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光線或高或低,把陰路封得嚴嚴實實。
紫陽觀真是有錢啊。
巫珏感嘆了一句,繼續往前開。
殯葬車一路顛簸。
不知撞了多少樹,磕了多少底盤。
換成一般的越野車,早就趴窩了。
巫珏那輛二手黑車,卻依然穩如老狗。
終於,薛靈兒與巫珏憑藉著靈力與天眼通的默契配合,那輛承載著秘密的黑色轎車宛如幽靈般滑下了山嶺,躍上了公路。
巫珏猛地一轉方向盤,轎車瞬間變形,化為一輛不起眼的殯葬車之光,向著大學城的方向疾馳而去。
他偶爾側目回望,古墓彎曲處的小山丘在天眼通的視界裡,隱約勾勒出紫光纏繞的軌跡。
“紫陽觀……看來與項家的糾葛遠未結束。”
言罷,巫珏狠踏油門,殯葬車發出了野獸咆哮般的轟鳴,如箭離弦,劃破長夜。
公路上偶遇歸城的車輛,駕駛員們只能捕捉到一抹殯葬車的幻影,驚呼連連。
“我的天,是那個傳說中的車神!車神過去了!”
“原來那些故事是真的……”
“媽媽,我真的見到車神了!”
巫珏渾然不覺自已在蘭海市郊外留下了新的傳奇,車已駛近大學城邊緣。
蘭海的大學城,同眾多城市的一樣,偏居一隅,佔地遼闊,道路寬敞,人跡罕至。
但其獨到之處在於,更為遼闊的土地、更為空曠的道路,以及更為稀薄的人煙。
此外,新式校舍間錯落著幾所承載著歷史風霜的老校,如蘭海師範大學,自荒蕪之地拔地而起,歷七十餘載風雨仍屹立不倒。
送碟仙的任務終點,便設在此古老學府之內。
換言之,這場致禍的請仙遊戲,其源頭正是這所歷史悠久的學府。
老校區與周邊新興住宅區形成了鮮明對比,綠樹成蔭,草木蔥鬱,建築雖略顯陳舊,卻透著一股難以言喻的歲月韻味。
巫珏與薛靈兒抵達蘭海師範大學門前,校園的安保工作做得相當嚴密,即便夜深人靜,校門仍有守衛值勤。
然而,巫珏在這裡發現了一個令他更堅信自已穿越了的事實。
在原本的世界裡,高校雖安全措施得當,也不過是採用些高科技手段,監控裝置林立,人手略增。
但此地的蘭海師範大學,卻大相徑庭。
校門巍峨,上方建有氣勢恢宏的門樓,八字校訓“嚴謹治學,為人師表”赫然在目,而令人匪夷所思的是,校訓之下竟懸掛著一面八卦鏡,且非尋常風水用具。
此鏡非銅非金,乃是一面鐵鏡,蘊含著獨特的韻味。在老司機群中浸淫已久的巫珏,對此略知一二。
鐵鏡不僅是法器,因其材質陽剛且能銘刻特殊文字——鐵鏡書,而顯得尤為不凡。
鐵鏡書,又名地書,是與天書、神書並列的神道八秘文之一,專為陰邪鬼魅而設,鐵鏡之上篆刻的字元蘊含強大的禁咒之力,使得校門下方的鐵鏡彷彿一張威力升級的頂級符咒,讓人不禁揣測蘭海師範大學是否暗藏符咒研究的秘術課程。
與此同時,校園四周的圍牆亦布有玄機,嶄新的牆面顯然剛剛粉飾不久,每隔數米便可見鑲嵌著“求實創新”等字樣的標語牌。
巫珏運用天眼通,很快察覺其中奧秘。
校園圍牆上,隱約散發出淡金色的正氣光芒,細察之下,原來那些標語牌的邊框裝飾中暗藏著硃砂書寫而成的符咒,古樸風韻之中夾雜著神秘力量,若非巫珏的神通,旁人絕難察覺。
巫珏目光流轉,略帶疑惑地望向後座的薛靈兒:“你該不是第一次到這所學校吧?”
薛靈兒輕輕點頭,神色中透著幾分幽怨與無奈:“以前我都是怎麼進來的呢?這校門可不像我能單獨進出的樣子,若是翻牆,怕也是不易。”
“真是,學校怎麼會弄這麼個玩意兒在門口,誰還敢進?同學們還怎麼玩碟仙、筆仙,午夜照鏡子?這樣對待校園內的靈異傳說主角實在太不‘人道’……鬼道……極大地打擊了蘭海學子的好奇心與探險精神……”
“說重點!”巫珏嘴角抽動,及時制止了薛靈兒的離題發揮。
薛靈兒受驚不小,連忙回答:“牆上的符咒是新近才畫上去的,以前我都是……翻牆。另外,那鐵鏡鏽蝕嚴重,存在漏洞,每至子夜,有一刻鐘時間,鏡照之角會出現小角度盲區,足以趁隙而入。”
巫珏點頭,心中釋然。“你對這條路還挺熟絡嘛。”
薛靈兒慌忙擺手辯解:“我只是響應蘭海學子的呼喚,順帶收取些供奉,提升修為,從未害人。而且,每當有人請碟仙詢問,我從不欺騙,信譽極好。”
巫珏苦笑,心中暗歎,這下可好,果真成了蘭海師範大學中赫赫有名的“碟仙前輩”。
夜幕低垂,月牙如鉤,巫珏的身形隱匿於黑暗的邊緣,淡然地燃起一支菸,眼神微眯,靜觀其變。
薛靈兒在車內後排,焦躁不安,似春風中的細雨,迫切而無處安放。
“何不驅車直入?他們即將啟程。”薛靈兒的語速急促,帶著一抹按捺不住的焦急。
巫珏一挑眉,煙霧嫋嫋間透出一絲困惑,“誰人?又將行何事?”
旋即,他恍然大悟,薛靈兒所言乃是那些不知天高地厚的大學生,正籌備著一場危險的碟仙召喚儀式。
“若心急難耐,自可獨往,無人攔阻。”巫珏的語調悠悠,如古井不波。
此刻,時辰未至子時,薛靈兒縱有心也難以穿越那鐵鏡之門。
“你的座駕定能暢行無阻,鐵鏡非你對手。”薛靈兒堅持道。
巫珏輕輕一笑,指尖指向門前堅守崗位的保安,“鐵鏡或可無視,然人不可輕視,此乃對職責的尊重。”
薛靈兒一時語塞,無言以對。
巫珏所言非虛,送葬車自是超脫常理束縛之物,鐵鏡奈何不了分毫。車內之客,更不在其列。
但望著那恪盡職守的保安,徑直闖入絕非明智之舉,徒增口舌之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