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槊】:拓木為杆,精鋼為鋒,槊重50斤,長5米,槊首鋒刃長60公分。
宮子歌取出一柄馬槊在手中掂量,50斤的重量在他手裡並不顯得沉重,5米的長度很適合騎兵的衝鋒,槊鋒八面,閃耀著金屬光澤。對於馬槊他倒是瞭解一些,這種用於馬上作戰的武器,非力大之人無法使用,馬槊的製作工藝複雜,槊杆取用上好的拓木,精鐵鑄造槊鋒對古代的冶煉工藝來說還是相當費時費力的。一杆馬槊往往需要三年的時間成型,且失敗率極高。
由於工藝和原材料的價格,上好的馬槊通常是貴族或是猛將的專屬,具有極強的破甲力和衝擊力,是高貴和強大的標誌、象徵。
如果裝備全軍..........宮子歌頓時心動不已,開啟系統商城檢視,馬槊的售價居然是100點強化值,這個價格讓他直呼買不起。麒麟騎兵營現有騎兵包括他自已是231人,如果裝備全軍就要兩萬多強化值。
順便看了一眼【一字長蛇陣】的陣法,標價是五千點強化值,《御獸子母丹》的標價一百點強化值,而《螺旋九影》的標價則是五千點強化值。
《螺旋九影》是一次性使用的,只要學會了也就沒有兌換的必要,不過這兩樣物品的標價讓宮子歌心裡舒坦了不少,雖然沒有抽到功法,卻還是賺到了。
【一字長蛇陣】:全陣分陣頭、陣尾、陣膽(中央戊已土)三部分。陣形變幻之時,真假虛實並用。
長蛇陣是根據蛇的習性推演而來,長蛇陣共有三種變化:
一、擊蛇首,尾動,卷;
二、擊蛇尾,首動,咬;
三、蛇身橫撞,首尾至,絞!
由此三種變化,長蛇陣運轉,猶如巨蟒出擊,攻擊凌厲!
參與軍陣的將士鮮血滴入其中,主陣者手持陣圖,可統御千人,每百人可增加士氣+10%;破甲+1%;衝擊+1%!
陣法圖的介紹讓宮子歌心中驚喜更甚,這完全是為了軍隊作戰量身打造,眼下麒麟騎兵營的人數尚且發揮不出來陣法的全部威力,但以後騎兵營擴大規模,這陣圖就是一個戰爭神器!
昨天,韃靼人終於撤離了四方城。然而,令人驚訝的是,四方城的三軍並沒有選擇乘勝追擊,而是決定在今天舉行一場莊重而肅穆的活動——緬懷那些英勇犧牲的陣亡將士。
據統計,在這場激烈的戰鬥中,韃靼攻城時,三軍共有兩萬餘名將士壯烈捐軀,他們中的大多數都是來自四方軍。不僅如此,大雁城的叛軍與大漢軍隊也趁機來襲,與韃靼部落聯手,形成了一股強大無比的攻勢。這股力量如狂風驟雨般猛烈,僅僅數日之間,便有三萬名將士倒在了戰場上,整個戰場彷彿變成了一臺無情的絞肉機。
要知道,當初參與守城的足足有十二萬名士兵啊!經過一個多月艱苦卓絕的堅守,最終還是有五萬多人永遠地離開了這個世界。這個數字實在是太驚人了,讓人不禁為之痛心疾首。
在馮鎮江將軍的親自指揮下,人們開始有條不紊地進行著各項工作。首先是建造墓碑,每一塊墓碑都代表著一位逝去的英雄,它們將永遠屹立在這裡,見證著那段血與火的歷史。接著便是哀悼儀式,人們懷著沉重的心情,默默地向逝者表達敬意和哀思。整個過程莊嚴肅穆,沒有絲毫的喧譁和嘈雜。
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太陽漸漸西沉,夜幕悄然降臨。當最後一絲餘暉消失在地平線的時候,所有的入殮和哀悼儀式終於全部結束。此時的四方城,沉浸在一片悲痛之中,但同時也充滿了對未來的堅定信念。因為這些勇敢無畏的將士們用自已的生命捍衛了家園,他們的精神將永遠激勵著後人不斷前進。
第三日將軍府舉行了慶賀儀式,三軍之中的中級以上軍官全部在受邀之列,宮子歌在這其中雖然軍銜最低,但作為新兵中拓新而出的軍官,加之得到了宰相和鳴雀衛指揮使的側目,在進入將軍府時也頗受重視,特許帶兩名隨從。
宮子歌毫不猶豫地喚來了趙毅與林聰二人,畢竟他們乃是自已手下的百戶,此番帶他們前來,就是想讓他們開開眼界、拓展視野,從而提升自身的格局。
百戶趙毅,他父親可是堂堂太守大人啊,絕對稱得上是標準的官宦子弟。像這樣的場面應對起來可謂遊刃有餘。林聰,雖說不清楚他具體的家庭背景怎樣,但從平日裡的交談之中便能察覺出他應該出身寒門。
然而,當三人就座後,卻驚訝地發現鄰座坐著的竟然是一同出城的魏威!更讓人意想不到的是,在魏威身旁還跟著大威騎兵營的另外一名總旗——趙哲。儘管如今宮子歌已然脫離原部隊併成功組建起屬於自已的騎兵營,但論及目前的官職地位,仍舊稍遜於魏威一籌。
趙哲察覺到三人投來的目光時,嘴角微微上揚,發出一聲輕笑聲。那笑容看似友善,實則給人一種皮笑肉不笑的怪異感受;相比之下,魏威只是稍稍點了下頭,並沒有多說什麼話。宮子歌看到這般情景,連忙端起酒杯向對方示意。魏威先是一愣,隨後也緩緩舉起手中的杯子,朝著遠處的宮子歌輕輕一舉,然後仰頭將杯中酒一飲而盡。
宰相魏國徵高坐首位,言若琳和馮鎮江左右作陪,對在座眾人勉勵了幾句,魏國徵和言若琳就匆匆離去,留下的眾人頓時覺得莫名的壓力大減,開始高談闊論,吹噓著自已在戰場上的豐功偉績。
酒過三巡,胡遠華則是令親兵傳話,讓平蠻軍軍官離席之後回軍營議事。眾人聞言也不敢耽擱,紛紛離席而去,回到軍中打仗默默等著胡遠華到來。
“還未恭喜宮總旗,得將軍賞識,統領兩百餘騎兵,這威風可是比魏統領還大。”趙哲突然開口說道。