溫。補益肝腎,收澀固脫。

67. 五味子:味酸、甘,性溫。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腎寧心。

68. 烏梅:味酸、澀,性平。斂肺,澀腸,生津,安蛔。

69. 芡實:味甘、澀,性平。益腎固精,補脾止瀉,除溼止帶。

70. 金櫻子:味酸、甘、澀,性平。固精縮尿,固崩止帶,澀腸止瀉。

71. 茵陳:味苦、辛,性微寒。清利溼熱,利膽退黃。

72. 金錢草:味甘、鹹,性微寒。利溼退黃,利尿通淋,解毒消腫。

73. 虎杖:味微苦,性微寒。利溼退黃,清熱解毒,散瘀止痛,止咳化痰。

74. 車前子:味甘,性寒。清熱利尿通淋,滲溼止瀉,明目,祛痰。

75. 滑石:味甘、淡,性寒。利尿通淋,清熱解暑;外用祛溼斂瘡。

76. 附子:味辛、甘,性大熱;有毒。回陽救逆,補火助陽,散寒止痛。

77. 肉桂:味辛、甘,性大熱。補火助陽,引火歸元,散寒止痛,溫通經脈。

78. 乾薑:味辛,性熱。溫中散寒,回陽通脈,溫肺化飲。

79. 吳茱萸:味辛、苦,性熱;有小毒。散寒止痛,降逆止嘔,助陽止瀉。

80. 花椒:味辛,性溫。溫中止痛,殺蟲止癢。

81. 麥芽:味甘,性平。行氣消食,健脾開胃,回乳消脹。

82. 谷芽:味甘,性平。消食和中,健脾開胃。

83. 山楂:味酸、甘,性微溫。消食化積,行氣散瘀。

84. 神曲:味甘、辛,性溫。消食和胃。

85. 雞內金:味甘,性平。健胃消食,澀精止遺,通淋化石。

86. 大黃炭:味苦,性寒。涼血止血。

87. 蒲黃:味甘,性平。止血,化瘀,通淋。

88. 三七:味甘、微苦,性溫。散瘀止血,消腫定痛。

89. 茜草:味苦,性寒。涼血,祛瘀,止血,通經。

90. 艾葉:味辛、苦,性溫;有小毒。溫經止血,散寒止痛;外用祛溼止癢。

91. 西洋參:味甘、微苦,性涼。補氣養陰,清熱生津。

92. 黨參:味甘,性平。補中益氣,健脾益肺。

93. 太子參:味甘、微苦,性平。益氣健脾,生津潤肺。

94. 南沙參:味甘,性微寒。養陰清肺,益胃生津,化痰,益氣。

95. 北沙參:味甘、微苦,性微寒。養陰清肺,益胃生津。

96. 硃砂:味甘,性寒;有毒。清心鎮驚,安神,明目,解毒。

97. 磁石:味鹹,性寒。鎮驚安神,平肝潛陽,聰耳明目,納氣平喘。

98. 龍骨:味甘、澀,性平。鎮驚安神,平肝潛陽,收斂固澀。

99. 琥珀:味甘,性平。鎮驚安神,活血散瘀,利尿通淋。

100. 遠志:味苦、辛,性溫。安神益智,交通心腎,祛痰,消腫。

101. 白及:味苦、甘、澀,性微寒。收斂止血,消腫生肌。

102. 仙鶴草:味苦、澀,性平。收斂止血,截瘧,止痢,解毒,補虛。

103. 棕櫚炭:味苦、澀,性平。收斂止血。

104. 血餘炭:味苦,性平。收斂止血,化瘀,利尿。

105. 側柏葉:味苦、澀,性寒。涼血止血,化痰止咳,生髮烏髮。

106. 青皮:味苦、辛,性溫。疏肝破氣,消積化滯。

107. 陳皮:味苦、辛,性溫。理氣健脾,燥溼化痰。

108. 枳實:味苦、辛、酸,性微寒。破氣消積,化痰散痞。

109. 木香:味辛、苦,性溫。行氣止痛,健脾消食。

110. 沉香:味辛、苦,性微溫。行氣止痛,溫中止嘔,納氣平喘。

111. 藿香:味辛,性微溫。芳香化濁,和中止嘔,發表解暑。

112. 佩蘭:味辛,性平。芳香化溼,醒脾開胃,發表解暑。

113. 蒼朮:味辛、苦,性溫。燥溼健脾,祛風散寒,明目。

114. 厚朴:味苦、辛,性溫。燥溼消痰,下氣除滿。

115. 砂仁:味辛,性溫。化溼開胃,溫脾止瀉,理氣安胎。

116. 薏苡仁:味甘、淡,性涼。利水滲溼,健脾止瀉,除痺,排膿,解毒散結。

117. 澤瀉:味甘,性寒。利水滲溼,洩熱,化濁降脂。

118. 豬苓:味甘、淡,性平。利水滲溼。

119. 茯苓皮:味甘、淡,性平。利水消腫。

120. 冬瓜皮:味甘,性涼。利水消腫,清熱解暑。

121. 石韋:味苦、甘,性微寒。利尿通淋,清肺止咳,涼血止血。

122. 海金沙:味甘、鹹,性寒。清熱利溼,通淋止痛。

123. 萆薢:味苦,性平。利溼去濁,祛風除痺。

124. 瞿麥:味苦,性寒。利尿通淋,活血通經。

125. 萹蓄:味苦,微寒。利尿通淋,殺蟲,止癢。

126. 麻黃根:味甘、澀,性平。固表止汗。

127. 浮小麥:味甘,性涼。固表止汗,益氣,除熱。

128. 五味子:味酸、甘,性溫。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腎寧心。

129. 糯稻根:味甘,性平。養陰除熱,止汗。

130. 牡蠣:味鹹,性微寒。重鎮安神,潛陽補陰,軟堅散結,收斂固澀。

131. 地龍幹:味鹹,性寒。清熱定驚,通絡,平喘,利尿。

132. 殭蠶:味鹹、辛,性平。息風止痙,祛風止痛,化痰散結。

133. 烏梢蛇:味甘,性平。祛風,通絡,止痙。

134. 蘄蛇:味甘、鹹,性溫;有毒。祛風,通絡,止痙。

135. 蛇蛻:味甘、鹹,性平。祛風,定驚,退翳,解毒。

136. 雄黃:味辛,性溫;有毒。解毒殺蟲,燥溼祛痰,截瘧。

137. 硫黃:味酸,性溫;有毒。外用解毒殺蟲療瘡;內服補火助陽通便。

138. 白礬:味酸、澀,性寒。外用解毒殺蟲,燥溼止癢;內服止血止瀉,祛除風痰。

139. 爐甘石:味甘,性平。解毒明目退翳,收溼止癢斂瘡。

140. 硼砂:味甘、鹹,性涼。外用清熱解毒,內服清肺化痰。

141. 蘆根:味甘,性寒。清熱瀉火,生津止渴,除煩,止嘔,利尿。

142. 天花粉:味甘、微苦,性微寒。清熱瀉火,生津止渴,消腫排膿。

143. 知母:味苦、甘,性寒。清熱瀉火,滋陰潤燥。

144. 梔子:味苦,性寒。瀉火除煩,清熱利溼,涼血解毒;外用消腫止痛。

145. 夏枯草:味辛、苦,性寒。清肝瀉火,明目,散結消腫。

146. 決明子:味甘、苦、鹹,性微寒。清熱明目,潤腸通便。

147. 青葙子:味苦,性微寒。清肝瀉火,明目退翳。

148. 密蒙花:味甘,性微寒。清熱瀉火,養肝明目,退翳。

149. 谷精草:味辛、甘,性平。疏散風熱,明目退翳。

150. 木賊:味甘、苦,性平。疏散風熱,明目退翳。

151. 穿心蓮:味苦,性寒。清熱解毒,涼血,消腫,燥溼。

152. 大青葉:味苦,性寒。清熱解毒,涼血消斑。

153. 板藍根:味苦,性寒。清熱解毒,涼血,利咽。

154. 青黛:味鹹,性寒。清熱解毒,涼血消斑,瀉火定驚。

155. 蒲公英:味苦、甘,性寒。清熱解毒,消腫散結,利尿通淋。

156. 紫花地丁:味苦、辛,性寒。清熱解毒,涼血消腫。

157. 野菊花:味苦、辛,性微寒。清熱解毒,瀉火平肝。

158. 金銀花:味甘,性寒。清熱解毒,疏散風熱。

159. 連翹:味苦,性微寒。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疏散風熱。

160. 魚腥草:味辛,性微寒。清熱解毒,消癰排膿,利尿通淋。

161. 射干:味苦,性寒。清熱解毒,消痰,利咽。

162. 山豆根:味苦,性寒;有毒。清熱解毒,利咽消腫。

163. 馬勃:味辛,性平。清肺利咽,止血。

164. 白頭翁:味苦,性寒。清熱解毒,涼血止痢。

165. 馬齒莧:味酸,性寒。清熱解毒,涼血止血,止痢。

166. 鴉膽子:味苦,性寒;有小毒。清熱解毒,止痢,截瘧,腐蝕贅疣。

167. 地錦草:味辛,性平。清熱解毒,涼血止血,利溼退黃。

168. 半邊蓮:味辛,性平。清熱解毒,利水消腫。

169. 白花蛇舌草:味微苦、甘,性寒。清熱解毒,利溼通淋。

170. 土茯苓:味甘、淡,性平。解毒,除溼,通利關節。

171. 紅藤:味苦,性平。清熱解毒,活血,祛風止痛。

172. 敗醬草:味辛、苦,性微寒。清熱解毒,消癰排膿,祛瘀止痛。

173. 金蕎麥:味微辛、澀,性涼。清熱解毒,排膿祛瘀。

174. 白蘞:味苦、辛,性微寒。清熱解毒,消癰散結,斂瘡生肌。

175. 漏蘆:味苦,性寒。清熱解毒,消癰,下乳,舒筋通脈。

176. 青蒿:味苦、辛,性寒。清虛熱,除骨蒸,解暑熱,截瘧,退黃。

177. 白薇:味苦、鹹,性寒。清熱涼血,

178. 地骨皮:味甘,性寒。涼血除蒸,清肺降火。

179. 銀柴胡:味甘,性微寒。清虛熱,除疳熱。

180. 胡黃連:味苦,性寒。退虛熱,除疳熱,清溼熱。

181. 牡丹皮:味苦、辛,性微寒。清熱涼血,活血化瘀。

182. 赤芍:味苦,微寒。清熱涼血,散瘀止痛。

183. 紫草甘、鹹,性寒。清熱涼血,活血解毒,透疹消斑。

184. 水牛角:味苦,性寒。清熱涼血,解毒,定驚。

185. 秦艽秦艽辛、苦,性平。祛風溼,清溼熱,止痺痛,退虛熱。

186. 防已防已苦、辛,性寒。祛風止痛,利水消腫。

187. 桑枝:味苦,性平。祛風溼,利關節。

188. 豨薟豨薟草辛、苦,性寒。祛風溼,利關節,解毒。

189. 臭梧臭梧桐辛、苦、甘,涼。祛風溼,通經絡,平肝。

190. 絡石絡石藤苦,微寒。祛風通絡,涼血消腫。

191. 海風海風藤辛、苦,微溫。祛風溼,通經絡,止痺痛。

192. 獨活獨活辛、苦,微溫。祛風除溼,通痺止痛。

193. 威靈仙:味辛、鹹,溫。祛風溼,通經絡,消骨鯁。

194. 木瓜:味酸,溫。舒筋活絡,和胃化溼。

195. 蘄蛇:味甘、鹹,溫;有毒。祛風,通絡,止痙。

196. 川烏川烏辛、苦,熱;有大毒。祛風除溼,溫經止痛。

197. 草烏:味辛、苦,熱;有大毒。祛風除溼,溫經止痛。

198. 烏梢蛇:味甘,平。祛風,通絡,止痙。

199. 雷公雷公藤、辛,涼;有大毒。祛風除溼,活血通絡,消腫止痛,殺蟲解毒。

200. 絲瓜絲瓜絡甘,平。祛風,通絡,活血,下乳。

201. 桑寄桑寄生苦、甘,平。祛風溼,補肝腎,強筋骨,安胎元。

202. 五加皮:味辛、苦,溫。祛風除溼,補益肝腎,強筋壯骨,利水消腫。

203. 狗脊狗脊苦、甘,溫。祛風溼,補肝腎,強腰膝。

204. 千年健:味苦、辛,溫。祛風溼,壯筋骨。

205. 鹿銜草:味甘、苦,平。祛風溼,強筋骨,止血,止咳。

206. 藿香正氣散:解表化溼,理氣和中。

207. 茵陳蒿湯:清熱,利溼,退黃。

208. 八正散:清熱瀉火,利水通淋。

209. 三仁湯:宣暢氣機,清利溼熱。

210. 五苓散:利水滲溼,溫陽化氣。

211. 豬苓湯:利水,養陰,清熱。

212. 防已黃芪湯:益氣祛風,健脾利水。

213. 苓桂術甘湯:溫陽化飲,健脾利溼。

214. 真武湯:溫陽利水。

215. 實脾散:溫陽健脾,行氣利水。

216. 二陳湯:燥溼化痰,理氣和中。

217. 溫膽湯:理氣化痰,和胃利膽。

218. 清氣化痰丸:清熱化痰,理氣止咳。

219. 小陷胸湯:清熱化痰,寬胸散結。

220. 貝母瓜蔞散:潤肺清熱,理氣化痰。

221. 半夏白朮天麻湯:化痰息風,健脾祛溼。

222. 止嗽散:宣利肺氣,疏風止咳。

223. 三子養親湯:溫肺化痰,降氣消食。

224. 定喘湯:宣降肺氣,清熱化痰。

225. 蘇合香丸:芳香開竅,行氣止痛。

226. 越鞠丸:行氣解鬱。

227. 柴胡疏肝散:疏肝行氣,活血止痛。

228. 四逆散:透邪解鬱,疏肝理脾。

229. 逍遙散:疏肝解鬱,養血健脾。

230. 痛瀉要方:補脾柔肝,祛溼止瀉。

231. 半夏厚朴湯:行氣散結,降逆化痰。

232. 厚朴溫中湯:行氣除滿,溫中燥溼。

233. 天台天台烏藥行氣疏肝,散寒止痛。

234. 暖肝煎:溫補肝腎,行氣止痛。

235. 枳實消痞丸:消痞除滿,健脾和胃。

236. 保和丸:消食和胃。

237. 枳實導滯丸:消積導滯,清熱利溼。

238. 健脾丸:健脾和胃,消食止瀉。

239. 葛花解酲湯:分消酒溼,理氣健脾。

240. 烏梅丸:溫髒安蛔。

241. 大黃牡丹湯:瀉熱破瘀,散結消腫。

242. 桃核承氣湯:逐瘀瀉熱。

243. 血府逐瘀湯:活血化瘀,行氣止痛。

244. 補陽還五湯:補氣,活血,通絡。

245. 復元活血湯:活血祛瘀,疏肝通絡。

246. 溫經湯:溫經散寒,養血祛瘀。

247. 生化湯:養血祛瘀,溫經止痛。

248. 失笑散:活血祛瘀,散結止痛。

249. 桂枝茯苓丸:活血化瘀,緩消癥塊。

250. 活絡效靈丹:活血祛瘀,通絡止痛。

251. 十灰散:涼血止血。

252. 咳血方:清肝寧肺,涼血止血。

253. 小薊小薊:涼血止血,利水通淋。

254. 槐花散:清腸止血,疏風行氣。

255. 黃土湯:溫陽健脾,養血止血。

256. 川芎茶調散:疏風止痛。

257. 大秦艽湯:疏風清熱,養血活血。

258. 小活絡丹:祛風除溼,化痰通絡,活血止痛。

259. 牽正散:祛風化痰,通絡止痙。

260. 玉真散:祛風化痰,定搐止痙。

261. 羚角鉤藤湯:涼肝息風,增液舒筋。

262. 鎮肝熄風湯:鎮肝息風,滋陰潛陽。

263. 天麻鉤藤飲:平肝息風,清熱活血,補益肝腎。

264. 大定風珠:滋陰息風。

265. 阿膠雞子黃湯:滋陰養血,柔肝息風。

266. 麥門冬湯:滋養肺胃,降逆下氣。

267. 百合固金湯:滋養肺腎,止咳化痰。

268. 養陰清肺湯:養陰清肺,解毒利咽。

269. 增液湯:增液潤燥。

270. 益胃湯:養陰益胃。

271. 歸脾湯:益氣補血,健脾養心。

272. 炙甘草湯:滋陰養血,益氣溫陽,復脈定悸。

273. 八珍湯:益氣補血。

274. 人參養榮湯:溫補氣血。

275. 泰山磐石散:益氣健脾,養血安胎。

276. 六味地黃丸:滋陰補腎。

277. 左歸丸:滋陰補腎,填精益髓。

278. 大補陰丸:滋陰降火。

279. 一貫煎:滋陰疏肝。

280. 腎氣丸:補腎助陽。

281. 右歸丸:溫補腎陽,填精益髓。

282. 地黃飲子:滋腎陰,補腎陽,開竅化痰。

283. 金鎖固精丸:固腎澀精。

284. 桑螵蛸散:調補心腎,澀精止遺。

285. 縮泉丸:溫腎祛寒,縮尿止遺。

286. 硃砂安神丸:鎮心安神,清熱養血。

287. 酸棗仁湯:養血安神,清熱除煩。

288. 天王補心丹:滋陰清熱,養血安神。

289. 磁朱丸:重鎮安神,交通心腎。

290. 甘麥大棗湯:養心安神,和中緩急。

291. 牡蠣散:斂陰止汗,益氣固表。

292. 九仙散:斂肺止咳,益氣養陰。

293. 真人養髒湯:澀腸固脫,溫補脾腎。

294. 四神丸:溫腎暖脾,固腸止瀉。

295. 金鎖固精丸:補腎澀精。

296. 完帶湯:補脾疏肝,化溼止帶。

297. 易黃湯:固腎止帶,清熱祛溼。

298. 清帶湯:健脾固澀止帶。

299. 壽胎丸:補腎,安胎。

300. 泰山磐石散:益氣健脾,養血安胎。

301. 瓜蔞薤白薤白湯:通陽散結,行氣祛痰。

302. 瓜蔞薤白半夏湯:通陽散結,祛痰寬胸。

303. 枳實薤白桂枝湯:通陽散結,祛痰下氣。

304. 半夏厚朴湯:行氣散結,降逆化痰。

305. 金鈴金鈴子疏肝洩熱,活血止痛。

306. 厚朴溫中湯:行氣溫中,燥溼除滿。

307. 天台烏藥散:行氣疏肝,散寒止痛。

308. 橘核丸:行氣止痛,軟堅散結。

309. 暖肝煎:溫補肝腎,行氣止痛。

310. 加味烏藥湯:行氣活血,調經止痛。

311. 蘇子蘇子湯:降氣平喘,祛痰止咳。

312. 定喘湯:宣降肺氣,清熱化痰。

313. 小青龍湯:解表散寒,溫肺化飲。

314. 射干麻黃湯:宣肺祛痰,下氣止咳。

315. 三子養親湯:溫肺化痰,降氣消食。

316. 桑菊飲:疏風清熱,宣肺止咳。

317. 麻杏甘石湯:辛涼疏表,清肺平喘。

318. 止嗽散:宣利肺氣,疏風止咳。

319. 銀翹散:辛涼透表,清熱解毒。

320. 桑杏湯:清宣溫燥,潤肺止咳。

321. 清燥救肺湯:清燥潤肺,養陰益氣。

322. 麥門冬湯:滋養肺胃,降逆下氣。

323. 百合固金湯:滋養肺腎,止咳化痰。

324. 養陰清肺湯:養陰清肺,解毒利咽。

325. 增液湯:增液潤燥。

326. 藿香正氣散:解表化溼,理氣和中。

327. 平胃散:燥溼運脾,行氣和胃。

328. 茵陳蒿湯:清熱,利溼,退黃。

329. 八正散:清熱瀉火,利水通淋。

330. 三仁湯:宣暢氣機,清利溼熱。

331. 五苓散:利水滲溼,溫陽化氣。

332. 豬苓湯:利水,養陰,清熱。

333. 防已黃芪湯:益氣祛風,健脾利水。

334. 苓桂術甘湯:溫陽化飲,健脾利溼。

335. 真武湯:溫陽利水。

336. 實脾散:溫陽健脾,行氣利水。

337. 甘露消毒丹:利溼化濁,清熱解毒。

338. 連樸飲:清熱化溼,理氣和中。

339. 當歸拈痛湯:利溼清熱,疏風止痛。

340. 二妙散:清熱燥溼。

341. 玉女煎:清胃熱,滋腎陰。

342. 清胃散:清胃涼血。

343. 芍藥湯:清熱燥溼,調氣和血。

344. 白頭翁湯:清熱解毒,涼血止痢。

345. 青蒿鱉甲湯:養陰透熱。

346. 當歸六黃湯:滋陰瀉火,固表止汗。

347. 清骨散:清虛熱,退骨蒸。

348. 秦艽鱉甲散:滋陰養血,清熱除蒸。

349. 補中益氣湯:補中益氣,昇陽舉陷。

350. 參苓白朮散:益氣健脾,滲溼止瀉。

351. 生脈散:益氣生津,斂陰止汗。

352. 玉屏風散:益氣固表止汗。

353. 完帶湯:補脾疏肝,化溼止帶。

354. 四物湯:補血調血。

355. 歸脾湯:益氣補血,健脾養心。

356. 當歸補血湯:補氣生血。

357. 八珍湯:益氣補血。

358. 炙甘草湯:滋陰養血,益氣溫陽,復脈定悸。

359. 六味地黃丸:滋陰補腎。

360. 左歸丸:滋陰補腎,填精益髓。

361. 大補陰丸:滋陰降火。

362. 一貫煎:滋陰疏肝。

363. 腎氣丸:補腎助陽。

364. 右歸丸:溫補腎陽,填精益髓。

365. 地黃飲子:滋腎陰,補腎陽,開竅化痰。

366. 金鎖固精丸:固腎澀精。

367. 桑螵蛸散:調補心腎,澀精止遺。

368. 縮泉丸:溫腎祛寒,縮尿止遺。

369. 固衝湯:固衝攝血,益氣健脾。

370. 固經丸:滋陰清熱,固經止血。

371. 越鞠丸:行氣解鬱。

372. 柴胡疏肝散:疏肝行氣,活血止痛。

373. 四逆散:透邪解鬱,疏肝理脾。

374. 逍遙散:疏肝解鬱,養血健脾。

375. 痛瀉要方:補脾柔肝,祛溼止瀉。

376. 半夏厚朴湯:行氣散結,降逆化痰。

377. 厚朴溫中湯:行氣溫中,燥溼除滿。

378. 天台烏藥散:行氣疏肝,散寒止痛。

379. 暖肝煎:溫補肝腎,行氣止痛。

380. 枳實消痞丸:消痞除滿,健脾和胃。

381. 保和丸:消食和胃。

382. 枳實導滯丸:消積導滯,清熱利溼。

383. 健脾丸:健脾和胃,消食止瀉。

384. 葛花解酲湯:分消酒溼,理氣健脾。

385. 烏梅丸:溫髒安蛔。

386. 大黃牡丹湯:瀉熱破瘀,散結消腫。

387. 桃核承氣湯:逐瘀瀉熱。

388. 血府逐瘀湯:活血化瘀,行氣止痛。

389. 補陽還五湯:補氣,活血,通絡。

390. 復元活血湯:活血祛瘀,疏肝通絡。

391. 溫經湯:溫經散寒,養血祛瘀。

392. 生化湯:養血祛瘀,溫經止痛。

393. 失笑散:活血祛瘀,散結止痛。

394. 桂枝茯苓丸:活血化瘀,緩消癥塊。

395. 活絡效靈丹:活血祛瘀,通絡止痛。

396. 十灰散:涼血止血。

397. 咳血方:清肝寧肺,涼血止血。

398. 小薊飲子:涼血止血,利水通淋。

399. 槐花散:清腸止血,疏風行氣。

400. 黃土湯:溫陽健脾,養血止血。

401. 川芎茶調散:疏風止痛。

402. 大秦艽湯:疏風清熱,養血活血。

403. 小活絡丹:祛風除溼,化痰通絡,活血止痛。

404. 牽正散:祛風化痰,通絡止痙。

405. 玉真散:祛風化痰,定搐止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